• 09月20日 星期五

毕业论文    浅谈王锡良先生《瓷画题诗》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浅谈王锡良先生《瓷画题诗》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浅谈王锡良先生《瓷画题诗》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浅谈王锡良先生《瓷画题诗》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浅谈王锡良先生《瓷画题诗》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浅谈王锡良先生《瓷画题诗》的艺术特色


谈到中国当代瓷画,不得不提到陶瓷界师法自能的领军人物——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

品读王老的瓷画,以画动人,以情感人,以诗词点醒人,画中满满的亲情,爱情,师友情,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其将师法自然,长期写生的成果融入到陶瓷上,形成了它特有的神韵。

例如大型中堂釉下青花瓷板画《古松挂圆月图》,构图简洁,笔力独特,看似随意挥洒,一切皆有章法,古松虽老依然苍劲挺拨,犹如神龙出水,傲视群雄。

在月亮的映照下,習習生辉。再配上一幅对联。

上联是:古松挂圆月有规有矩;

下联为:长箋写短诗天方地圆。

书法古朴凝重,遒劲有力,有魏晋风骨,书与画结合巧妙,相得益彰,上,下联对仗工整,充满禅意与哲思。

对不同年龄段的观者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感悟,启发,又或是其它,不仅仅是画面的美,还有画外的想象和思索。

王老的画总是这样有看头,有想头,不仅愉悦身心,更能启发观者的大智慧。

细细品读王锡良老师的作品,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以及综合装饰无一不精,而犹喜画树。

其笔下之树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或仰首挺立,或俯身穿插,健笔纵横,姿意挥洒,有《树王》的美誉。

王老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用笔简繁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具有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

而其最大的亮点或点晴之处又体现在画中的题画诗或题跋。

其诗,书,画结合,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画有限而意无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画中配诗,是中国画的一大特奌,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的四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老深谙此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画画不仅仅是技巧,经历,阅历和文学修养也很重要。

要使你的画有看头,必须有文化的内涵。”题画诗或题跋成为绘画形象意义的引申,铨释,或补充,陡增了画的灵气和想象,使观者来往于诗画之间,获得更丰满的艺术享受。

王锡良老师虽然只上过三年私熟。但在其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的引导教育下,从学徒时起,除画画外,便养成了良好的看书学习的习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第一口奶吃得好。”

看书学习的时间比画画还多,正是在名师的指教下,加上自身的“天分”和努力,王锡良在画艺,诗词及古文功底上并驾齐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岁学徒,十五岁便能独立创作,受到叔父的赏识和赞扬,其诗词创作往往应用于陶瓷绘画中,为画增色不少。

其为画题诗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现略举几首王老的题画诗,可见一斑。

其一:“大树参天立,森森一片阴。但愿人珍惜,万古得长青。”

其二:“图成一片石,添上一颗松。安个红亭子,再请一诗翁。”

其三:“条条篾片似金线,千丝万缕心里甜。巧手双双不停歇,编出公社幸福年。”

其四:“废画一张精裱成,使我感激汗淋淋。世上多有李公子,几多画家传姓名。”

王锡良先生早期的画作,受叔父王大凡的影响,多以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及民间传说入画。

如:东山丝竹,云林洗桐,写经换鹅,琴操参禅,

再如:貂婵拜月,西施完纱,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等,不胜枚举。

解放后,王锡良先生受中央美院教授梅健鹰,祝大年的影响,开始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外出写生,为陶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五九年创作的大型釉上彩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入选人民大会堂江西厅。

六三年创作的农村风俗组画粉彩四条屏《春耕》,《夏收》,《桃园》《假日》被景德镇市博物馆收藏。

文革后,王老已步入中年,但写生的热情不诚,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止于景德德周边,黄山,三清山,庐山,圭峰,井冈山都画了个遍,搜集了大量的写生素材,同时也创作了不少的题画诗。

略举几首,其一:“奇峰三十六,人间天上山。名山今日看,奇秀两无穷。”

其二:“山阿显处矗琼楼,松竹玉屏翠欲流。雨后凭栏人字瀑,双龙飞舞下深秋。”

其三:“三清玉京峰,高高入云中。喜铺新磴道,南山北山通。百花丛中赏淑女,万松肃立拜天尊。从此来游者,攀登景色丰。”

而题画诗:”二头不见光,早晚还受凉。游山又作画,苦乐滋味长。”表达的是其晓行夜宿,歺风饮露的生活常态,也是这一时期写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锡良老师从艺八十年,写生几乎贯穿始终,他为何如此痴迷于斯,是在探寻绘画之道吗?“道”在哪里呢?

“道”就在大自然里,在山山水水之间,在一草,一花,一树,一叶之中,道就在他的心里,王老是己经得“道”了。

“道”还是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能在生活中发现常人觉察不到的美。

还能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绘画形象。表达,折射,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真,善,美。

王锡良先生的瓷画作品和题画诗,题跋,其内涵和深度无不体现作者本人的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言志,有的探索。

有亲情,师友情,有对古代艺术家,工匠的褒奖;

有感慨,感动,还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对前辈的尊敬,对普通劳动者的欣赏。

还有的是对现实历史的的记录,包括民歌,民俗及民间传说,请分别叙述之:

(1)题画诗:“坡上青松坡下枫。坡上青翠坡下红。红极一时终退去,还是本色四时同。”

表达了作者对不变色之青松的喜爱,并以青松自诩,自甘淡泊,做一个普通手艺人的人生之志。

(2)《松鹤图》题跋道:“瓷上装饰虽以图案为宜,但余未谙此法,多用绘画形式,往往吃力不讨好,近见市郊董家坞出土晚明清花瓷碎片,其纹样大都草草几笔,流畅而奔放,给人一种坦率天真之趣,今访其大意写松鹤图。”

表达作者对艺术的探索和继承。对古代艺人的赞美与肯定。

(3)写生画《石榴》题记曰:“杜华先生家迁南京时院子的石榴树,赠我后,树载在门前厨房院子内,狭小烟多还少阳光,花少果不结,现在院子里阳光充足,今年挂果数十颗,果熟籽甜,今日外甥女来家,剩下的果子全部下树。”

题跋以小见大,画幅虽小,意义深远,既思念友人又体现自己童心未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情。

(4)”白鹿书院的枕流石因《庐山恋》曾拍有镜头,现青年男女游此都要照一张像为快,这里浓荫蔽天,松涛阵阵,流水淙淙,溪间石桥加上宋代书院和紫霞真人书法,真是人间一大胜迹。”

不用看画,刚读题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见王老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

(5)“景德镇的渣胎大碗与青花纹样是美的,是在装饰上天衣无缝的,画渣胎大碗的小师父是大艺术家,可以比美于齐白石,毕加索,我每看他的画时线条之美,速度之快,而且边画边谈笑,使我得到一次其乐无比的艺术享受。”

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由衷赞美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欣赏之情。

(6)八零年题画诗“一生想到桂林游,五十九岁才始行。本应多多细描绘,恨我目力已欠明。”

而在龙门石窟写生时,面对那些精美绝伦的石雕佛像,不由得感叹万分。

其画中题跋写道:“我有幸来这里观摩我们伟大的前辈杰作,真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拜伏于地。”

其对古代工匠艺术家由衷的赞叹溢于言表。

(7)王锡良先生走到哪画到哪,九三年在新加坡,看到新加坡的绿化之美,之靓,大发感慨。

其在写生画题跋中道:“号称山园之国,新加坡此景跗拾皆是,新加坡绿化是过得硬的,不管你驱车城市,郊外,找不着一小块黄土地,这过硬功夫,是付出极大代价的,既有天时,地利,还更人为,财力,物力,人力,毅力,当你身临其境,会由衷感动,人间会创造奇迹,会创作人间仙境。”

在另一幅画中,他又题道:“巍峩壮观银行区的高楼下,还保留着富有旧时特色的新加坡老街,并相得益彰,相映成景,真感谢新加坡领导者大有远见。”

王老对新加坡的绿化大加赞美,仿佛也在提醒国内的施政者,”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仅仅是句口号。

(8)题画民歌:“茶叶树,一颗颗,瑶里山中栽得多,雨后新芽齐涌出,姑娘个个摘满箩”。

是王老写生时注重对民歌的采集,而天台山采药遇仙故事,圭峰天狗吃排骨故事等入画是注重对民间故事的采集。

而七五年瓷画记“赣南老革命根据地产柿子大而甜,兴国的最有名,长冈乡更是家家都在柿林中,秋收时节,果熟乃百千盞小红灯笼悬挂林中,非常热闹,係庆贺农业又获大丰收,前年来此瞻仰,写生,大饱眼福,口福。”

这不仅是对民风,民俗的记录和讴歌,更是对历史的写真。由此观之,王锡良大师各个时期的瓷画,美术作品,具有“画史”的美誉。

简单的说,王老从艺80周年的绘画史,也是景德镇当代陶瓷绘画历史的缩影,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和评价,得益于王老始终牢记叔父王大凡的训诫“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

以及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文章书画千载事,莫被一时热晕头,头莫晕,足莫浮,虚心谨慎好登楼。”

正是这种世事洞察的人生哲思,表现在绘画方面,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而在面对名和利时,谦卑自处,淡泊度日。正如他所喜爱的一首作者邹荻帆作的题画诗《松根》中描述的哪样:

“在峭崖,在山径,在刀削斧斫的乱石之间,松根暴露于天,若钢筋凝固于水泥,使山不动摇,石不风化,而深钻入崖心的松根,与群山日日夜夜,相互披肝沥胆,结成异姓骨肉,而历共举千万条臂膀,历史不凋之笔,山壁有四季常青,任它风吹雨打,冰凉雪飘。”

这顽强生长,艰韧不拨,扎根大地的“松根”何尝不是王锡良大师80年艺海寻真的真实写照。

大勇撰文,谢谢阅读。

上一篇新闻

中国色彩智慧|楠书房第壹佰壹拾伍期会讲

下一篇新闻

“90后”,你终于活出了让中国骄傲的样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