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好剧再添一员,2019台剧重回高光时刻?
最近,台湾爱情偶像剧——《想见你》凭借出人意料的精彩剧情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视线。
该剧11月17日在台湾开播后,就受到一致好评,豆瓣评分也一路攀升至8.9分,成为了今年继豆瓣9.5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和9.1分的《俗女养成记》之后,台湾推出的又一部高分剧作。
虽说是爱情偶像剧,《想见你》却与以往观众印象中主打“白马王子灰姑娘”的“台偶”不同。剧中不仅有温暖煽情的偶像剧情节,还大胆地加入了时空穿越和案件推理,为全剧增添了庄周梦蝶般的奇幻色彩和扣人心弦的不断反转。看过的观众纷纷表示剧情烧脑、颠覆想象,这部剧无疑会是台剧的下一个爆款。
接连几部剧都打破了观众对台湾电视剧的固有印象,得到了观众认可,并且口碑不俗,看来,2019对台剧来说可以算是近7年来少有的高光时刻了。
台湾电视剧与内地电视剧的地位转变
说到台湾电视剧,绝对会在大多数90后、80后,甚至70后的记忆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电视几乎是港台剧的天下。有数据显示,仅1990年至1995年,台湾就向内地输出了共83部电视剧。琼瑶剧自不必说,诸如《戏说乾隆》《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等台剧经典,当年也都曾引发过万人空巷。
自2001年《流星花园》蹿红两岸三地之后,台湾电视剧又进入了“偶像时代”,引爆收视热潮的偶像剧层出不穷,《薰衣草》《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命中注定我爱你》……打造了众多偶像的台剧依然风靡内地,也由此创造了最辉煌的“黄金十年”。
但是,回顾近几年国内的电视剧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各种类型的内地电视剧一波接一波地涌现,占据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屏幕,而曾一度引领亚洲流行风潮的台剧,却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内地观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事实上,2009年以后,内地引进台剧的数量就已经开始大幅缩水,到2013年数量甚至从之前的33部减少到了3部。与此同时,内地电视剧却不断进军台湾市场,《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古装剧都在台湾掀起了追剧的热潮。据统计,到2011年,台湾从内地进口的剧集就已多达151部,远多于台湾本地自制剧的49部;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从内地引进的电视剧在台湾的收视率占比也逐年上升,到2012年已经提升至35%。
一面是台湾电视剧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经费短缺、人员流失等窘境,一面是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台湾电视剧与内地电视剧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反转,台剧整体的衰落展露无遗,而人们对台剧的美好回忆也定格在了2012年播出的《我可能不会爱你》。
台湾电视剧逆境中再出发
在严峻的形势下,2016年,台湾知名导演王小棣牵头,联合7位导演一起成立了“植剧场”工作坊,发起了一场关于剧集新类型和表演新模式的革新运动,试图改变台剧类型单一、市场萎靡的制作环境。
为此,“植剧场”订立了“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项全新的主题,同时力邀柯淑勤、蓝正龙、杨丞琳、吴慷仁等多位金钟影帝影后,以“老带新”的方式大力提拔、推介新人,并前后耗费2亿新台币制作了8部剧集。其中《荼蘼》《花甲男孩转大人》《恋爱沙尘暴》《五味八珍的岁月》推出后都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在豆瓣上的评分也持续走高。第52届台湾金钟奖,“植剧场”系列更是有多达24项入围,创下同一制作单位史上入围数的最高纪录。一时间,台湾电视剧圈又被再度点燃。
虽然“植剧场”仍存在对新类型剧经验不足等问题,但也正是在其推动下,台剧才开始进行大胆的实验性探索,并向现实题材延伸。因此,“植剧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对台湾电视剧行业的一次“温柔革命”和有效救赎。
就在台湾电视剧行业努力寻求变革和出路的同时,海外电视剧行业的巨头们也将目标瞄准了亚洲市场,而这就又为台湾电视剧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植剧场”选择将其制作的8部电视剧出售给Netflix播出,就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面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途径,重新扩大了台湾电视剧的影响范围。而2017年台湾与HBO Asia、新加坡联合拍摄的电视剧《通灵少女》的成功更是进一步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海外巨头的加盟,帮助台湾电视剧圈建立了一套新的制作模式,推动了台湾电视剧产业的制度化、流程化。同时,在内容的打造上,HBO等行业标杆也对台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帮助台剧以更加国际化的内容制作来满足市场需求。
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度萎靡的台剧才得以在2019年迎来新一轮的上升期。
不过,虽然以《我们与恶的距离》为契机,台剧再度重回大众视野,打开了新的局面,也接连贡献了多部高分好剧。但面对内地影视文化产业崛起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台湾电视剧圈仍旧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台剧整体想要重回巅峰还是很难实现,而这条“复兴之路”才算刚刚起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