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苏州的小伙伴?
24日,苏州自贸片区第十五期自贸会客厅特别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围绕“双循环”格局、“沪苏同城”等话题交流探讨。作为苏州自贸片区畅通政企沟通的桥梁,自贸会客厅已成功举办14期活动,累计吸引261家企业、515人次参与。为何举办这一活动?当地干部给出解释,企业是自贸区开展制度创新的重要伙伴,由此18家中外知名企业和服务机构还在现场获颁“制度创新最佳合作伙伴”奖牌,下一步片区将深度聚焦企业难点痛点堵点,开展更多首创性制度创新。
两年前,苏州自贸片区挂牌成立,面积达60.15平方公里,体量占整个江苏自贸区面积超一半,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目前,苏州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00余项,其中4项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25项在江苏省示范推广。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旗舰合作项目,开发建设之初就有共识:园区的成功,不在于引进多少项目,而在于能否把新加坡积累的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通过园区建设、经验转移,复制推广到中国。去年11月,坐落于苏州自贸片区的苏州国际商事法庭正式启用,这是全国地级市首家国际商事法庭,至今已受理案件700余件。有了这样的平台,伙伴间又有了新合作。今年2月,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相继落户,为苏州自贸片区带来国际仲裁与调解领域前沿的信息和经验。
苏州自贸片区正成中新合作的新平台,中新合作也已成为苏州自贸片区的新品牌。两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学习借鉴新加坡自贸港经验,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平台优势,加快建设“新加坡苏州中心”“苏州新加坡中心”,推进共建国际化走廊等46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率先实现政策突破。
除了中新合作,苏州自贸片区也正借力“沪苏同城化”。当下,沪苏同城化加速,“大虹桥”建设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引擎,苏州自贸片区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去年12月,在苏州自贸片区的博世苏州工厂,一批前一天刚运抵的进口集成电路芯片正接受海关查验,查验通过后,该批货物即可上线投入下一步的生产。这是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与浦东机场海关共同探索的一项创新举措——长三角一体化海关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也就是针对不宜在口岸海关监管区实施进境查验的真空包装、防光包装、恒温存储等货物,通过“口岸外观+目的地综合处置”的联动模式,优化口岸属地协同,实施查验作业一体化。这才有了在博世苏州工厂完成查验的首票货物快速通关,这对“效率即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利好。
企业家们一致认为,自贸区是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这与沪苏同城化的内涵不谋而合。“苏州自贸片区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阙非认为,“就强生苏州而言,不断加强与上海创新中心的联动合作,共同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希望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得到政府更多支持。”同时,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表示,苏州工厂是博世在中国最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拥有近万名员工。在沪苏同城化的大背景下,苏州工厂将积极承接上海研发总部的溢出效应,为自身研发能力带来持续提升。苏州自贸片区建设对于企业充满机遇,希望未来在关键零部件进口、沪苏两地人员流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今年上半年,苏州自贸片区交出亮眼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5亿元,同比增长15.4%;进出口总额518亿美元,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和投资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占江苏自贸区的8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沪苏同城对于苏州自贸片区来讲是重大历史机遇,片区将进一步增强与上海的协同发展,积极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探索差异化的“双城记”发展模式。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唐晓雯 江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