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中海到天朝
王忽忽/文
今天读完了这本。
果然名著。从来没见过哪个人把一片海域写得这么生动,富有哲思,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文、商业以及地缘政治的魅力。
只说感受最深的部分。那就是,它受益于地理位置与一种半封闭的系统。它其实更像一个湖泊。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就只有两道“窄门”(作者用的词):直布罗陀海峡、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周围南欧、北非、中东诸国环绕。
在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开启前,这个半封闭的系统有几个要素,足以促成内外围复杂的帝国演义:
1、全球版图上,你再也找不到一个汇聚更丰富的国家、民族、文化、宗教以及地理的海域了;
2、海洋的神秘性。它能生成宗教、艺术。古往今来的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尤其是画家,相当部分都与海洋有关。你再看看地中海里的岛屿,尤其是东部围绕希腊的部分。这种复杂的地理最容易生成神话、宗教、种种神秘的艺术;
3、海洋的连接能力。地中海周边诸国交往频繁。古希腊神话几乎所有。语言也有许多相通,尤其是古埃及语对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的影响。
4、区位看,地中海是陆上、海上各种要素结合最紧凑的区域。
大航海时代正式开启前,地中海一直维持着宁静的气质。希腊化文明与它的辐射能力,应该与这种半封闭特征有关。整个“西方中心论”,更多就是围绕它来形成的。我们现在说的中东、近东、远东,甚至整个东方概念,它的言语的立场其实也是在这片区域,从这里看东方。
不过后来,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意大利跟希腊这类古代主导的权力结构就破除了。威尼斯彻底冷清下来,其实就跟运河开通有关。
如果你读完,再把视角转向现代产业与商业层面,尤其是结合眼下种种光怪陆离的商业模式,会有更多有趣的体会。
但我的思考要跳开了。直接跳到东方,我煌煌中华,呵呵。
罗列几张图,只想让你有个直观一点的印象。
那你会说,从地中海跳过来干吗呢?
我就是想说,“中国”版图也有一种半封闭的特征。疆域的绝对面积历代变化很大,尤其是元帝国与现代中国。。。。。。但核心部分,尤其是古中国概念下的中原,以及东部、西南、南部等,并没有变动多少。
所谓半封闭的特征,逻辑在这里:东部、东南、部分南部有大海,西南有高原,都是天然屏障。而开放的部分就在于西北、北部、东北。古代,这些区域都是所谓外夷,那时被认为是不开化的民族聚居地。
所以才会有长城的诞生。
所以才会有所谓“静止的文明”、“超稳定结构”的论调。它们不仅仅源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儒家文明、文化、语言文字等等之类的因素,更有地理因素。忽视地理要素是不会成立的。
此前我写过一篇《金角银边草肚皮:围棋与春秋争霸》,逻辑也是争霸之旅往往依托自己的边角屏障,向中央挺进。
偌大版图,改朝换代多多,易姓革命多多,王朝内部也曾四分五裂,但是,无论怎么变,无论是汉家文明还是异族统治,这些王朝在上述核心区域的结构,未曾发生本质变化。甚至元、清两段异族统治,对于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吸收更明显。是啊,它们该多少人数啊。元帝国最牛逼的时候,嫡系的总兵力也就100万多。在中原王朝文化背景之下,你的权力半径怎么可能跳脱被同化的命运。
其实,《史记.高祖本纪》结尾的“太史公曰”那段,从文化层面变相写出了中国历史循环论:“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如果你想了解更深,不妨重温旧书,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还可以读读这两本,韩国人朴炳奭《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易姓革命的思想、正当化、正当性研究》、美国人艾兰的《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
跟地中海区域一样,在全球范围,你再也找不到一个面积如此辽阔的半封闭体系了。
若你想了解更深,尤其是半封闭体系里,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复杂,可以看看下面一本。对华友好人士拉铁摩尔的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这不是否认中国的海洋意识与海洋文明。《山海经》里描绘过日本。中国汉代也有跟日本、东南亚往来密切的记录。唐宋更是。15世纪初期的明朝,更厉害,民间船只不算,光正规水师的装备就有3500艘,其中2700艘配属于沿海海岸巡检司,另外400艘战舰亭在南京新江口。还有400艘是武装漕船。(具体见《当中国称霸海上》P204)
三宝太监下西洋多壮观啊。他们一帮也应该被写进《人类的群星灿烂时》。虽然带回来一堆奇珍异兽。南海里,中国沉船多多。
可惜后来明朝走向全面封闭。。。“寸板不许下海”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偌大中国,海岸线那么长,海洋文明却一点都不那么浓郁。这也跟皇权与帝都长久以来主要集中帝国北部有关。
其实想想更早的春秋,齐桓公伐楚,管仲吆喝,被屈完刺个理屈,只好拿出所谓“包矛不入”、“昭王南巡不复”的理由。。其实是更是自己打脸了。。昭王当年也是南征楚国,结果船覆亡命,不懂水啊。。。连河都过不去,这样的文化大国,更不用说真正征服海洋了。
这样的半封闭的国家,确实有安静、静止的气质,农耕文明确实更崇尚所谓天人合一,崇尚所谓和谐。因为它们跟土地的关系更紧密,不是那种依靠流动来获取财富的游牧风格。所以,中国历来不主动找谁的茬子,整个国家文化心理还是内倾更多一些。
虽然,这样的国家,常常把玩周遭,老于世故,到精致,到厚黑,到虚伪,到腐朽。
中国的封闭被打破,其实也是因为海洋屏障的被逾越。此前的倭寇只是袭扰。但人家欧洲有了蒸汽机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崛起好几个国家。英国最甚。它后来能成为日不落帝国,跟这个也有直接关系。
比的就是看谁连接全球的能力。跟陆上比,海洋的活动范围要大多了。
从此,长城就成了纯粹的象征,一点用处没有。
当然,蒸汽机时代,苏伊士运河再一通,地中海那边,原来的核心玩家也都失落了。除了西边的,东边曾经牛逼的奥斯曼帝国也是如此。
跳转了,看美国的崛起。
它的崛起,除了脱胎于欧洲文明,五月花过去之后,一帮人好像到了新迦南,新的应许之地。但是,除了后来借力杀伐,它其实也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你看它如此辽阔,南北就两个邻国,东西、西南都是大海。。。。。也是屏障。另外,它的独立除了欧洲大国在它那里博弈,有一定均势导致很难占领外,英国海上虽强,供应链半径也挺长。
20世纪的世界战争,美国大陆本土未曾挨过一颗子弹。。。。。。谁大老远往那跑,轴心国的日本也只是袭击了珍珠港,动不了它真正的筋骨。德国、意大利们更是根本一点机会都没有。
美国真正的崛起也是建立在新的“连接”力上。除了海洋,还有后来的电力、电气、航空时代。更有后来的通信时代、媒体时代。
继续跳转了。
看看更为古老的文明与“连接”的关系。
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两河)、印度恒河,中国黄河,都是大河文明古国。
水、河流既是一种距离与隔离的象征、时间的意象,也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权力意志,一个个农耕文明古国生成的基础。
《诗经》里的“河”就是。比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比如“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两首美是美,却都有忧伤。河流意味着时空阻隔。
当然河流也是爱情的生发地,而且是两条河的交汇处。比如“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他妈完全让我们流吐血。。。。。。
当然更有牛逼的革命浪漫主义。《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这作者骨骼清奇的样子。
插一本书。刚买了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与《楚辞韵读》,甚是喜欢。
我相信其他文明古国里,河流都有一样的秘密。事实上,它们也都有基于河流、农耕与畜牧文明的史诗与神话。老实说,都比我们还早很多。。。。。。
扯远了回来。我要你看到这几个文明古国的崛起,是有河流“连接”的力量在。这种“连接”,除了时空的连接,从上游到下游,也有渡河。《诗经》里“渡河”也有意象群。《易经》里,渡河甚至前后照应的人生逻辑,所谓“未济”与“既济”就是。
当然,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这几个古国,都有比较成熟的农耕文明。这种文明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一个细节,这几个国家的历法成熟都很早。是啊,农业嘛。等级秩序、伦理道德也很明显,个体的价值很难体现。是啊,农业嘛,需要群体协作,你必须将自身纳入整体秩序之中才有价值,不要太多个性。
“水”、“河流”当然也是权力与神话。几乎所有创世神话都与“洪水”有关,通常被描述为上天震怒的结果。除了这些,事实上,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掌握丰富水资源的国家都很牛逼。你看以色列占领格兰高地。。马来西亚偶尔卡一下新加坡的脖子。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中国段是咱们的雅鲁藏布江。这几年,印度老炒作我们会在上游建水库或者啥的,卡它的脖子。。。。
若想了解更多“水”的权力,可以看这本,英国米森的《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跟印度现在还算牛逼。古巴比伦没了,那片土地上的曾经兴起过诸多王朝,但今日的伊拉克已经千疮百孔。一些力量甚至在持续有意识地抹去这个国家的文明遗迹。埃及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也是颜色革命的受虐者之一。
古巴比伦与埃及,古代的连接还体现在区位上。刚才说埃及也是地中海的核心玩家之一。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曾迷倒英武的凯撒,一度分享权力符号。它处于三个大洲交界处。古巴比伦略远,但也是古代文明碰撞的界面与核心连接器,不逊于今日的新加坡之流。元蒙铁骑也曾侵略巴格达。古巴比伦早早覆灭,也跟它没有屏障有关。文明古国,处于多重文明碰撞的界面,创伤很重。
印度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其实也是半封闭的系统。东北有高原,东西、南各方是大海。海洋给了这个国家诸多自由、宁静、神话及启示。西北部文明碰撞激烈。这也是它凝聚力与宗教形成的部分原因之一吧。整个国家国土形状像是一只牛角嵌入印度洋,身后越来越宽的纵深给了它一种力量。它的宁静被打破与中国有类似。两个偌大国家遭受的殖民苦难也是够重的。好在印度人学到了英语哈哈,中国人天天学英语。。。。。。
关于古代王国的崩溃的秘密,还可以参考泰恩特这本《复杂社会的崩溃》。
又要跳了。再回到连接的话题上。其实想说的是中国的“连接力”。
但需要绕一个大圈子。先从一本书开始,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他100多年前写的。。我9年前读的,只有PDF电子版(商务印书馆)。是两篇论文,核心的影响力,就在于他的地缘政治分析。不过也不止,其实还有很多历史地理学、地质学的内容。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地缘政治。
不过我兴冲冲拿出之前买的一本英人迪金森的《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里面没给他地位,一直在夸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之类。。。。
为什么提他,是因为他的地缘政治学说,后来被老美用得纯熟。
他将全球基本勾勒为三大战略区域,即“内部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区”、“外新月形地区”。
内部枢纽地区全部是大陆,在全球范围内,核心部分即为亚欧大陆。由于当年蒙古帝国影响,这一区域,在麦金德看来,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除去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内新月形地区,既有海洋又有陆地,它指的是环绕内部枢纽的区域,包括西欧、地中海、南亚、东南亚以及东亚偏僻部分,尤其是中国台湾、日本及韩国;外新月形地区则全是海洋。由于北冰洋是内部枢纽地区的天然屏障,因此麦金德没有归纳这部分。
这100多年的论文,几乎预见了美苏争霸,以及两大阵营的冷战。当然,后来的新月形演变,也是美国岛链围堵中国战略的部分。而文章发表时,苏联、新中国都没成立。许多区域都还是混沌一片,民族国家都还没有独立。
即使目前,外新月形与部分内新月形依然是美国围堵中国与俄罗斯的前沿战线。
这人真的厉害。
P50中还有一段话。
“……形成与仅仅是一群有人性的动物相对立的一个国家的各种观念,通常是在共同苦难的压力和抵抗外来力量的共同需要下才被接受的。
英格兰的观念,是由丹麦和诺尔曼征服者打入赫普塔克人的头脑中的;法兰西的观念,是与匈奴人在夏龙的战争以及在与英国的百年战争中,被强加给互相对抗的法兰克人、哥特人和罗马人的。
基督教世界的观念,产生于罗马人的迫害时期,到十字军运动中才成熟;只是由于经过长期的独立战争,合众国的观念才被接受和地区殖民者的爱国心才衰落消亡;在南日耳曼,只是在与北日耳曼结成伙伴反对法国的斗争以后,才勉强接受日耳曼帝国的观念。
我把注意力集中于各种观念及其成果——文明上的这种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文学概念,易于忽略那些更基本的运动,而那些运动的压力通常是孕育伟大观念的那些努力的激发原因。
一个讨厌的人物,在使他的敌人联合方面完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社会功能;正是在外来野蛮人的压力下,欧洲才实现它的文明。
因此,我请求你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于亚洲和亚洲的历史,因为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成果。”
其实,这讲出民族国家形成的驱动力。
如果你将新月形视为外部压力,它也是中国与俄罗斯目前形成良好关系的基础。那么大国家,那么多民族,那么个联邦体制,没有分裂,看来孟子说的对:“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此处的“恒”,乃“常”也。
美日及其同盟之间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可认为属于麦金德所说的一种“基本的运动”,当然能给中国带来压力,但同样可能会“孕育伟大观念”。目前未能完全统一的中国,有望借助这种压力,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反而可以加快一点统一进程。
这里忽然想到“一带一路"。哈哈,终于到最后啦,也是我最想说的。
有人说这是中国输出压力,什么多余的产能、基础设施、工程技术、通货膨胀,外带人民币国际化、文化,甚至还有人说输出光棍汉哈哈,等等。
我想,肯定上面的效应都会有一些。但更想说的是:
1、它其实也是中国一种地缘政治战略,一带一路,既能唤醒大国的文化复兴,毕竟丝绸之路是文化辉煌期的隐喻。
一南一北,一陆一海(偏重),就像两支利箭,直接穿透屏障,破除外新月形围堵,将过去的一些潜在矛盾方化为朋友。
2、它也是中国面向全球化时代的大国“连接”战略。
美国是的链接力,从海洋、电气化、航天到科技互联网,日益深化。但是技术从来就是双刃剑,互联网也是一种二律背反,即便底层技术由你发明,你也无法控制它为全球所用。如果你完全切断,比如根服务器全部控制(不可能),那就成了你自己玩的游戏,那等于取消自己的优势。
中国应用互联网擅长。第一个10年,鼠标+水泥,中国只是copy to china,但是很快,中国就成了全球各种ICT技术的最大应用地。。我甚至称这里为各种新技术的应许之地。因为,新的周期,技术开始加速落地,与中国各种线下要素(当然不是所有领域都开放)包括大众生活深入融合。如此,它对中国各种竞争要素会发挥重构作用,从而也会给过去认为是传统的力量插上翅膀,具有更多输出的价值。
一带一路其实是全球化时代一场全新的“连接”大战。它的价值在于,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美国大兵式的,而是深入一个区域市场的底层,会改变在地的生态。从高铁等基础设施,一定会渗透大众生活。这一部分,如果你只靠过往的连接力,尤其是河流的、海洋的、传统铁路的、航天的,或者不接地气的互联网服务,都不会有用。时光已经演进到基于大陆的直接的物理连接,它是一场类似摩尔定律一样的经济形式,就是单位面积会集成更多毛细血管一样丰富的连接力。
这种竞争态势下,拥有在全球最大块的大陆上,有着非常复杂协作的农耕文明洗礼的中国,在全新的技术时代,它的优势,要比其他国家更分明。
这哪里仅仅是输出高铁啥的。啥也不敢瞎说了。我现在已经不那么五毛。五毛了,有些关键词也发不出来。
我也不跳了。这都是下午整理书的过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