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世卫组织发声!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早死疾病的幕后元凶竟然是……

据健康时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2016年至2017年间,部分国家部分婴儿食品被抽检出加入了果蓉等以增加糖分。若经常食用这些食品,会给婴儿造成龋齿、肥胖等多种健康伤害。报告因此建议:食品生产商不应在婴儿食品中加入糖分或甜味剂,若含有糖果及果汁等含糖饮料需附上标签,说明商品不适合3岁以下幼儿。

一向被视为“好心情”来源的糖,有那么可怕吗?

报道给出的结论是,如果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可以 “从上到下毁全身”。其危害包括:

●增加患心脏病和癌症风险

●容易肥胖

●易骨质疏松

●毁坏牙齿

●增加皱纹

●造成营养不良

新加坡也推出过“限糖令”。2019年10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将采取两项措施限制高糖饮料的推销饮用:

1.强制要求所售饮料的外包装以颜色标记;

2.禁止不健康的饮料在大众媒体做广告。

新加坡由此成为世界首个禁止高糖广告的国家。这背后,是新加坡有1/7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的现实。而在全球,约有4.2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升至6.29亿人。

据文汇报报道,世卫组织曾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一项研究显示,饮用含糖饮料越多,早死风险就越大。高糖饮食易导致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营养不良、骨质疏松、近视、龋齿、脂溢性皮炎、青春痘和色斑等诸多健康危害。其实,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中建议:限制游离糖的摄入,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限制在5%以下。只是这次针对 3 岁这个年龄段进行了特别提醒,更显严苛。

糖的危害被隐瞒了

2016年9月12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收录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人员的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在回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美国糖业协会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但是为了糖的市场销售,糖业研究基金会在那段时间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

比如,该组织曾向三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支付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薪酬,请他们发表有关糖、脂肪、心血管疾病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综述报告,其中的引用都经过该协会“精心挑选”。“加工”好的文章1967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文章的要义就是“糖无害、脂肪有害”。

“这些企业成功地把大众的注意力从糖类引开了。”一位论文作者斯坦顿·格兰兹表示。这造成的结果是,在之后几十年中,尽管无数人因为糖影响健康,饱和脂肪独却在自承受骂名……

小心这些“隐形糖”

为了把糖“隐藏”起来,生产商还有其他方法。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沃尔特博士曾向媒体透露了“标签潜规则”——如果某种产品中有许多糖分,有的生产商会有意使用两种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名称,来隐藏食品中的糖,如高果糖玉米糖浆、葡萄糖、蒸发甘蔗汁、龙舌兰花蜜和浓缩果汁等,这样糖分就不会在成分表中排第一。

几年前,网上曾有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一位摄影师将各种饮料制作成棒棒糖,向人们直观展示饮料内的糖分真面目。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在一期节目中验证了这个实验。实验人员从超市里购买了一些常见的碳酸、果汁、奶茶和茶类饮料。在厨房里,将火苗调至中火,锅里的饮料浓度越来越粘稠。最后,把熬好的糖浆倒进制作棒棒糖的容器里。每根棒棒糖的重量大约是15克。

世卫组织发声!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早死疾病的幕后元凶竟然是……

结果,有的熬出了4根棒棒糖,有的则是3根,还有的不到1根。

国外媒体也有类似报道,直接把含糖量折算成了方糖。从给出的图示看,一瓶普通的饮料、一桶冰激凌或者一包零食饼干,随随便便都能对应十几、二十几块方糖。

看到这个结果,你是不是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些常见的事物,竟然含有如此多的糖分!

无糖≠零糖分

值得注意的是,标注“不添加蔗糖”的产品虽然不添加常见糖类,但有可能加了糖替代品或糖浆之类的浓缩糖溶液。此外,部分主打天然无添加的产品成分表里确实没有添加任何糖,但产品原料本身就富含糖分。

目前,市面上的代糖产品主要为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木糖醇、甜菊、赤藓糖醇等。在相同的用量下,代糖产品的甜度远高于蔗糖,所以在满足同样的口感要求下,用量相对较少。

数据显示,阿斯巴甜比蔗糖甜180倍,糖精是零热量甜味剂,比蔗糖甜200-700倍,三氯蔗糖比蔗糖甜600倍,是唯一从糖制成的低热量/零热量甜味剂。甜菊比蔗糖甜30倍,但身体不会代谢甜菊,不影响血糖水平。

根据世卫组织建议,人们应该将每日糖分摄取量控制在总摄取量的10%-5%以下,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6茶匙)以下。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习惯,少吃“游离糖”,小心“隐形糖”,减掉“添加糖”,科学控制糖的摄入量,避免“高糖”危害。

新闻多一点:读懂这些食品标签

最后,糖不是一点都不能吃,但是一定要控制糖的摄入量。

谷类、薯类、部分豆类都是糖类最主要的膳食来源,一些坚果也是糖类的良好来源,蔬菜、水果里也含有少量糖分;还有一大部分“糖”强调的是“游离糖”,并不包括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内源性糖。

“游离糖”包括由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大家喝的含糖饮料中的糖,制作糕点时加的糖,烹调时加的糖等,这都属于游离糖。

除了尽量减少的直接摄入糖外,还要学看配料表,减少游离糖的摄入。

■配料表

世卫组织发声!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早死疾病的幕后元凶竟然是……

配料表是一个产品的原料构成,包括名称和量化的信息。根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预包装食品中的各种配料要按在制造或加工过程中的加入量进行递减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所以在配料表中,哪种成分越排在前面,其含量就越高。

■营养成分表

世卫组织发声!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早死疾病的幕后元凶竟然是……

营养成分表示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的,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识的4种营养成分和能量含量值(4+1)和其所占的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其中4种营养成分指的是核心营养素,分别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NRV是依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和适宜摄入量制定的。

(综合自:健康时报、央视财经、大河健康报、中国妇女报、界面新闻、文汇报、北京商报、新华网等)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新闻

「万达邀吃日」知否,知否,应是美食聚首!每月17日吃出幸福感!惊喜只“胃”你哦!

下一篇新闻

全国首次!连云港海关在入境船舶中截获蓝美盾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