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有这么一个爱国华侨,虽然没有中国血统,却用一生热爱中国,将五星红旗升在美国上空。


在过去的40多年里,他先后捐资数亿元人民币,不仅为中国兴办了40多所学校、医院和敬老院,公共设施不计其数,中国每次重大自然灾害时也总有他的身影。


比如,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他得知武汉疫情严重的第一时间,远在印尼的他赶紧购买了大批的医疗物资运到中国,价值数百万。


或许此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百分之百的客家情”,这是熊氏集团主席、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01

当异国弃婴遇上善心的熊氏夫妇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枪响,辽阔的中华大地,开始了一场长达近四十年的战乱。广东作为革命的前线,首先受到波及。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许多广东、福建地区的人纷纷往东南亚迁徙,或求生、或谋财,被称作“下南洋”。


在“下南洋”的潮流中,有两个来自广东梅州的年轻人:熊如淡和黄风娇,他们本不相识,但因为是老乡,出门在外难免互相帮衬,也就认识了。两个正值年龄的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他们在亲友的见证下走进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康芸。


熊氏夫妇在南洋的生活并不像他们之前预想的那么好,但是两个人彼此扶持,又忠诚厚道,小日子倒也过得其乐融融。善良的夫妇俩虽然经济并不宽裕,却有一个帮助他人的善心。他们时不时地去附近的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儿,给他们送东西。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彼时的熊德龙,出生在印尼的一个贫困人家,不过,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母亲爱上了一个荷兰籍的男子,怀孕后决定将熊德龙生下,希望借此摆脱目前贫困的生活状态。可母亲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谈对象,只是玩玩而已,这让她非常伤心,就在熊德龙快出生的时候,男子就抛下熊德龙母子两人离开了。


在熊德龙出生的1947年,刚刚独立不久的印尼还处在捍卫民族独立中。母亲一直省吃俭用抚育着熊德龙健康长大,可现实却是非常残酷的,在当时那个动乱的社会,母亲眼看连饭都吃不起了更不要说抚养孩子了。


当他快两岁的时候,生计困难的母亲只好把熊德龙送到了孤儿院,希望有好心人能够将他健康地抚养长大。


有一次,熊氏夫妇在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儿时,见到了一位长相不同凡响的小孩:宽阔的脸庞,高耸的鼻梁,双目炯炯有神,顿时夫妇二人对这个小孩子心生慈爱。一问,才知道这个孩子是荷兰跟印尼的混血儿,虽然当时熊家的经济情况并不宽裕,但还是决定收养这个惹人喜爱的孩子,给他取名熊德龙。


熊氏夫妇在收养熊德龙之前还收养过三个印尼女孩,他们夫妻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在印尼首都卖中国面食挣钱,日子过得也比较拮据,尽管如此,他们也从来没有亏待过那几个孩子,尤其是熊德龙。


在那个年代,熊氏夫妇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们像其他客家人一样,乐善好施,吃苦耐劳。平时也爱唱客家山歌、童谣给孩子听,“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鹧鸪喳喳,挑水淋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还会背《增广贤文》,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处世之道,孝义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熊德龙的血液里。


当时海外打拼的华人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总是记挂着远方的故乡,远方的亲人,所以每逢过年他们都会往家里寄钱。


据熊德龙回忆:有一年年关将近,为了给家里老人寄钱,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准备去当铺当掉。在去当铺的路上,年幼的熊德龙望着母亲一边抚摸心爱的手镯,一边心酸流泪,可当时他并不懂。养母告诉他说:“孩子,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这句话,让熊德龙铭记了一生。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02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


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生活重担,只受过中等教育的熊德龙16岁就走上社会,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由于他聪慧、勤奋好学,百艺一学就会,很快在生意场上表现出过人的经商才华。


1966年,18岁的他在养父母和亲友的支持下,开设了一家小海绵厂,当上了小老板。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以“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的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博得了广大客户朋友对其人格的赞誉和信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将18万元外债全部还清。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天一大早,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跑到熊德龙家,对他说:“你的厂被火烧掉了!”听到消息后,熊德龙心急如焚,一路狂奔到厂房,然而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看着自己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这位乐观、坚韧的小伙子失声痛哭,急忙赶来的父母亲也抱着儿子哭起来。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为了让儿子重新振作,熊氏夫妇俩安慰熊德龙:男子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后来风波过后,为了让他东山再起,老两口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支持熊德龙再创业。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与熊德龙一起挤在海绵厂中生活。面对无私的父母,熊德龙默默将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记在了心中。之后,熊德龙凭借着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正直诚信的人品,把一家小小的海绵厂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1974年,熊德龙创办了熊氏集团,涉足金融、酒店、贸易等多个领域,企业也由印尼转向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港澳等地区,成为了商圈中的一个神话。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也对得起“德龙”二字。


在此后10多年间,熊德龙以其远见卓识、聪明才智及以和为贵的经营宗旨,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小小海绵厂逐步发展到了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传媒等领域,企业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成为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他名下拥有美国大兴银行、好莱坞大都会酒店、熊氏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国际金叶烟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玺洋行等几十家著名企业,也成为印尼最富有的商人之一。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03

心系中国,心系梅州

把对养父母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爱


在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时,熊德龙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回家”梦。中国对于他来说是个陌生而又亲切的词,他想回到养父母的故乡,想看一看这片养育自己父母的土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国大地,熊德龙也踏上了梅州的土地。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95岁的祖母。祖母虽然双目失明,但依旧轻柔地问着:“是不是我的乖孙回来了?”正是这种强烈的归属感让他认定自己就是熊家的孩子,梅州永远都是自己的故乡。


后来,熊德龙的养父母在晚年时,从印尼回到了梅州养老。熊德龙特意在梅州给父母建了一座私宅“淡凤楼”,让父母在此安享晚年。平时不管工作有多忙,在一些重要节日,熊德龙总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频繁踏足中国土地的他,与这里也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更深刻的认同。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1984年当地政府要复办嘉应大学,熊德龙在听到消息后,立刻联系了负责人,表示愿意出资,那边问他能出多少,他开口就是210万,让对方大吃一惊,因为在那个万元户便羡煞旁人的年代,210万是个巨大的数值。


在嘉应大学筹办期间,熊德龙还不忘时刻关注建设情况,他担心自己捐的钱不够,又游走于华侨之间,为大学募集资金。到了1985年10月7日,已经建好的嘉应大学招来第一批学生,当天正是他们的开学典礼,当天熊德龙接到了邀请,但是他那天的行程已经安排好,要去自己旗下一家银行的揭幕典礼。出于对故土的深厚情谊,他二话不说就改变了行程,和几十位华人华侨一起,买了赶往梅州的机票。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后来,熊德龙的养父母相继去世,悲痛万分的他决定继续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既然已经无法继续尽孝,那便让父母热爱的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此后几十年,他倾其所能,不断地向大陆内地进行投资,先后拨出数亿元巨资资助内地的教育事业,输送了近3000名中国的基层干部出国培训。


同时,熊德龙还极其关心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自1979年以来,他为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市华侨博物馆、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发明桥、贤母桥、德龙大桥、如淡长廊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捐资逾二千万元人民币。



04

一腔热血报亲恩

一个“老外”用中国心讲中国故事


熊德龙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长着一副“老外”面孔,不仅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家,造福中国,就是造福家乡,还在国际上全力推动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


1982年,熊德龙移民美国,但在他心中,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很快,他成为了当地的侨领,为华人华侨们的利益奔走。


在推动自身企业拓展、积极向海外推介中国知名产品的同时,熊德龙先生还不失时机地进军海外华文媒体,以推动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1993年,他斥巨资收购了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该报创刊于1981年,总部设在洛杉矶,并在美国和北美地区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各大城市设有发行网络。目前,该报已成为介绍和了解中国建设成就和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1995年10月1日,在美国洛杉矶阿罕布拉市,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组织了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等近12000人,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升旗仪式,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庆祝中国国庆。


当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饱含热泪将五星红旗升上天空不是别人,正是熊德龙。当天他还租用了两台飞机,拉着横幅从城市上空飘过,横幅上赫然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份爱国之心,令人感动。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熊德龙先后采取了几个重大的举措:


先是承印和发行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香港《文汇报》,后又增加了中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增加了读者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使读者及时了解到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新闻。这不仅提高了《国际日报》的地位,也扩大了中国报纸的社会效益,一举两得。


其次,他又与印尼最大的平面媒体集团《爪哇邮报》联手,把每天的《国际日报》连同《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中国日报》的发行,一下子从首都雅加达遍及到印尼全国22个省的/3个城镇,使该报上了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其在印尼第一华文大报的地位。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最重要的是,他深化与中国内地媒体的合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助力。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21个省市在该报出定期或不定期的专刊,比如推介侨乡潮州、泉州、梅州和厦门的专刊和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等省自我介绍的专门版面等,拓宽了读者视野,及时地向印尼华人和外界打开了吸引投资的大门,敞开了长期密切合作的胸怀。


同时,还帮助刚起步的中央电视台实现海外落地,让海外华人能够及时了解到中国的新闻。同时,他还创办英文报、印尼日报,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新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我们的报纸。”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的推进,熊德龙更是积极参与其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尽己所能,向世界客观地,真实地讲述着中国的故事。让中国走出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最后,文化是人的第二张脸,也是真正的那张脸,接受了哪里文化,就是哪里人。熊先生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因此他是华人世界地地道道的一份子。从对养父母的爱,到对整个中国的爱,这份深情,令人动容。


现今已经74岁的熊德龙,虽然垂垂老矣,依然情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今年6月5日,熊德龙就出席在2020年度梅州市希望教育基金会“熊德龙奖教金”颁发仪式上,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他每年捐出100万元奖励梅州市优秀教师,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教育队伍的关键作用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从弃婴到印尼大富豪 没有中国血统 却认中国梅州为故乡 捐款数亿元


从梅州走出两个年轻人,在命运的剧本里,在他们善心的驱动下,和一个异国他乡的孩子结上了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的人生从此绑定在一起,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华人爱国的故事里,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上一篇新闻

明日开幕的2020武汉数字贸易大会,将做这些事

下一篇新闻

华人之光!法国总统马克龙设宴 华裔女星巩俐受邀出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