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卡拉村:鸟笼艺术,编织幸福生活
“卡拉鸟笼”是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的致富手艺,全村大大小小以手工编制鸟笼为生,形成了独特的鸟笼文化,卡拉村也被誉为“中国鸟笼之乡”。
王秋和表妹一起编鸟笼,相互探索学习
丹寨县卡拉民族村寨位于县城东北部,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县城3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卡拉鸟笼”因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而得名,在苗语里“卡拉”是“好”的意思。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四百多年。世代聚居卡拉村的苗族同胞,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他们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且不变形。
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四百多年
贵州当地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制作鸟笼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3年以上的竹子,选用楠竹和水竹两种材料。硬性较强的楠竹主要用来做笼圈,韧性较好的水竹用来做笼丝。
鸟笼体验馆里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鸟笼
卡拉鸟笼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一个完整的卡拉鸟笼成品,具有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的特点。更有注重审美价值的鸟笼,集编刻、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堪称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王秋每天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编鸟笼
王秋是卡拉鸟笼传承人之一。一个地地道道的丹寨县龙泉镇金山村人,自从2006年嫁到卡拉村后,便一直跟随丈夫家做鸟笼加工与销售。她给人们的印象总是热情大方,笑脸盈盈,她的真诚善良让大家都很喜欢她。有人专程去拍摄她制作鸟笼的样子,不少摄影师还拿了大奖。
制作鸟笼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3年以上的竹子
王秋娴熟地编织着鸟笼,周围堆满了成品,摄影爱好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拍摄她,也拍下鸟笼,一幅幅美丽和谐的鸟笼美人图就这样产生了。中国有“西施浣纱”,也有“豆腐西施”的典故,久而久之,人们便在背后给她取了个“鸟笼西施”的外号。后来越来越多的摄影团队都慕名而来,一些摄影网还把他们这里订为卡拉村鸟笼摄影基地,因此也有效地把卡拉村的传统鸟笼推广宣传出去。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卡拉村开设了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现学现用,编一个简版鸟笼带回家。去年暑假,最多的时候就有100多名学生到村里体验鸟笼制作技艺。
依托鸟笼元素,当地还发展了鸟笼灯罩、书架、把玩件、摆件等工艺品
王秋编制鸟笼已有10多年,虽然熟练,但纯手工编制也依旧是慢工出细活。“一个人一天大概可以做两个鸟笼,每个鸟笼能卖七八十元,一年售卖鸟笼的收入在万元以上。”王秋说,虽然手工编制产出效率不高,但随着村里游客增多,卡拉鸟笼的单价和销量都涨了不少。后来也渐渐有越来越多的旅游团过来跟他们对接鸟笼制作手工体验活动,因此也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
村里常常有学生体验鸟笼制作技艺
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外省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王秋在2016年10月18日,注册了一家以民族旅游接待为依托,致力于苗族传统手工艺、鸟笼技艺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与保护以及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及销售一体化民族手工企业——贵州叁秋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现有员工20人。经过近两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企业发展取得巨大成效,产品与服务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喜爱。依托鸟笼元素,还发展了鸟笼灯罩、书架、把玩件、摆件等工艺品,一年营业额能达到50万元。
王秋偶尔也会通过直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卡拉村的鸟笼编制技艺
王秋不断完善公司的产品,争取更多的订单,让村里的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可做,有钱可收,以“创客源”为发展指导理念,在拉动本地域多元化绿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地域农户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很多摄影团队,都慕名而来
交通越来越方便,国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卡拉村以“公司+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的模式,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模,分散加工、集中销售”的管理办法,扩大了全村鸟笼生产规模,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道路。全村168户,就有120户人家做鸟笼。每年售出的鸟笼有15万余个,年产值约650万元。远销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从事鸟笼制作的村民年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图文/本刊记者 康瑜
编辑/许婷 方媛
编校/廖迅
编审/吴迁 夏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