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 星期三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引言


在世界文化史上,西方的《圣经》,东方的《易经》,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对 于《易经》这本书的评价,主要有三个关键词,大道之源、 群经之首、中华文明 的源头活水。西方的解释学是19 世纪末由施莱尔马赫、 狄尔泰完成的, 主要是 解释《圣经》。而中国解释学的历史要从“伏羲画八卦图”开始,这是 5000 年 以前的历史。而《易经》对“八卦”进行解释,成书在夏、 商、 周年代。 《尚书 序》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1626 年,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的《周易》拉丁文译本, 在杭州刊印,《周易》开 始走向世界。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传教士雷孝思用拉丁文翻译的《易经》 ,又 名《中国最古的书》在巴黎出版, 这是西方第一部系统介绍易经的著作。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1) 古蜀文化八卦图的每个卦位下面, 有阴刻的 8 个古蜀文字。


后来,《周易》就不断地被西方翻译。 其中,以英国理雅戈和德国卫礼贤的译本 影响最大,被西方易学界称为世界易学史上的“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大 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科学角度评价这本书:“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 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 习《周易》 ,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 金钥匙。”李约瑟是《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作者,他认为,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 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 “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 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 他从哲学角度对《周易》的评价,“《易经》代表了中 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 一种崇高的事业。”


自古“易学在蜀”


史书记载, 自古“易学在蜀”。我们可以理解为,易学发源于古蜀国。 易学是指 《易经》之学。易经八卦是古蜀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的高度归纳,是古蜀先民对 人类知识宝库的重大贡献。 俗语云:四川多神仙。“神仙”者才俊也。 古蜀然何 多才俊?答曰:金字塔属放射型,大盆地属吸收型,神奇的自然世界、 神秘的文 化世界、 神妙的心灵世界,是古蜀文化的特征。 古蜀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显示出自然世界无边的神奇。四川盆地接 通、 吸收、容纳天地灵气,孕育多思维、开创性人才,其中,自然不乏方家易士。

古代学人对《易》学产生无穷兴趣, 他们或游历巴山蜀水, 深入山岩水壑之境 , 希望一睹研《易》者的仙风道貌; 或又征文考献,穷尽金匮石室之书,力图恢复 巴蜀学人的《易》学业绩。 人们撰文章,写专著,解者纷纷。《四库全书》著录 宋代《易》学著作55 种,出于巴蜀者 8 种。当代学人考证,有宋一朝,巴蜀《易》 学论著69 家、 92 部。 说者纭纭,却由于史缺有间,文献不足, 巴蜀《易》学之 源流演变,特别是巴蜀《易》学的成就与文献,至今还未能全面系统地展示出来。致使“易学在蜀”至今还处于若隐若现的状态之中,引得无数学人费尽猜想,欲 说还休。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2) 古蜀文化八卦图玉璧, 四周有四只飞鸟。


民间收藏古蜀文化玉器八卦实物,证明了易学发源于古蜀国,这一论断的真实可 靠。有一套古蜀文化玉器八卦材料是蛇纹石玉,呈灰黑颜色,由 2 个半圆弧构成, 拼接起来之后, 其直径为125 厘米。中间大极阴阳鱼直径为 50 厘米, 厚度 2.5厘米。正面的八卦图的每个卦位下面,有 3 个浮雕古蜀文字,共 24 个。 反面有 阴刻线条的 24 个古蜀文字。

另外一套组合型浮雕“河图”,即是由好几种器物组成一个整体。器物的最外部 是一个玉琮,四周有纹饰。它们均按大小一一放置在玉琮之中,构成一个组合件 整体。“河图”位置在浮雕的第二个圆筒外侧,其对应方向是浮雕的伏羲先天八 卦。八卦的中心是“太极图”,每一个卦位下有一个古文字,四周有 4 个古文字。

还有一套组合型玉器共七件,按大小分别放在玉琮之中就成了一个整体。每个圆 形套筒上的侧面均浮雕了纹饰和古文字,“河图”出现在最大的套筒的外侧,其 对应方向有伏羲八卦,右边是玉琮的一个侧面,上面有太极图与星星,侧面是箭 射鱼和凤鸟。在对应位置上的伏羲八卦,每一个卦位有一个古蜀文字。八卦的中 间是太极图,在鱼眼的位置上一只是凹下去的,一只是凸出来的,前者为阴鱼的 眼,后者为阳鱼的眼。每一个套筒的外面均有图形、 古蜀文字及动物纹饰。 在图 形中有天象图与动物的组合、天象图与古蜀文字的组合。这些珍贵的文物铭刻着 时间的印记,如同历史长河中散落的吉光片羽,四五千年文明近到随时随地可以 触碰和感知。

这组器物,印证了古代文献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的具 体描述。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 蕴涵着丰富的人生 哲理与智慧。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 成书的基础, 向 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 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八卦阴阳符号 ( “--”和“-”) 与《太 极图》中的两个“S”线相互运动, 既反映了天、 地、人运行规律, 又演绎了数 字的组合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就体现在象、 数、 理、字的相互关系上。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3) 古蜀文化玉璧中间刻有八卦, 外围浮雕 8 个浮雕站姿女巫。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 伏羲氏时, 有龙呈瑞, 以龙纪事, 创立文字。以上说 的“龙”是指天地人物象,而创立文字就是指阴阳记事符号,所以八卦阴阳符号 就是中华肇始文字的象形。 先秦时代,《尚书》、《论语》、《易传》、《墨子》 和《管子》等经典文献中都留下了有关河图洛书的记载。 《尚书·顾命》中提及 “河图”时说:“大玉、 夷玉、 天球、 河图在东序”。 这句话按照东汉郑玄的解 释是说, 陈列在东序的“大玉、 夷玉、 天球”,此“三者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 礼”;对于“河图”, 郑玄说是“器名之河图, 图出于河水, 帝王圣者所受”。

据此可知,《顾命》篇中的河图是一种金石之类的国宝,作为祥瑞之兆由帝王所 受。《论语》中有关河图的记载,即如《子罕》 篇中所云:“子曰:‘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从字面来看,“凤鸟”是一种神鸟, 可谓吉祥之物; 而依《尚书》所说,“河图”是一种金玉之器,亦可谓国宝之物、吉祥之兆。《易 传》中涉及河图洛书的是《系辞上传》,“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 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句话是 说, 天生蓍龟等神物, 圣人用它来创立卜筮的法则; 天地出现日月四时之变化, 圣人依据它而确立了阴阳观;河出龙图、洛出龟书之祥瑞神物,圣人取法它来创 制“易”道原理。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4) 古蜀八卦中间刻有八卦图, 环边有线刻三鸟逐日图案。


史书记载,古蜀易学起于两汉三国,盛于唐宋,衰变于明清。古蜀易学为何盛极? 可以从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的祭祀坑中找到答案。“蜀人重仙”、“巴人 重鬼”, 远古巴蜀巫蛊盛行,这说明筮占推步之术在巴蜀根柢深厚。自文翁兴学以来,大量中原典籍开始传入巴蜀,易经中的学说与蜀中特有的术数文化互相渗透, 巴蜀学人得以潜心治易,厚积而薄发,从而促成易学之盛。 两位古代巴蜀治 易大师, 在巴蜀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都人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 问, 则依蓍龟为言利害。 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弟言依于顺, 与人臣言依于忠。 各因埶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汉书》卷七二) 。他“雅性澹泊,学 业加妙, 专精《大易》, 躭于《老》《庄》”(《华阳国志》卷十上) 。

扬雄 (公元前 53 年—公元18 年) , 西汉蜀郡郫县人。 对古蜀历史非常关心。 他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 写出了《蜀王本纪》, 让古蜀国蚕丛、 柏灌、 鱼凫、 杜宇、开明五个王朝的历史得以简约地、第一次地保留下来。 尤其将杜宇“教民 稼穑”“德垂揖让”、 开明“凿玉垒山以除水害”等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下来,是 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蜀王本纪》 不仅开了我国地方志先河,更是我们今天了解 古蜀历史的最早、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周易·系辞》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者伏羲也,其故里就在古蜀国,生于阆中城南嘉陵江边的 “仇夷”,“仇夷”即彭池,亦名南池,今阆中城南七里坝。阆中独特的人文地 理环境,造就伏羲画卦之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周易·系辞》) 五行通天地, 八卦照乾坤, 开创了华夏最远古的文明。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5) 古蜀文化阴阳鱼太极图。


按古代文献叙述, 目前已知的八卦种类有:伏羲的先天八卦,周文王的后天八卦 和黄帝的中天八卦。查《山海经》中的“中次九经”得知:“凡岷山之首, 自女 儿山至于贾超之山, 凡十六山, 三千五百里, 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 ……”此处的 “岷山”应当指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山脉;这里所说的“神”是指山神,“状”是 指形状,归纳起来就是山神的形状。古蜀文化玉边璋上,有古蜀国人祭山的图形。 我们在《古本山海经》中查到有“龙首马身”的图形,书中把它称为“中山神”, 即“龙首马身”的这个非龙非马的动物, 是一种神物。

此外,我们在另一位古蜀文化玉器收藏者家中看到一种“龙首龟身”的龙龟玉器。 龙龟的背上有 25 个古文字, 分布在龟壳的边缘, 中间是凤鸟形状, 有 “洛书” 的数字图形。“太极图”、 “河图”在古蜀国时代已经出现。

据收藏人告知,后天八卦共发现 2 件,其正面完全一样,所不同者是一件反面有 12个古蜀文字。 另一件反面有乡村小路、 房屋、 树林等图画, 旁边有阴刻的古 蜀文字。古蜀玉质后天八卦,是上古时期的太极八卦实物,一旦破解它上面的古 蜀文字, 许多历史谜团的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就应当重新审视以往文献的论述。

蜀地特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灵秀山川,使它既有幸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 坏,形成了一个相对安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其丰厚的文化土壤和顽强的文化再 生能力,在华夏文明处于低谷的许多历史时期,不仅保存了中华文化绵长的根脉,而且经过这片土地的潜滋暗养,很快便孕育出易学文化高峰。当然,我们说“易 学在蜀”, 并非藐视古今蜀外学者的贡献,其实,蜀外学者对易学发展的贡献也 非同小可。贡献也非同小可。


三, 古蜀阴阳鱼太极图与天象图


“太极”一词, 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中: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八卦图的方向,是“上 南下北,左东右西”。大意为: 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 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于是,《周易.系辞上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而这种的直观描绘, 有可能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6) 古蜀文化八卦图的每个卦位下面, 有阴刻的 24 个古蜀文字。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有人认为: 考古出土的太极图,比《周 易》及《乾凿度》的成书,要早三四千年。 现收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出土于甘肃 临夏永靖县的双耳彩陶壶上, 有墨韵古双龙太极图, 经碳14 测定, 为 6500 年 前的产物。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江苏省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卦”, 即在麋鹿角上刻绘的8 个六爻重卦。 经过对下文化层出土木桩进行碳14 测定 , 这一遗址距今 5035±85 年。 因碳14 测定有误差,又经树轮校正值为 5645±110 年。 考古发掘的多件商代及西周青铜器上, 亦刻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的太极图。

在国外,古代巴比伦有双蛇缠绕交尾图案。 古希腊、 古印度、 高加索、 小亚细亚 等地的银饰、 铜壶、 花瓶等,都有太极图。 但是,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 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以 上所说的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所以,不能视为成熟、 完 整的太极图案。

太极图八卦起源何时?最早是由何人之手绘制?学界对此各持己见,难有定论。常 见的有四种说法。一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 图,这种说法在古代典籍中有广泛记载。二说太极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 轮纹、漩涡纹、 鱼纹等。 三说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 四说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大师如北宋周敦颐、五代宋初的陈抟、宋元之际的佛徒 寿涯等人所绘。 持第四种说法者颇多,有大量的古文献叙述。 但是,缺乏考古发 掘的实物支撑。

实际上,太极图起源之争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周易与太极图,何者为先,谁在后面?前两种说法认为,在易之前太极图就产生了。后两种说法,则认为在易之后 才产生太极图。言先有易之后,才有太极图,证据好找。若说先有太极图后有易, 证据难查。无巧不成书, 成都民间几位古蜀文化玉器收藏家,手中有大量四五千 年前的古蜀文化玉璧,上面不仅镌刻古蜀先民祭祀的图案、古蜀文字,而且清晰 可见阴阳鱼太极周易图案。这些玉器在短时间内井喷似的出现,对“阴阳鱼太极 周易图”的起源研究, 提供新的实物依据。


史书记载,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 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 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 冬四象与宇宙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 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 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 之真性。 与孔子的说法不同的是,老子的思想充满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 太极之“道”,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是,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 , 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之体。

由此可知,太极图虽简单明了,一个圆圈、 一条曲线、 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 形, 经过历代的图解与诠释, 它构成了一个涵义丰富深邃的庞大的 “太极哲学” 体系。 故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阴阳鱼形环转相抱的太极图,并不是用来表达 太极形象的图, 倒是“天地自然之图”。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7) 古蜀太极图玉璧, 古蜀先民双膝跪地, 双手举尊祭祀。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无极而 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极图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性格,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韩国、 蒙古国的国旗上; 在新加坡、 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 在韩国、 德国奥运 会、韩国亚运会会徽上;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在美洲印第安 人的绘画和服饰上, 太极图案无不闪烁着智慧和哲学的光芒。

“太极图”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 焦点。《周易.说卦传》中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几何学上讲,“太极图”就是两个相等的内切圆的左右 反相连接,阴阳鱼好像是永无休止在运动,欲上欲下,欲左欲右,寓意着在循环 运动中是没有起点和终点, 事物的发展是曲线前进的。

《太极图说解》一书中解释:“○者,无极而太极也。 ”此处的圆圈,代表“全 体”。 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把握全体,太极即是全体。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从 全局出发来认识,才能圆满、 全面。 太极图中“ S ”曲线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 是曲线式的,不是直线型,直线中有曲线, 曲线中有直线。文献中提到,“古时 伏羲仰观天象,发现了宇宙中的两个密码,即是阴和阳”。古蜀阴阳鱼太极图与 天象图、古蜀人祭祀场景、 文字组合在一起,给人们提出一个谜题,是谁把天象 图的知识传授给当时的古蜀国人?又是谁把太极图与天象图组合起来?为什么太极图中的“ S ”形曲线与圆的切线交角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自转轨道平面 的交角 (23°27′)如此接近?



《易经》: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自古“易学在蜀”

图 (8) 古蜀太极图玉璧。


《太玄》,是西汉成都人扬雄的一部哲学著作,融儒道为一体,对天、 地、 人三 位一体的宇宙, 作出了他的理解和解释。 《太玄》采用天、 地、人三才三分法, 来叙述天下九州大一统思想,对事物的对立和统—以及事物的多元复杂性,都作出了准确的解释。扬雄在《太玄经》中还阐发了天文历算的研究成果。他放弃和 批判了以往的“盖天说”,系统地阐释了他所主张的“浑天说”,认为宇宙好比 一个鸡蛋,地球就好比是中间的蛋黄。 他写出了“难盖天八事”,对盖天说进行 全面批判,论据充分,说理精辟,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后来杰出的 天文学家张衡浑天仪的制造起了推动作用。他还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天地、 阴阳、寒暑, 既对立又相互转化。

陈抟(871 年—989 年),四川安岳人。 《宋史》说他“好读《易》 ,手不释卷”。 他打破了传统儒家学术体系,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而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 开创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新的思想潮流。而易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河图》 、《洛书》、 《太极图》,最早也均传自陈抟。 他的《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 、 《太极阴阳说》、《火珠林》和《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书,对后世影响 不小。

通过以上追溯,我们可以理解为,完整、成熟的太极图是线条最简洁、 图象最简 单的图案,同时又是最博大精深、 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 黑白两方的 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的界限。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 有阳。太极含阴阳,阴阳一分为二,是故太极生两仪。 太极生阴阳,阴阳又生化 成四象,即太阴、太阳、 少阴、 少阳。 然后再由此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 象。八卦即是四象演变出来的乾、 坤、 震、艮、离、 坎、 兑、 巽。


结束语


早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就已通过太极图阴阳八卦图,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 与变化, 比 2600 年前的古希腊哲学起源, 至少早了两三千年。 可以这样概括, 古蜀先民人提出的太极八卦概念, 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思维方法的高度总 结。 时至今日,任何考古遗址中都不曾出土太极八卦实物,唯独在古蜀文化玉器 中大量出现。这是否告诉我们,太极八卦图也许是古蜀先民创造,古蜀国为太极 八卦图发祥地。

上一篇新闻

「慢游新天府,感受新成都」世界冠军带你逛林盘 耍小镇,不负时光 “粽”情一夏!

下一篇新闻

什么是文昌祖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