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若问太极古今事 请君且看陈家沟

若问太极古今事 请君且看陈家沟

17日晚,焦作温县陈家沟庆祝太极拳申遗成功 河南商报记者宋亚猛/摄

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

洛水清,黄河浊,一清一浊两股水交汇、融合,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而距离这里几公里的清风岭上,就是太极拳习练者向往的地方,一个叫做陈家沟的小村子。

数百年来,这里大师云集、英才辈出。

数百年来,这里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太极拳的故事……

寻源

曾经的谋生技能走镖时的保命手段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位于黄河北岸、河南温县县城东5公里的清风岭上。明洪武年间,因陈家沟陈氏始祖从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条深沟,遂改名陈家沟。后因匪盗出没,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开始习练家传长拳,渐渐习武成风。

明末清初,陈氏传至第九世。这一世的陈姓族人中,出现了天资聪慧,昼练武、夜习文的陈王廷。据《温县志》记载,陈王廷晚年隐居乡里,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并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融合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术,创编了一种集技击、强体、健身、修性为一体的全新武术套路,而这种武术拳种就是“太极拳”。

直到清末,陈氏第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及其儿子仍靠走镖谋生。“在那个年代,学武是用来保命的,太极拳如果没有技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根本不可能流传下来。”太极拳文化研究学者、河南省温县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副组长、温县政协副主席严双军说道。

清嘉庆年间,陈长兴摒弃门户之见,将太极拳传给外姓人杨露禅,杨露禅后来创编出杨氏太极拳,之后的武氏、吴氏、孙氏均是在陈氏和杨氏的基础上衍变创编而成。

到清末民初,太极拳高手辈出,涌现出陈鑫、陈照丕等大家,太极拳在国内外风光无限。

复苏

太极拳濒临失传,众人拾柴点燃“星星之火”

1941年,河南遭遇旱灾和蝗灾,陈家沟未能幸免,战争也让民不聊生。陈家沟多数人逃荒到了西安等地,传承几百年的太极拳几乎完全中断。

直到1946年温县解放,陈家沟才迎来春天。

彼时,外出逃荒的村民陆续回来,江湖人称“铁捋神靠”的王雁暗中物色弟子,每晚偷偷在村里小学教拳。

1958年,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从单位退休回家传拳。看到村里几乎已无人学拳,陈照丕很是着急,他当即挑选几个孩子“重点培养”,其中就包括陈照丕的侄子——陈小旺和陈正雷,还有民兵连长王西安和民办教师朱天才。

1972年,定居北京的太极拳名家陈照奎被陈家沟老村支书张蔚珍找回村教拳。据村民回忆,每天清晨,陈照奎就登上村子的大土台子教拳。为了提高老百姓学拳的积极性,该村还制定了鼓励政策,即练拳计工分。短时间内,练拳者过百人。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开始重新学习太极拳,以及全国太极拳比赛的恢复,陈家沟太极拳传承逐渐走上轨道。

发展

太极拳走出国门,国内开花国外香

“1972年恢复太极拳比赛后,我就开始参加省里和全国的比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朱天才说。

到1978年时,多次获得全省乃至全国太极拳比赛金牌的朱天才,被河南省选拔到首届全国教练员进修班深造,后来,他和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都被选拔为河南省武术专业运动员。

也是在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挥毫题词“太极拳好”,让太极拳迎来了全面发展。

1980年,温县成为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次年3月,陈家沟第一次迎来19人的日本代表团。之后,韩、法、澳、意、美等国接连来访和学习,而新加坡更是提出了外派太极拳师到该国授拳的想法。

朱天才成了第一批国家外派传拳的太极拳师,在新加坡执教1年,而后又前往日本授拳,“日本学员有30万名,我每一两年都会去一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出国门传拳的陈家沟拳师将太极拳传播到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太极拳作为表演项目向世界人民展示;在天宫一号上,宇航员刘洋打起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瑰宝,太极拳具有鲜明的“中国范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符号之一。

上一篇新闻

太极演练扎堆“狂欢”,热潮一浪再高一浪

下一篇新闻

致力中医药文化传承 太极集团被确定为重庆市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