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进入新时期以来, 集美区确立并实施了以“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特色人文引领经济、城市、社会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厦门·人文集美”发展战略 ,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影响。位于杏林街道曾营社区的龙泉巷,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是一处蕴含丰富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工业区文化的巷里,又是居住爱国华侨众多、“嘉庚精神”弥漫的坊间。2017集美区两会期间,民建集美区委黄坚定联合部分人大代表提案建议由政府牵头,社区组织,乡贤理事会参与,把龙泉巷建成“ 留住乡愁记忆、弘扬华侨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华侨主题文化名巷

一、龙泉巷背景

龙泉巷北起白泉水井(今杏南路中国银行门口),南至供奉妈祖和保生大帝的龙山宫与南浦路相接,全长约1.5公里,古时候它是曾营走向外界的必经通道,北上通达八闽重镇灌口和县城同安,南下经古渡船头乘舟船可抵厦门岛并走向世界。明清时期,著名华侨曾广庇等就是从古渡船头起航下南洋谋生的。沿线宫庙、宗祠、名居、学址、史迹星罗棋布,信俗多元,文化丰富,最具乡愁记忆。主要遗迹有:

1.杏林饮水第一泉

白泉井在今杏南路中国银行门口与白泉市场西入口交汇处,泉水甘甜,取之不尽,这在咸海水环绕的杏林半岛上极为罕见。白泉井千百年来养育着全体村民,早年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总要装上一瓶白泉水,怀揣一抔土才肯踏上征程,以示饮水思源,不忘故乡。一九五八年曾营被辟为工业重镇,白泉井更是发挥了它的最大功能,养育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 由于该井的独特之处,杏南路拓宽时舍不得填掉,只是用石板盖上,现藏身于杏南路下。杏林工业区管委会的旧址也藏身在这条古巷当中,在这里孕育了之后名闻遐迩的东南工业重镇。

2.安仁华侨第一巷

古时候,杏林、灌口一带隶属于同安县安仁里。清末民初,龙泉巷走出一大批华侨巨子和活动在各个领域的名人雅士;他们有首开厦门华侨办学先河的缅甸爱国侨领曾广庇、中国现代雕塑奠基人和开拓者曾竹韶、厦门著名富商曾上苑、抗日英雄曾冠英等等,因此被誉为“安仁里第一巷”。多数名人故居至今尚存(详见附录《龙泉巷名居古厝简介》)

3.华侨办校第一家

龙山学堂即现在的曾营小学,1911年由爱国侨领曾广庇带头出资创办,这是厦门有史以来华侨捐办的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学校,由此拉开侨资办学的热潮。据统计,在民国之前,厦门区域内超过九成的村社学校都是华侨创办的。

4.南洋通番第一渡

位于龙泉巷商检局围墙后侧,有一棵数百年高龄的榕树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里曾是华侨下南洋的第一渡,是先民们奔向大海,扬帆世界的起点。曾营村原是滨海村庄,一面靠山三面环海,人们要从水路外出都得在这个古渡乘船。古渡原来是个十分繁华的地方,碧波拍岸,桅帆林立,市井交易,热闹非凡。因建设杏林工业区围海圈地,这里已远离海岸,留有这棵老榕树诉说着下南洋的故事。

二、龙泉巷现状

多数古厝名居由于年久失修,已濒临崩塌险境;道路狭窄,民房拥挤,秩序杂乱,整治改造刻不容缓。

三、龙泉巷改造建议

以白泉为端,南浦为末;以华侨文化园为中心,以华侨名人名居、古渡遗址、信仰信俗场所为点;打造一条1500米连贯成线,“留住乡愁记忆、弘扬华侨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华侨文化名巷。建议如下:

1.利用龙山学堂废址空地建设华侨文化园,兼做社区休闲公园。

在龙山学堂废址边上,留有一块千余平方米的空地,原是村庄和学堂的风景湖,如今榕树成荫,并与龙山学堂旧址连为一体。建议开辟为华侨主题文化园,回顾曾营华侨历史,寻找华侨足迹,展示华侨文化。同时解决周边居民缺乏文化休闲空间的困境。

2.利用曾广庇故居建为华侨史迹陈列馆,兼做杏林工业区开发建设历史展厅。

3.利用曾竹韶故居建为雕塑艺术展馆,兼做社区青少年艺术创作实践基地。

4.利用业主自愿捐用的侨房,修缮为社区老人活动室,让华侨恩泽继续滋润乡亲。

5.利用宫庙祠堂庭院广场建为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兼做居民共享公众活动区。

6.营造浓厚的华侨人文风貌。修缮古渡遗址,增设龙泉巷与南浦、杏南交界点两处入口牌坊,全面改造、整治、提升沿线景观。

作为集美区的人文特色,“一精神三文化”绝不仅仅存在于集美大社的嘉庚故里,还散布于集美区的所有巷里坊间,杏林龙泉巷便是明证。一条短短的里弄小巷,竟然走出这么多的爱国华侨巨子,在厦门乃至整个福建都是极为罕见的。若能加以修缮、改造和提升,必将成为展现铭记集美人文特色的历史铁证。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附录:《龙泉巷名居古厝人文简介》

1.著名爱国侨领曾广庇故居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龙泉巷170号】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有前后落、前靠板、双护厝、回廊及上下石埕,雕梁画栋、泥塑砖雕,是曾营村目前保留最好的风貌古建筑。

曾广庇(1848~1920.9.30)又名妈庇,清末民初同安县曾营人。少孤,家贫,14岁赴马来亚槟榔屿操航海业,后到缅甸,经营二十多年成巨富。宣统三年(1911)在家乡倡设学校,捐款2万元为办学基金。19世纪末在缅甸捐巨资建公关大医院,英国殖民者将所在的大街命名为“妈庇街”。 在缅甸还建中华学校,购置义冢。民国初年,为省府多次募捐并自捐数万元。赞助建乡女校、龙山学校、同安医院。

曾广庇的长子曾祖概是缅甸英殖民当局的国会议员,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担保掩护抗战时期热心支持国内抗战的马共党员邱巴宁等使其免遭驱逐出境。曾广庇的侄孙曾振德亦是在抗战时期挺身而出保护收留海外抗战组织“战工队”队员陈杰夫。

曾广庇的故居系杏林工业区管委会旧址;承载着新中国一段弥为珍贵的工业开发史。

2.著名爱国归侨、中国现代雕塑奠基人曾竹韶故居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龙泉巷340号】闽南古民居建筑风格,双落座燕尾脊古香古色。曾竹韶(1908-2012 ),幼年侨居缅甸,1927年回国,翌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雕塑系,次年底赴法国留学,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巴黎国内艺术院学习雕塑,还自修音乐,历时10年之久。1942年归国,曾在成都艺专、重庆国立艺专、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雕塑、音乐。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参加筹备中国革命博物馆,并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3.著名爱国华侨、民族工商业巨子曾上苑故居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龙泉巷136号】曾上苑(1870~1942)1909年南渡新加坡,在米行谋生,得老板赏识升为粮食押解员。后到缅甸开大米加工厂,成为侨界巨富。1919年携巨资回厦门鼓浪屿定居,投资银行业、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在鹭江道出资兴建大千旅社(今外贸大厦),名噪一时,引起匪徒注意,遭到绑架,脱险后再度出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后死于避难山中。

4.侨办学校龙山女子学堂旧址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龙泉巷176号】龙山女子学堂与曾广庇故居相邻,亦是曾广庇倾资创办的,是百年前厦门少有的专门为女孩开办的学校。该学堂除了免费让本村女孩读书外也同样免费让邻村女孩来读书学习,让她们接受文化知识的薰淘。

解放后为提高国人的文化知识培养更多为新中国建设的人才,该学堂还作为夜校为成人举办扫盲班,白天作为幼儿园让村里的孩子受到早期教育。在杏林工业区大建设时期亦作为曾营小学的教学课堂让那些随父母来参加建设工业区的孩子及邻村的孩子有地方读书。

建议维修保护利用,可作为龙山学堂(今曾营小学)的校史展及杏林工业区开发发展史的展厅。

5.知名侨领曾汝辉故居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龙泉巷115号】曾汝辉是曾营村旅缅“宗圣堂”及曾邱公会“龙山堂”的侨领之一,回乡建有两层小洋楼一栋,有着中西风格的建筑特色值得保护利用。

6.知名爱国华侨、抗日志士曾冠英故居

杏林龙泉巷-华侨文化主题古巷

【龙泉巷272号】该楼是旅缅爱国人士曾冠英(延丁)的旧居,是具有东南亚风貌的两层洋楼,泥塑墙雕,彩色玻璃窗百页窗木楼梯中西结合,构造独特。

曾冠英是缅甸抗日救亡组织“励学社”社员,“仰光华侨青年协会文救会”抵制日货委员会的负责人,1947年重返仰光组建敏甲光民盟分部,长期从事我党在海外统一战线的工作。父亲曾余庆,二哥曾德山也是旅缅曾营村(宗圣堂)和曾邱两姓公会(龙山堂)侨领,其五哥曾金德还是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时担任保卫仰光部队的副司令员,司令员是英国人车登。

7.宫庙祠堂

(1)【曾营巷212号】曾氏大祠堂(顶祖厝)

(2)【龙泉巷336号】曾氏祠堂(下祖厝)

(3)【龙泉巷177号】陈氏宗祠

(4)【龙泉巷386号】龙山宫,供奉妈祖和保生大帝及王爷公。是传播闽南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宫庙,是许多港、澳、台、侨等同胞在离乡和回乡必到祭拜的地方。

在解放初期,这些祠堂宫庙曾作为解放军的驻防营地;1958年作为杏林工业区粮店、仓库、办公场所、集体宿舍等。

上一篇新闻

莲花山畔,诗韵墨香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呼吁民众以克制的方式庆祝春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