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他国之鉴

文|李潇 编辑覃柳笛

他国之鉴

一名男子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抵制食物浪费活动中切黄瓜

针对不同场景的浪费和涉及主体,不同国家各有办法。少部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出台了全国性政策。

餐饮浪费导致餐厨垃圾的增多,餐厨垃圾的处理涉及资源的绝对损耗或再利用。在这一环节,部分国家也有相关尝试,从厨余垃圾处理倒逼消费端减少浪费。

中国能从国际实践中得到哪些启发?

激励与惩罚

针对餐饮浪费较为集中的大中小型餐饮和居家场所,激励与惩罚是常见措施。其中,对于居家中浪费,惩罚措施更多。在这方面,地域接近、文化相似度更高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具有较高借鉴性。

日韩、新加坡都是农业资源稀缺的国家。据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的数据,2016年韩国非饲用粮食自给率仅为48.4%,比六年前跌了7.2个点,饲用粮食的97%依靠进口。面临严峻形势,韩国较早地关注到了消费端的食物浪费,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韩国政府推行餐桌节约计划,针对餐饮店中的食物浪费提出诸多举措。

2011年开始,京畿道金浦市政府推出了“半碗饭”项目,市政府制作了1.13万个“京畿道半型碗”免费发放给参加活动的餐厅,比普通饭碗少盛45g至160g米饭,矮了一截的碗上印着倡导文明就餐的相关字样。对于消费者来说,“半碗饭”比原来的整碗饭价格便宜了一半,量却比一半多一点,是性价比不错的选择。于是,公众渐渐接受、习惯了半份饭。

作为政府发起的一项推广手段,“半碗饭”在金浦市获得成功。2013年,“半碗饭”开始在整个京畿道实施。据报道,餐饮店的餐厨垃圾减少了20%。此后,首尔市在餐厅又推出“半份饭”活动,菜量和米饭同时减少,政府将小份饭配套的小型餐具免费提供给参与餐厅。

同时,为了激励餐厅参与其中,韩国政府陆续提出了针对餐厅的激励政策。在餐厅的装修融资、经营者教育等方面,政府给予参加餐厅支持。如果餐馆能让顾客“光盘”或将剩下的饭菜打包,政府给予减税或减收30%水费。在此类政策推动下,韩国的餐饮业有更多动力厉行节约,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措施,例如吃自助餐收押金、“光盘”有奖。消费者在就餐选择上更加便利,还能获得激励,餐饮店的食物浪费大大减少了。

另外,韩国、意大利、越南等国家的餐厅都没有设置最低消费金额,消费者不会因为需要达到某个消费金额而多点餐、产生浪费。韩国餐厅的包间一般只需要达到4人以上即可订位,没有消费金额要求。

激励性措施对应的另一面是惩罚性措施。日本自2000年起推行垃圾收费自治,产生垃圾量同步下降。日本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置较为精细,虽然不同区域存在区别,但94%以上城市根据垃圾量计费。如果餐厅、家庭产出超过规定量的垃圾,就会被征收更多的厨余垃圾处理费。韩国市民在扔垃圾时,需要用电子卡激活垃圾处理系统。系统按照垃圾重量计算出成本后,市民需缴纳收费。

新加坡也是较早从制度上惩罚餐饮浪费的国家。如果消费者在餐饮店剩下饭菜且不愿意打包,将会被收取双倍的罚款。据新加坡绿色环境局公布,新加坡2011年的食品浪费率为10%,同比下降了6%。

德国是世界上对餐饮浪费打击最为严厉的国家之一。无论何种供餐,消费者都不能浪费,任何人可以向相关机构举报公民食物浪费行为。若被举报,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会赶到餐厅,按照规定对浪费人员给予处罚。

总体上,软性的激励和硬性的惩罚,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餐饮浪费。

他国之鉴

在美国纽约116街252号纽约食物银行下属的一家慈善厨房内,低收入家庭正在挑选免费食物

食物银行

过期食品的浪费多发生在家庭、卖场。这些过期的食物或被丢弃,或被不法分子回收再利用,损害公众健康。

在发达国家,虽然大部分民众不愁吃喝,但饥饿的贫困群体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包装食物或果蔬,欧洲已建成了上百家 “食物银行”(Food Bank),食物银行与超市等卖场签订协议,卖场可把即将过期的食物送至“食物银行”,发放给有需要的人。在德国,“食物银行”会向穷人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

实际上,“食物银行”的食物来源地不仅仅是卖场,来自家庭、航空公司、酒店等场所的未消费、即将过期的食物也可捐赠。一些具有爱心的普通民众可自愿将食物捐赠给“食物银行”,学生类群体常常作为志愿者参与食物的收集和分发。机构和个人参与到“食物银行”更多是公益性行为。

除了捐赠,部分即将到期的食品还会打折出售,不仅售卖方能获得部分收入,消费者也能购买到实惠的产品。

2018年,法国超市捐赠未售出产品的比例达到90%。许多超市和食品援助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食物、蔬菜等被分发给了需要的人群。这项运动提升了公众的节约意识,一些公民会去餐饮店寻找可食用的剩余食材以减少浪费。

中国的食物银行在近年才出现,目前并不完备。2015年,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在浦东落地了中国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食物来源主要为超市以及家庭中的过量食品,目前食物量规模不大。另外,部分超市设立“临近保质期销售食物区”。2012年,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对不同保质期食品的“临近保质期限”做了规定,如1年以上保质期的食物,在期满前45天就可放入该区销售。该区销售的食品往往价格更优惠,这可减少超市中的部分食品浪费。

制定规范

在以上诸多减少餐饮浪费的举措中,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有了对应的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浪费行为才能在必要时有据可循,得到强制性的制止。

2016年,法国通过了《反食物浪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就浪费食物进行立法的国家。法律规定“任何面积大于400平方米的超市禁止丢弃即将过期的食物,必须与非营利组织签署捐赠协议,把临近过期、还未售出的食品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食物银行”。同时,政府给予超市税收激励。

在法国之后,意大利、波兰、瑞士等国家也陆续出台反对餐饮浪费的相关法律。

德国、新加坡可对餐饮浪费的消费者收取罚金,有赖于法律法规的支持。西班牙政府对餐饮店必须提供的相关服务作了详细规定,例如餐厅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免费打包服务,餐厅要制定节约计划,定期测算食物浪费等情况。法国《反食物浪费法》也规定餐厅必须使用餐饮袋。

与“食物银行”相关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食品质量相关的期限,相较之下我国关于“食品保质期”的法律条文仍有提升空间。“我国法律对于食品保质期的定义较为模糊,它讲到‘特有品质’,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各种类的食品本身存在区别,有的食品更容易保质,有的食品更容易腐坏。”广州大学法学院讲师、食品法研究者肖平辉告诉本刊。

在欧美国家,关于食品保质期的日期标志与中国存在不同。在欧洲,食品银行中到期的食物可能依然能安全使用,“最佳食用期”仅仅是过了食物口感的最佳时期,不代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我国目前食品保质期的法律来源为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进行区分。

在公务消费领域,德国在公务宴请的报销制度上设立较为严格,体现为报销流程复杂、申请表填写要求非常详细。公务人员受批准才能请客,否则可能被认为有行贿等情况,须接受调查。

节约教育

在节约意识的培养上,不少欧洲国家从小开始进行“节约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

节约意识的培养,往往从了解食物的来源开始。在西班牙校园,食物相关的教育内容往往被优先安排。儿童可以通过图画、视频、语言等各种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了解一米一菜从何而来。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了解到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对于人类有何好处,以及食物浪费有何危害。一些学校甚至设有饮食指导部门,根据学生的食物量需要、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设计用餐。

德国的节约教育可谓极致,特别注重从娃娃抓起,家庭、校园、社会机构等各类主体都会向儿童进行节约教育。中国的宴席、聚餐往往是丰盛的,尤其是婚宴、商务宴席。但是,在德国,此类宴请也基本上是适量点餐。德国校园食堂中的浪费率很低,这都基于德国人从小受到的节约教育。

除了饮食方面,德国节约教育还包括金钱消费、物品使用等方方面面。儿童从小参与二手集市交易,储蓄能受到奖励。德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79%的德国儿童能将零花钱节余一部分,纳入存储。这种意识使得他们在餐饮消费时更为节制。

来源: 新华社

上一篇新闻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下一篇新闻

门票最高748元,北京环球影城一年能挣多少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