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蒋介石污蔑杨虎城“篡位”,25年后其子求周恩来正名
1936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史称“双十二事变”。
然而,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多年,一直到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张学良才算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而杨虎城就没那么幸运了,1949年9月6日,就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杨虎城惨遭杀害。
(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合照)
除了杨虎城,蒋介石还下令将杨虎城的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等人一起用匕首捅死后,之后拿硝镪水将尸体毁掉。
杨虎城将军一生忠烈,到死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幸中的万幸是,杨将军的长子杨拯民因为早年被送到了延安,才没有遭蒋介石的毒手。
整个杨家只留下了杨拯民一个人。
1961年的12月,杨拯民受邀参加“西安事变25周年“招待会。
在此次招待会上,杨拯民找到了周恩来总理,他流着泪对周恩来表示:希望周恩来可以将西安事变的真相昭告天下。
杨拯民口中的“真相”指的是什么?难道西安事变另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一.“周叔叔”
其实杨拯民和周恩来关系不一般,他称周恩来为“周叔叔”,至于此次在西安事变25年的招待会上对周恩来“诉苦”,他也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觉得,周叔叔是懂他的。
杨拯民和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是在1937年的4月,那时候他十五岁。
那已经是西安事变之后了,周恩来当时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代表我军和国民党进行谈判。
(周恩来参与西安谈判旧照)
路过西安,周恩来亲自登门拜访杨虎城将军。
此时的杨虎城已经被蒋介石革职,有苦说不出。而周恩来此次前来拜访也是为了解杨将军的情况。
周恩来,来的那天,杨拯民从外面回来,他很早就听说过周恩来的大名,但是却从未见过周恩来到底长什么样。
于是他匆匆走到客厅想要看看周恩来,正好撞上了从客厅走出来的周恩来。
当时,杨虎城很是不好意思,先是说了杨拯民冒冒失失,然后又向周恩来介绍自己的儿子。
(杨拯民孩童时期照片)
周恩来笑着拉着杨拯民说道:还从来没见过这孩子。
然后,周恩来又问了一些杨拯民在上海生活的情况,聊了几句之后才告别杨家。
前后不过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就是这几分钟,让杨拯民觉得周恩来不是一般人,虽然身居高位,却丝毫没有架子,对他一个孩子也十分客气。
周恩来总理此次来拜访杨虎城之后不久,蒋介石便一直在向杨虎城多方面施压,要求他去欧洲“出国考察”。
蒋介石的话说得好听,但是杨虎城明白,蒋其实是为了降低西安事变的影响。
杨虎城心系国家,更愿意在战场上和日本人兵戎相见,不愿离开。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走,他所带领的十七路军团,蒋介石也一定不会放过。
和蒋介石见面之后,他特意召集了十七路军团的高级干部进行了一次谈话。
他告诉大家,他要辞职出国“进修”,就在部下要劝他的时候,他说道:我此次离开没什么,在民族利益面前,我个人实在没有什么重要的,就算是牺牲了也是值得的。
1937年的4月28日,杨虎城一封电报发给了国民政府的主席林森:恳请钧座恩准辞去本兼各职,俾得退思补过,图报将来。
临出国之前的前一晚,杨虎城让杨拯民晚上和他睡在一个房间。
(杨虎城出国前照片)
杨虎城对这个长子是有很深的期待的,这次离开,他明白此次离开之后,或许不能再回来。
他对杨拯民交代了许多,让他照顾好自己和弟弟妹妹,让他不要忘了自己名字的含义。
杨拯民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呢?
他还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就问过父亲这个问题。
父亲当时的回答是:拯斯民于水火之中,登中国于富强之域。
杨拯民第二天在码头将父亲送上去欧洲的轮船,父子两个都没有想到,此次一别,便是永别。
杨虎城才离开国内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多次向蒋介石申请可以回归参战抗日,但是都被蒋介石以各种理由拒绝。
在杨虎城看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于是,他选择违背蒋介石的命令从法国到新加坡再到香港,辗转回国。
他没什么太多的想法,原以为回来之后就能带兵上战场和日本人拼杀,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他也不怕!
(杨虎城故居)
但是,他太小看蒋介石了,蒋介石这么一个小肚鸡肠、格局极小又记仇的人,怎么还会让他带兵?
杨虎城一回国,蒋介石便让人将他抓了起来,囚禁在南昌。
这一囚禁,就是整整12年。蒋介石全面溃败之际,命人将杨虎城秘密杀害。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一对年幼的儿女。
而杨虎城的夫人,早在此前就不堪牢狱之苦而死了。
杨家一门五口,四口都倒在了黎明前。
二.杨拯民的诉苦
杨虎城将军惨遭蒋介石的毒手,这还不算,为了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蒋介石还想方设法地往杨虎城和张学良的身上泼脏水。
他命人伪造《西安半月记》,将整个西安事变的事实,进行了颠倒黑白的记录。
对于张、杨两家的人来说,蒋介石的这种行为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张学良尚在关押之中、杨虎城已经魂断异乡,这些都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实了。但是,对于蒋介石的污蔑,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亲人洗清。
对于此事,杨拯民一直非常上心。可是,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而1961年召开的西安事变25周年招待会,恰恰给了杨拯民这么一个合适的机会。
由于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实在重大,这也是为什么会在1961年举办这次“西安事变25周年纪念会”。
这场招待会的规模很大,除了相关人员之外,甚至惊动了周总理夫妇。
(西安事变人物)
招待会上的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一直到周恩来致词结束之后敬酒的时候,气氛发生了变化。
先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他在向周恩来敬酒的时候,想到了他的大哥如今还被蒋介石囚禁着、父亲张作霖早年死于日本人手中,就悲从中来,眼泪直往下掉。
几句话说得在场的人心中都五味杂陈。
其中最难受的还是杨拯民。对于张家,不管怎么说,张学良至少还活着,而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妹妹都已经惨死在蒋介石的手中。
而蒋介石对父亲的污蔑,还在时时折磨着杨拯民。
(西安事变纪念馆)
想到这里,杨拯民觉得,这些“委屈”,他一定要告诉周总理,请周总理为父亲“正名”。
杨拯民走到周恩来面前,强忍着情绪道:这么多年来,我不甘心,自己一个人不知道在深夜流了多少泪。“西安事变”的真相到现在,众人依旧在议论。而蒋介石伪造的《西安半月计》中胡说八道,我们应该把事实的真相整理出来,告诉世人。现在不整理,等到多年之后,当事人都离世了,再想说清楚就不容易了。还请总理可以仔细考虑。
听起来杨拯民这番话像是在抱怨些什么,实际上不是,他是在诉苦,为他死去的父亲杨虎城诉苦。
三.蒋介石无耻的谎言
让杨拯民如此耿耿于怀的《西南半月记》,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蒋介石一直觉得西安事变是他人生的奇耻大辱,于是他决定要重塑形象。
想来想去,他觉得他的秘书长陈布雷最适合这份工作。
于是他便让陈布雷赶到了他在上海的住宅,去了之后,陈布雷才知道蒋介石是要他来写《西安半月记》。
(陈布雷)
但要求是,要写出张学良和杨虎城篡权谋位的狼子野心、写出他蒋介石是如何用真心换取了张、杨二人的忏悔......
陈布雷震惊之余,不好直接拒绝,便婉言:我没去过西安,对于当时的情况怕是不清楚的。
谁料,蒋介石却道:照我说的写就是。
这下子,作为属下的陈布雷哪里还有拒绝的余地?
就这样,在蒋介石的指导下,一本所谓的“还原”西安事变“真相”的书就这么诞生了。
在这本书中,西安事变的发生,被曲解为完全是由于张杨二人对蒋介石的爱国之心产生了误会。
但是,后来二人又意外看到了他随身携带的文件,而感到羞愧难当、百般忏悔。于是,西安事变最终得到了和平的解决。
还说到了12月14日的时候,张学良来找他认错,痛哭流涕......
故事编好了,蒋介石就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
1937年2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公开谈论了西安事变。会议结束,他还向这次参会的每个人赠送了一本小册子。
而这本小册子,就是《西安半月记》!
(蒋介石)
无论有多少人相信了这个小册子上的内容。总之,如此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经过蒋介石这么不负责任的加工之后,立即让它变得真假难辨、众说纷纭。
所以杨拯民当着周恩来的面提出了整理西安事变真相的要求。
当然,周恩来十分重视他说的话,并且认为他说得十分有道理,历史是什么就是什么,民众应该了解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某些人编撰出来的历史。
于是,周恩来在招待会现场找到了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要求他组织一个由三方面的相关人士组成的小组,把这个事情落实好,整理出来,公布于众!
周恩来口中的“三方面”,指的是当时我党去西安谈判的代表、杨虎城的西北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中的相关将领、以及当时相关的国民党方面代表。
这“三方面”人的说法整理到一起,再加上大量的资料调查和事实物证,可比蒋介石搞的什么《西安半月记》要有说服力多了!
经过详细整理以后的西安事变真相,有力地反驳了蒋介石的谎言!
四.虎父焉有犬子?
蒋介石的谎言被揭穿了,杨拯民想要为父亲杨虎城和张学良叔叔正名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想必父亲在天之灵能够得到一丝宽慰了吧?
其实,作为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始终没有给父亲丢过脸。
杨拯民很早就去了延安,因此,与家人的不幸相比,杨拯民当然是幸运的。
在这里,他得到了包括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亲切关照。而且,也接受了许多革命思想,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在延安,杨拯民进入了抗大学习,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十分出色的军事人才,后来参与了西北的解放战役。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彭德怀在西北局任职,他十分欣赏像杨拯民这样的年轻人,于是提出要杨拯民到西北空军担任参谋长,但是被拒绝了。
杨拯民并没有选择去西北空军的原因是,他已经决定了要去西北的玉门油田。
(杨拯民在玉门油田)
他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业功臣。
同时,对于周总理对杨虎城、对他自己的帮助和照顾,杨拯民也始终铭记于心。
那还是在重庆解放以后,一些同志们在“戴公祠”的花坛内找到了杨虎城的尸体。
由于此前蒋介石严格的保密工作,导致共产党与杨拯民都不知道杨虎城的关押之所,更不知他是生是死。
如今,一具尸体摆在面前,自然是杨拯民所无法接受的。
关键时刻,他还是想到了周叔叔。
周恩来在得知杨虎城将军遇害的事情之后心痛之余也十分心疼杨拯民。
他让杨拯民即刻出发去重庆,一路上,周恩来对各单位下了命令,一定要保证杨虎城将军的追悼会和公祭不出任何差错。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杨虎城设立的灵堂)
也是在周恩来的支持和帮扶之下,杨虎城的葬礼办的十分顺利,对于杨拯民,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中。
加之这次,周总理听从他的建议,派人梳理西安事变的真相,更是让杨拯民感动不已。
这之后,杨拯民只要一到北京,就会主动地去看周恩来。
随着工作的操劳和年纪的增长,周恩来的身体情况也有些不好。有一次,他见到周恩来觉得周恩来瘦了不少,很担心,此时周恩来已经六十八岁了。
杨拯民问周恩来道:周叔叔,您工作还是很操劳么?要多注意身体才是。
周恩来只是笑笑道:人,不要怕死。死最好是和敌人在战场上搏斗,如果不能死在战场上,那就努力工作,等到消耗完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了。
(杨拯民所著回忆录)
这就是周恩来的生死观,他不在乎生死,只望是为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事业而去。
周恩来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值得歌颂的一生。他和夫人邓颖超一生膝下无子,但是却把很多革命烈士的子女当自己的孩子来疼,除了杨拯民,还有李鹏等人。
所以很多党内的晚辈,像杨拯民一样,把周恩来当作父亲一样敬重。
(周恩来故居)
1976年的1月8日,亲爱的周恩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开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是莫大的损失,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是一件无比沉痛的事。
对于像杨拯民这样受到周恩来关爱的党内晚辈而言,失去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但周恩来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才思敏捷、气宇轩昂温和善良、和蔼可亲......
参考资料:
《蒋氏从政生涯系列——蒋介石与西安事变》宋连生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