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路跑赛事专家眼中的未来马拉松肖像
中青在线兰州6月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为期两天的2019国际田联路跑会议在甘肃省兰州市闭幕。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协会领导、行业专家及芝加哥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123个赛事组委会代表就“路跑运动助推城市文明”这一主题,探讨了路跑赛事的经济效益、跑步文化等相关话题,也谈论了社区凝聚力、可持续发展及如何吸引青少年参与路跑运动等延展性议题。
此前,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就在致辞中表示,路跑运动与政府、地方、国家、地区及诸多合作伙伴如何紧密团结,可持续发展、文化群落、社会凝聚力等当今社会若干重要议题应当成为路跑从业者关注对象,当体育能承载起更多附加值,更多非体育界人士参与推动体育,这样的互动才是体育、是路跑运动的真正奥义。
6月2日上午,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鸣枪开赛后,2019国际田联路跑会议纪念雕塑在兰州马拉松公园正式揭幕。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摄
经济效益不应是唯一指标
“除旅客到访对当地住宿、餐饮等行业经济拉动的直接效益外,不能忽视主办赛事可能带来的工资上涨等间接效益。”国际田联调研报告《跑步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会议期间发布,发布者安古斯·布坎南透露,目前,国际田联标牌赛事有115个,覆盖98个城市,有140万跑者,总体经济效益达到26.5亿美元。
路跑赛事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各国办赛方最为看重的部分,也是赛事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路跑正展现出极强的产业价值。”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亚田联副主席王楠用数据表示,2018年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总消费额288亿元,年度总产出达746亿元。
但仅凭经济上的考量还不足以让一座城市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打造一场马拉松品牌赛事。安古斯·布坎南表示,评价赛事对主办城市的作用时,除了经济效益,还有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品牌的声誉效益;最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例如,通过品牌赛事令市民产生归属感、公民荣誉感,让办赛人员和志愿者得到技能提升,增强社区凝聚力,增强民众健康等;此外,还有政府政策效益,以赛事为契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投资机会等都将可能获得长效的回馈。
“对路跑赛事的评价指标已经开始转变,不能再只聚焦于比赛本身,应该关注更广泛的外延。”全球体育战略创始人兼CEO麦克·拉夫林表示,基于路跑赛事的社会效益未被重视,整个路跑赛事产品的价值都被严重低估,“我们不应该只盯着赛事对旅游业影响的数据,志愿者培训的效果如何?可持续性做得怎样?比如是否使用了可回收的纸杯等等,如果关注到这些细节,我们会发现通过路跑赛事能做到的事情比我们想象更多。”
“了解消费者、了解路跑运动的可能性,才能定义产品的真正价值,从而就会考虑诸如如何让社区参与进来等问题。”拉夫林表示,而这些就是办赛方需要让政府、赞助商了解的问题,可现实情况是,赛事主办方、赞助商都怀揣不同目的,缺乏沟通,从而导致很多价值很难被开发。
如何处理路跑赛事中政府、社会力量、协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是开发路跑赛事价值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国际田联CEO乔恩·瑞奇表示,中国是路跑运动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田协创新的路跑运营模式,可以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协作,还能让社会力量发挥作用,从而提升了路跑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进而受到国际跑者、赛事组委会和品牌的关注及参与,是国际田联认可并推广的。
6月2日,一支少数民族广场舞队在直播兰州马拉松的大屏前合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摄
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比赛
“马拉松能给主办城市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从全球路跑运动的发展状况看,跑者在变老、速度也在变慢,这就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巨大挑战。”国际田联理事会成员西尔维亚·巴拉格提醒从业者,在筹办赛事时,“利润、人、地球”3个因素都必须考量,“不能因为利润而去做一些影响人类和地球的事情。”
环境和人之间的问题已经在体育赛事中出现。西尔维亚·巴拉格表示,尤其对于精英运动员而言,运动环境至关重要,“不好的运动环境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运动生涯”。因此,国际田联已经参与到不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项目中,比如在清洁空气方面,塞巴斯蒂安·科表示,“我们的清洁空气检测设备可让不同年龄、水平的运动员及跑者知道他们所处的运动环境是安全的。“
人与环境都是提升“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在国际田联竞赛活动部部长保罗·哈迪看来,要通过路跑运动促进人们意识转变,仅靠比赛当天无法实现,必须在剩余的364天通过各种渠道去进行相关的宣传和引导,“比赛只是一个契机,筹办的过程也是市民参与的过程,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能让他体会到参与其中的自豪。”
赛事的自我要求是第一步。某体育经纪公司理事布兰特·蔻驰表示,从2003年开始,如何节约用水、促进碳的零排放、物资的再生利用等环保问题,已经出现在他们的赛事标准要求中,“这样的赛事才是合格的赛事”。
而基于路跑赛事本身去传递可持续的价值观,则是对主办方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不应只把目光放在参赛者身上,最直接影响到的还有工作人员、志愿者,通过他们再去影响更多的家庭,让大家一起关注更多倡议。”芝加哥马拉松此前就推出可回收材料制作的T恤,甚至连比赛奖牌挂带也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组委会代表麦克·仁治表示,他们会把纸张循环利用的观念通过一些活动传递到社区,这些工作贯穿了没有比赛的日子,“可持续性给了赛事讲故事的空间,很多环保类的企业很感谢赛事有这样的赞助机会。”麦克表示,帮助路跑赛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对未来、对下一代的投资,“现在越来越多00后开始参与到环保工作中,他们正是路跑运动要争取的对象。”
6月2日,担任兰州马拉松志愿者的大学生为跑者答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摄
把话筒递给年轻人
“有资料显示,全球20~40岁人群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呈下降趋势。” 新加坡体育学院院长卓文毅表示,由于生活方式、饮食、肥胖、运动量不足等因素,当代年轻人的寿命将平均减少5年。
对此,“我们应积极寻找针对性措施。”在乔恩·瑞奇看来,让跑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项“事业”,而要完成这样一项事业,需要国际田联的成员、各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年轻时期培养的运动习惯,往往会伴随一生。”
可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路跑运动?国际田联路跑委员会主席卡罗·卡帕博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对于大众跑者而言,能坚持完成马拉松比赛就算成功,成绩并不是目的,“要让年轻人知道马拉松的价值观和魅力,就需要借助他们最熟悉的社交媒体,用他们熟悉的传播方式沟通,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紧密。”
在卡帕博看来,年轻人参与路跑程度不高,“不是年轻人的问题”,症结在于路跑运动的从业者是否给年轻人提供了适合他们的产品,“可以尝试和娱乐相结合,先给他们一个了解这项运动的机会。”但他也强调,技术手段只是争取孩子们的一种办法,更重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共识,全方位激发孩子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何不把话筒交给孩子们呢?丹麦田径协会代表雅各布·拉尔森同样聚焦00后,“熟练使用社交媒体的00后是路跑运动极具潜力的目标群体。”面对热衷表达和分享的一代,路跑运动的传统传播者需要完成思维转换,“考虑的不再是告诉他们你是谁,而应该让他们帮助解读你是谁。”拉尔森表示,需要把年轻的参与者看作传播者,信息才能“活”起来,但这种趋势将对办赛团队“讲故事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得有足够好的内容去吸引年轻人传播。”
“虽然跑步总是发生在真实世界,但随着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这代年轻人的成长,跑步终会成为他们的习惯并是他们社交时的共享连接点。”乔恩·瑞奇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提到,与一些国家的路跑赛事数量不断下滑相比,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刺激人们迈开脚步的效果不可忽视,“数字化的方式、基础设施、路跑文化和路跑赛事的合力则更为有效地推动路跑的发展,只有多方合作模式真正被运用、投资和培育起来的时候,市场才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1981年北京马拉松预示中国城市马拉松正式开始,马拉松的精神契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迎来蓬勃发展的阶段,2018年1581场比赛、583万人次参赛等数据,让中国马拉松发展得到国际田联的认可。中国田协副秘书长水涛表示,但相对于波士顿马拉松等国际上历史悠久的路跑赛事,中国的路跑赛事总体还处于“孩童阶段”,“这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潜力。”水涛表示,国内路跑赛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全民健身,“现在有很多系列赛,社区跑、10公里、5公里、亲子跑等,目的就是要把跑步的生活方式传递到各个年龄层,尤其能深入家庭、影响孩子,为培养未来的跑者奠定基础。”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