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极目新闻记者 成昱勋

视频剪辑 成昱勋

通讯员成柏蓉 徐大发

实习生 张旭红 王丽珠

2000多年前,荆楚匠人就有着巧夺天工的技能,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国之重器”。在这个机械化生产高速发展、网络日益发达,而传统工艺越来越稀少的年代,家住湖北通山九宫山镇的熊应华老人,却用最自然的材料、最朴素的心,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雕镂于木。

1968年,年仅18岁的熊应华高中毕业后回到公社村大队,作为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家里人都指望他能成为公务员,吃“公家饭”,拿稳定的工资,但他却自小对木雕情有独钟。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从打粗坯、修光打磨开始,熊应华很快掌握了线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50余年如一日,如今的熊应华早已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一代艺术大师。2018年5月,熊应华还被文旅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久久为功,练就国家非遗传承人

刚走进熊应华老人的创作基地,扑面而来的就是香樟树的清香,众多的木雕工艺品以及分门别类的雕刻工具让人应接不暇。熊应华是湖北省通山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1951年出生在“木雕之乡”的通山县九宫山镇。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18岁就开始学习木雕的熊应华,短短几年时间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艺人。通过多年的潜心钻研,熊应华熟练掌握了通山木雕传统的圆雕、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各种雕刻技法,尤其擅长将镂空雕和深浮雕相结合,雕刻的各种人物造型更加鲜活逼真,做工细腻,纹理自然。

“我喜欢把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融进木雕工艺品中。比如文王访贤、关公送嫂、平贵回窑等,都被我用木雕的方式刻画了个遍,”熊宝华老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通山木雕题材内容无所不包,以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为主,如渔樵耕读、花卉虫鸟以及各种吉祥图案,每一种皆写实传神,秀雅不凡。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谈及自己的得意之作,熊宝华老人用手机照片同我们分享了他在2020年所创作的木雕作品“貂蝉拜月”。飞舞的裙摆、漂浮的云彩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面孔,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开脸雕、镂空雕和深浮雕。”熊应华老人介绍,“貂蝉拜月”耗时100多天完成,如今已被通山县非遗文化馆所收入展览、珍藏。

言传身教,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在外人看来,家传技艺当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熊应华对传承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女儿、徒弟也是接班人,通山木雕技艺与精髓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在熊应华不懈努力下,学习通山木雕的人也越来越多。30多年来,他亲自授艺的徒弟有近70人,这些年轻弟子不仅将通山木雕的技艺传到全国各地,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增加经济收入的平台和机会。如今大多数徒弟在海南、广东、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发展,他们的许多木雕作品被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爱好者收藏。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熊宝杏也开始学习木雕技艺。父亲一生对于木雕艺术的追求深深影响了她,勤奋刻苦的熊宝杏顺利考上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情·荆楚风”湖北非遗展上,她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2019,湖北省举办“湖北工匠杯”优秀技能人才微电影(微视频)大赛,由葛驰飞拍摄的纪录片《木雕熊》揽获二等奖、最佳音效奖、最佳人气奖三大奖项。而纪录片所讲述的,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多年如一日,传承非遗技艺的故事。通山木雕这块“木板上的刺绣”,也被更多的人看到。

开拓创新,用文化名片带动产业发展

熊应华已年逾古稀,九宫木雕的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产业推动、是贯穿熊应华一生的话题,是他用一辈子的精力,一生的才华,以及全部的情感投入的事业。

“我的父亲是传承人,我也是,传承人应当是要有传承人的责任。”熊宝杏介绍,通山木雕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客户口口相传或家具厂定制的销路老路,要想形成产业发展,必须要创新营销模式。因此,他们计划着通过“通山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真正盘活通山木雕这张文化名片。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两栋楼、一个院子,足足900多平。在熊宝杏的带领下,记者有幸参观了这个正在建设中的“通山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我们不仅规划设计了展示陈列区,还将设置手工体验台,让市民游客参与手工制作,亲身体验木雕的魅力。”熊宝杏深知,想要做大一个产业绝不是两三年的功夫,办好这座基地就是为了能让通山木雕真正走出去。

也在祖父的影响下,熊宝杏的儿子也决定在明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学习木雕技艺。熊宝杏说,相信年轻人带着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技术的加入,通过直播带货、线上网店等全新营销形式,一定会盘活非遗产品的销路,让传统工艺历久弥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能够保存、发展,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精雕细琢50余年,熊应华把一块木头“雕成”通山文化名片

如今,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不断扶持与重视,木雕艺人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施展技艺的舞台。熊应华父女任将继续在木雕创作中精益求精,力求佳作,而木雕这一朵盛开在九宫山镇的艺术奇葩,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绽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上一篇新闻

马来西亚“钢铁大王”,潮汕人钟廷森

下一篇新闻

华侨陈嘉庚回国,蒋介石请他吃饭花800大洋,毛主席只花了两毛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