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英:作品做到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共鸣
简介 吴子英 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南方分院特聘画家,受邀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中国画专业客座教授,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现任教于广州书画专修学院。
■山青水秀好风光
■买尽青山作画屏
■溪山卧游
■夏日渔父图
陆俨少建议他“系统地学习”,父亲吴静山教他用大笔写小画
走在繁华的广州“老东山”街道,王府井百货大楼依然有着它昔日代表的那种高贵与庄重,但也许谁也并不会想到,在这里却“隐藏”着一位绘画风格上直追古人、沉迷浅绛山水的画家,他就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吴静山先生的长子,现任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子英。谈及摹古,他说:“要把古人的技法充分理解,走进他们的角色。”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出身于书画世家 从小便耳濡目染
采访吴子英的那天,广州天气依然寒冷,因近年关,路上车辆与行人尤显匆匆。
从繁华的街道转进生活味渐浓的小斜坡,顿时感觉转进了另一个世界,斜坡的两旁都是三四层的小洋房,虽然能看出年代久远,但昔日的洋楼气息,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吴子英早早安排了助手在门口路边守候。钻进侧门后,一条楼外楼梯直上二楼。
我们到的时候,吴子英的一张四尺整纸作品,已经创作了一半。他喜欢边聊天边画画,娴熟的笔法,信手拈来的技法,看着也让人感到畅怀。
吴子英出身于书画世家,父亲吴静山是当代的名家,从小受到岭南画派方人定的指导,后更只身前往江浙深造,受到陆俨少、邓白等老先生的指导,深受潘天寿、谢稚柳等大家的肯定。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名师资源的环境中长大,吴子英对书画从小便耳濡目染。上世纪70年代,陆俨少先生到广州,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吴静山家,当时吴子英还是个懵懂少年,但也不减对老先生作画的兴趣,“就记得他画画很快,一个上午可以画两幅四尺整纸”。
1993年,吴子英赴新加坡留学,结识当地著名书画家、摄影家任佰年先生,并与其成为忘年之交,回国后先后参与一些艺术活动。后师从书画名家王贵胜、古棕先生,着力于深入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关山月曾对吴静山说:
“你的绘画也有后了”
自小自嘲“生性调皮”的吴子英刚开始作画时也是“吊儿郎当的”,并不十分上心。直到有一次,那是在小学二年级,看到有个同学背着一卷东西,看起来很神气,当他拿到老师面前打开时,围观的人都看得非常入迷,老师还示意周围同学不要乱碰。吴子英走近一看,默想“这不是山水画吗?我家有很多啊”。于是,他匆忙跑回家,抢过父亲手中的毛笔说,“我要学画画。” 父亲听后非常惊喜,从此,吴子英便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直到80年代,关山月老先生在广东画院办展览,吴子英跟父亲一同前往,关老摸着他的头问他有没有学画画,吴子英回答说刚开始学,于是,关老对吴静山说,“你的绘画也有后了。”
将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融汇于
山水之中
吴子英对于自然造化的敬畏,对于山川河流的热爱,对于峰峦丘壑,对林莽泉瀑的陶醉礼赞,使其产生和山水对话交流的冲动,刻意用心挥笔去演绎大自然阴阳和谐的宇宙意识和蓬勃葱郁的生命状态,以形载神,以神完形,以意度象,以象尽意,以情取物,以物享情的至上境界。
收藏家黎展华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评价道:“读吴子英的山水画,善知古今之变,深明传统之因。子英画画,天机自发,佳在笔墨,既能细笔工写,又能逸笔草草,往往精略互用,巧拙相生,轻重徐疾,运笔自由,干笔老辣,湿笔蕴藉,高超的笔墨功夫令人叫绝。子英通过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客观世界体察和感悟,将厚重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时代精神融汇于山水之中,塑造出美的和谐理念,陶冶人的性情,让文化重新找到依托,让物欲横流的世界重压下的现代人找到新的精神家园。”
“绘画作品是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吴子英尤为欣赏的是董其昌名言,“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当下心情浮躁的画家不少,写生往往走马观花,或用相机一拍了事,加之传统功夫薄弱,效法新安画派只得其貌,而难有神韵,可谓是东施效颦。
吴子英认为,绘画作品是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要想达到绘图艺术审美的高峰,作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意境,也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内容之中,做到情景交融才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一幅绘图作品审美意境的核心是情景交融,也是绘图作品的灵魂,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了欣赏的多维空间。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云曾说:“画山水,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在此角度,观赏者是可以走进吴子英的山水情景之中的,犹如置身其间,犹如坐听天籁,犹如淋浴山风,犹如倾吐密语,超然物外,享受诗情画意的惬意人生。
对话吴子英
陆俨少教我每三个月学一个古代画家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四王?
吴子英:王时敏学生很多,王鉴就是他的学生之一,王晖则把南北宗的理论推敲得比较到位,他既学了王时敏的好,也学了王鉴,并综合北方风格。我个人临摹石涛与张大千是最多的。
收藏周刊:怎么临的?
吴子英:意临,主要是抓感觉。意临就是把对象的技法充分理解后,然后再施以个人发挥的去画。
收藏周刊:如何能充分理解对象的技法?
吴子英:要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对象,例如我学习石涛,首先,我要了解石涛整个一生是怎么回事,我要走进他的角色。他有安静的时候,也有浮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安静,什么时候浮躁,他不同状态的时候,笔墨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都需要去了解。
收藏周刊:在绘画上,父亲吴静山会直接跟您说什么吗?
吴子英:父亲教我用大笔写小画。后来我才慢慢体会为何要先学会用大笔,这样对整体布局有好处,他还让我多背临,1989年,我一口气背临了50张石涛的作品。
收藏周刊:陆俨少老先生有没有直接指导过您?
吴子英:有,我初中就临摹他的作品。1988年,我们到杭州陆老家,他就亲自教我画画,印象最深刻是,当时他教我“要系统地学习”。每三个月学一个古代画家,一年可以学四家,如果坚持10年下来,就能把古代三四十个大家的作品全部学了。
名家点评
子英是个勤奋、笃学、高产的画家。每隔不长时间,他就会有一批新作,谦逊地请师友们给予批评指教。我看他的作品,取法倪云林和黄公望,上追董源、巨然,尤擅画平远景色,一派南宗韵致,浑沦天成,把几家的技巧精髓融会贯通,而不留痕迹。气韵生动而又氤氲蒸腾,整体感很强,细审画面,细节描绘也十分精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