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入党是为了“光明未来”?建议美国记者去和基层党员聊一聊
2020年夏天,美国《华盛顿邮报》驻北京分社社长安娜·菲尔德(Anna Fifield)女士在湖南长沙的橘子洲风景区,看到了一家中国国企的新员工们在巨大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下背诵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她还看到了许多中国年轻人,冒着酷暑在雕像前自拍。于是,8月4日,她发表了题为《特朗普视中国共产党为威胁,中国的年轻人视其为通向更美好未来的门票》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观察者”的姿态讽刺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国情的知之甚少,她引用一位22岁大学生党员的话,指出美国糟糕的疫情防控让中国人对自己的制度更加自信,她还用很巧妙的笔法,让读者认识到美国总统特朗普考虑禁止中共党员及家属前往美国是完全行不通的。但同时,这篇文章的一些描述也迎合了美国读者的刻板偏见:中国人入党是为了追逐利益。
“党员身份意味着更好的教育前景和更好的工作,更有政治优势的婚姻和更好的住所。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张通往更光明未来的门票。” 菲尔德在文章这样写到。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菲尔德女士还引用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的郑永年教授的话:“如果你想要一份重要的工作,甚至在大学或社会组织工作,如果不是党员,就得不到晋升。”
在菲尔德女士笔下,中国共产党员们“举行沉闷的会议,男人们坐在台子上,周围插着红旗,喋喋不休地谈论共产主义的隐语、计划经济以及如何忠于使命。”甚至,她还揣测一些入党积极分子“正在利用今年的灾难来证明自己”(using this year’s catastrophes to demonstrate commitment to the cause and expedite their applications),因为在抗疫、抗洪中表现突出,就可以更快入党。
菲尔德女士这种论点是非常片面和充满臆想的。
首先,菲尔德女士对于中国社会只是一知半解,她认为中国共产党员都是所谓的“精英阶级”,有“更好的教育前景和工作,更有政治优势的婚姻和更好的住所”,这完全是她臆想出来的。中国现有的9200万党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可能是农民,是清洁工人,是出租车司机。每个中国人身边都有许多党员朋友,他们没有特权,过着最平常的生活;而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的辛苦更是菲尔德女士这些外国人所无法想象的。在疫情期间,想必菲尔德女士在北京和长沙见过那些带着红袖标,顶着严寒和酷暑在社区入口执勤的街道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他们付出的时间和辛苦难道都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还有那些医院的党员先锋医护人员,他们在抗疫中的汗水和不眠不休也只是为了“更有政治优势的婚姻和更好的住所”?也许菲尔德女士应该去和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
其次,当前中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多元社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前提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共产党员。比如说,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的三位创始人,只有阿里巴巴的马云是共产党员;美国人非常熟悉的中国篮球明星,现任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并不是共产党员;CGTN的知名主持人、记者刘欣,在与美国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的公开辩论中表示,自己不是共产党员……在中国,是不是党员,不是评判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也不是一个人开创事业的必要准则。
最后,中国年轻人入党的动机,也不是简单的为了一张“通向更美好未来的门票”。中国共产党,不是靠利益来维系的组织。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党员的身份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在考试中不能加分,找工作时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党员就能被免试录取,谈恋爱时,漂亮姑娘和帅气小伙也不会把另一半是党员列为硬性要求。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他们真心相信中国制度,相信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相信加入共产党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8月3日,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弯路25号院内,居民向大学生志愿者艾科拜尔·艾买提竖起大拇指。艾科拜尔每天都会对他所服务的78户居民宣传防护知识和防疫要点。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居民居家生活,所需要的蔬菜药品等都通过艾科拜尔一一送达。(新华社记者 赵戈摄)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都很民族主义,所以他们选择入党。”这是菲尔德女士文章里引用的郑永年教授的另一句话。但正如90岁高龄的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前段时间同样发表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的那样,美国的政策正在把“我们在中国的朋友推向反美民族主义”。美国对中国的处处打压,让中国的年轻人看清楚了美国的本质,从而更加拥护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菲尔德女士文章最后引用的采访对象Lu同学也说“我想很多同学相信通过入党,可以帮助党走向更好的未来。”
希望菲尔德女士下次再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可以多和身边的中国朋友聊一聊,如果有机会的话,请多采访一些基层党员和年轻党员,相信她会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关山度 责编:思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