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近一两年,经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关于年轻人婚育观的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小年轻们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养孩子?


我身边有很多95后、00后的小孩儿也十分赞同这一想法,直到我真正明白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是因为一位9岁的小女孩。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前阵子看到一部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讲述了几个中产家庭教育的纪实,来自上海的9岁小女孩雯雯的一番话,令人心疼。


“我恨你,为什么生下我”


小小年纪的雯雯,带着愤恨对着摄像机说:“我恨我妈妈,为什么要生我!”


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9岁孩子说出这么满腹恨意的狠话,只为表达对妈妈的不满。


这位妈妈,为什么会给孩子带来“恨”的创伤?


雯雯是来自上海的中产家庭,她的妈妈宝妮是一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全职妈妈,几年前,为了更方便照顾孩子,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照料孩子的学习生活。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在片中,她打趣说道:“自己是女儿的秘书长,老公的小助理,一点没有自己的生活!”


从女儿雯雯很小的时候,夫妻俩就共同协商给女儿制定好了未来的发展路线,学小提琴,走音乐特长,考上音附小。

Ps.上音附小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尤其小提琴专业,去年也只招收了7个学生,更像是、科大少年班一样的存在。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这个目标明显很有难度,但为了孩子未来的路好走,未来十年不为孩子的发展发愁,早早地就要让孩子付出几十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考上。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每天只上半天课,放弃一部分学习的时间,白天练8、9个小时的琴,晚上补作业,比咱们大人的996还要辛苦,非一般人能坚持得下来,更何况是个孩子。


“休息5分钟可以吗?”

“不可以,做作业就是休息!”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每当孩子磨蹭、偷懒、琴拉得不好时,妈妈的执教棒就上场了。


纪录片里,当雯雯稚幼的脸上带着些许复杂的情绪笑着说:“这个执教棒,你打断24根了!”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孩子支撑不住了,她的那句“妈妈,我恨你”,是一种对妈妈执念的不理解,是一种无力感,更是对自己毫无头绪的努力的爆破。


孩子只是太累了,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为什么要按照父母给画的饼去靠近,她不知道走向妈妈步步紧逼的路线是为了什么,她只知道自己的日日夜夜有多痛苦。


“那是妈妈的梦想,不是我的”


在《了不起的妈妈》里,像雯雯一样,被父母推着前进的孩子还有很多,看到这样的孩子越多,内心的感触就越大。


一位叫SaSa的8岁新加坡小女孩,和雯雯有着类似的生活,父母深知学出真本事才是未来吃喝不愁的硬道理。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同样被计划走音乐特长路线,学二胡为主,钢琴为辅。为了将来优势更强,还学武术、舞蹈,作文……


妈妈为SaSa的苦心规划筹谋,孩子却不以为然:“那是妈妈的梦想,不是我的。”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现在她不知道我的苦心,长大以后就会知道”。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宁愿欠你快乐童年,也不愿看你碌碌成年。SaSa妈妈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


想到前段时间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空心病、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从这个记录片的某个角度,似乎已经知道了答案。


童年的快乐可以治愈一生,而失去快乐的童年,一生都将寻找治愈。


多少的孩子在本不该承担父母焦虑的年纪,用小小的身体负荷这不自知的未来、目标、努力,抗得有多重,心里就有多恨。


“我长大,不要结婚生子”


一个9岁的孩子,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小小年纪就恐惧结婚生子?


雯雯在片中和采访者说到:“我长大了,我不要结婚,也不要生孩子!”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我们都认同,一个家庭的风水,藏着孩子的未来,包括孩子的思想和眼界。


再看回雯雯家的日常,可能如果你是雯雯,说不定也会有类似的恐惧了。


为了照顾的学习生活,雯雯家里的大人都是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姥姥每天风雨无阻地坐地铁1个小时,去给雯雯一家做饭;

奶奶有退休大学教师的tittle,孩子学校的作业叫全权负责了;

爸爸主外,负责赚钱养家;剩下的一切事无巨细,交由妈妈宝妮做主。


一家人齐齐整整,严阵以待,目标明确,就是围着一个孩子转。


心理学家陈默曾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来到世界上,就有6个人把自己捧在手心里。”


小孩子只是小,并不是没有心。孩子看在眼里,就记在了心里:爸爸辛苦,妈妈劳累,爷爷奶奶岁数那么大还要伺候我,承受着血脉至亲的一家人,每天的团团转就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是自己那个并看不懂的未来,孩子承受的是,过度爱的重量。


婚姻变成养娃,生活变成奋斗,未来变成咬牙坚持,而那个被悉心对待的孩子,并不快乐。


父母苦、家人累,我也很痛苦,与其这样,为什么还要在下一代重蹈覆辙呢?也许就是当代年轻人们不想恐婚恐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更像是这个焦虑化时代,人人被裹挟的悲哀!


孩子不快乐,还要坚持吗?


孩子不快乐,还要不要逼孩子一把?


我想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哪怕不被孩子理解,也要坚决执行。


雯雯的爸爸在采访中提到,他曾问过宝妮:“你培养女儿是想干嘛呀?是想证明点什么?”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宝妮对雯雯的高压培养,更多显露的是能代表大多数父母心态中流露的危机感。


为人父母,我们感同身受,作为过来人,深知小时候苦一阵,好过长大苦一生。


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再不推着孩子努力学,孩子将来也许混得还不如父母这一辈,所以,父母有责任、也必须做这个恶人。

一个9岁中产女孩的自述:“长大后,我不结婚也不生孩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的确,严厉鸡娃在短时间内效果喜人,雯雯也如宝妮所愿,考上了上音附小,从结果导向论去看,这也是很多父母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要原因。


可我想说的是,特效药是能在短期见疗效,但也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悄悄唤醒积蓄已久,隐而不发的强烈副作用!


孩子儿时的痛苦底色、失去追求和热爱、终其一生的空心病、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岌岌可危......


父母,有时难免天平失衡,不妨这样问问自己:我们培养孩子,到底是在培养什么?


◆小生命的到来,我们都曾暗自许愿,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孩子在长大,比较在变多,环境在紧逼,心态在焦虑。


所以,我们慢慢地变成了孩子眼前那个面部狰狞、语言犀利、手持鞭挞的父母,那个让孩子害怕、痛苦、自己也越走越偏的父母!


有人说,养孩子就是矛盾的,即希望孩子快乐,又不想孩子丢掉本领。


可我却更愿意这么去看待,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更是他们自己,我们父母的职责是引导对的方向,因材施教而非扬鞭前行。


推着走,不如自己走,能让孩子自己走的关键,是找到孩子本身的自驱力和热爱。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度”的智慧,当路有偏移时,不妨停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纵使本领再过硬,失去快乐和本心,也是舍本逐末!

上一篇新闻

闵行龙柏城市花园 VS 蔷薇二村,哪个更宜居?

下一篇新闻

福建七旬寿山石微雕艺术家将中国古典名著载入方寸石章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