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记忆」我在平朔安太堡矿的几位良师益友(郭玉玺)
【转发说明】下面我们转载一篇郭玉玺回忆平朔的文章—《我在平朔安太堡矿的几位良师益友》(另配了几张照片),这篇文章最早在IT业界常云海专家的“关于平朔的回忆文章”中发布。郭玉玺原先是平朔安太堡矿材料部的一名聘用工,他是一位难得的“管理与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他在平朔安太堡矿先后工作了11年,为当年安太堡矿物供信息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他的回忆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年安太堡矿材料备件采购及库存管理信息化的一些历史情况。
我在平朔安太堡矿的几位良师益友
(作者:郭玉玺)
又是一年惊蛰时分,大地乍暖还春。因新冠疫情而蜗居在家的我,在百无聊赖之中,似乎总感觉有点事要做。午饭过后,事情终于来了。我当年在平朔安太堡矿工作时的好弟兄吕延斌打来电话说,他给我微信中发来一篇关于我们合作共事的回忆文章(草稿),请我在认真审阅以后,再给他寄些我当年与老外的工作照,以便他尽快正式成稿,并发布在其“朔风飞扬”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放下电话以后,我迫不及待地认真拜读了吕延斌发来的文章《我研发工作的最佳拍档——郭玉玺》。在阅读感动之中,我的思绪又被拉回到了在平朔安太堡矿工作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在平朔工作的那些年里,我结交了不少仁人志士及知心朋友,下面我就谈谈其中我的几位良师益友吧。
(一)
吕延斌是我多年来的合作搭档及好朋友。当年他曾经在中美合作经营平朔安太堡矿数据处理部的工作,先后任系统操作员、系统运行主管兼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主任工程师。后来他还担任过平朔公司信息中心主任等职务,从事过企业党群工作。无论他在哪个单位及部门工作,无论他职位如何变幻,我们当年安太堡矿的计算机老用户都习惯尊称他为“吕工”。吕工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曾经为我当年所在的材料部门的管理业务研发改造了很多实用软件,为平朔的信息化规划建设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直都是我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贵人,我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堪称无以伦比的“最佳拍档”。
与吕工的相识相知是偶然,偶然之中也寓意着必然。我们俩兴趣相投、性格互补、志同道合,都善于学习思考,都喜欢搞些实用研究。最初与他拉呱上还得追溯到我1989年刚到安太堡矿材料部工作的那段时间。当时,吕工是数据处理部的系统运行主管(System supervisor)兼硬件工程师,主要负责全矿计算机主机系统及外围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每当材料部计算机一旦出了故障,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赶紧找吕工”,而他总是有求必应,总是带着工具箱、急匆匆地驾车来到现场。当时,他的维修及保养工作很有计划性、很专业、很精细、很到位,而对计算机特感兴趣的我则一直想搭讪于他。于是,在一次我有机会搭手协助他干活时,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正式认识了。
从此,我们通过工作交往成为了无话不说、相互促进的好朋友。吕工为人正直,热心助人,对我这个外聘员工很关心照顾。除了专业知识及技术过硬以外,吕工特别具备企业管理及技术研究的素养及潜质,他是一位善于隐忍、韬光养晦的“地下研究者”。吕工兴趣爱好广泛,他还喜欢撰写文章、创作改编歌曲、编辑动画视频,他策划的联欢晚会精彩纷呈。我是1951年生人,吕工虽然比我小12岁,但他却是我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他在安太堡矿材料部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研发及改进应用方面,给了我很多无私的鼓励及帮助。当年我工作中解决的很多问题、以及完成的任务,都离不开他的充分理解及大力支持。
(二)
1989年6月5日,我从山西建材机械厂应聘到安太堡矿材料部仓库工作。当年中美合作经营的平朔安太堡矿正如日中天,这里的对外开放环境让我感到一切都是陌生而新奇。在平朔我希望有机会结识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专家,广交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及手段,并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带回到我的原单位。当时,我最欣赏的还是安太堡矿中美合作特有的英语氛围及计算机应用环境,在安太堡矿工作我既渴望发挥我的英语优势,更希望能补齐我的电脑知识技能短板。为此,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条件,我一入职就像一个日久饥饿的人,全身心地扑向“香甜的大面包”一样,成天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工作中成长。
当时,安太堡矿材料部仓库基础管理还比较薄弱,我入职后正好赶上了强化基础管理、提升管控水平的关键时期。我与当年分配来1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就成为库存管理的生力军。最初,中外方领导让我负责给材料部经理盖尔先生统计汇总并报送柴汽油、颗粒硝酸铵、雷管及起爆弹等大宗物资的库存量、日消耗及月累计量统计报表,以便于盖尔先生在每天的矿作业会上通报物供方面的相关情况。当时,盖尔先生对我提出了不少具体要求,而我也在中方领导及同事的帮助下很快就成为了管理业务骨干。
我的英语水平是在实际工作中磨练出来的。起初我学英语是在山西建材机械厂跟着收音机自学,后来上了电大才系统地学习了英语语法知识。原本我感到自己英语学得还不错,但在安太堡矿与老外真正一接触,我的“哑巴英语”就彻底露馅了。当时,李颖是盖尔先生的翻译,詹文明是仓库主任纽曼的翻译。于是,在与外方沟通过程中,我向这些专职翻译人员潜移默化地学了不少英语发音及口语技巧。在英语交流沟通方面比其他同事领先一步的优势,使得我在工作方面更加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因此,我就被安排参与库存控制组筹备工作,后来还逐步被提升为库存控制总工长,而这在当时外聘员工中应该算是独一份。
1988年安太堡矿由基建期转入生产期以后,中外双方的管理方式开始全面融合。当时,材料部主仓库及选煤仓库的材料备件种类繁多,库存收发存及盘点基础工作很薄弱。例如:设备维修车间的材料备件领用者从仓库领取的很多设备备件,其备件手册查询的备件号与仓库的计算机系统备件编码相互不一致,实际放置的货位也与计算机系统显示的货位不相符,库存数量也不准确;用户查询计算机系统有库存数量,但在其货位上却没有相应的数量;虽然实际库存有足够数量可以发放,但却常常由于系统错误信息而领不到相应的备件,或者计算机系统显示有备件数量,但实际货位上却不是所需要领用的备件;仓库发料员有时找不到正确的备件编码,维修人员就擅自进入仓库自行查找,仓库一度形同随便进出的“自由市场”……
为了不影响采矿生产及设备维修工作急需,当时安太堡矿材料仓库就像“超市”一样的开放;有时用户从仓库取走了实物,但领料单却不能及时输入计算机并核减库存数量;因种种原因不能实时输入计算机系统的领料单积压严重,导致库存错误信息越来越严重,因而就造成不能计算机系统不能有效生成库存自动补充单;由于材料备件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生产及维修工作,急需的用户不得不手写应急采购申请单,花高价采购并采取紧急空运货运方式;有些采购人员只重视采购而不注重货运协调及预付货款结算;计算机系统有些基础软件功能不严谨实用,有些信息通报及问题只能靠备件协调例会来沟通解决;中方人员一时还无法熟练驾驭并改进相关软件功能。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们中方人员干着急,却没有好办法。
(三)
针对材料及备件库存管理混乱的状况,当时安太堡矿中外双方决策层决定辞退原先的材料部外方经理,并从国外再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仓库管理人员。1989年下半年,安太堡矿逐步聘请了新仓库主任纽曼先生、库存控制专家巴瑞斯先生、计算机软件编程专家布什先生,并开始着手解决诸多的库存管理问题。1989年7月,外方的纽曼先生任仓库主任,中方的陈银录任副主任。10月份物流管控专家巴瑞斯到任并主要负责库存计划控制工作。自此,当时我们已经着手筹备的库存控制组就正式运作起来了,最早参与库存计划控制组的中方人员有:顾明利,我与巩志凌。
当时,材料部库存控制组既是全矿材料备件计划及请购单的集中统一审核职能组织,也是物料等主数据集中管理维护、库存计划及控制、库存自动补充处理、以及协调解决管理业务与计算机系统问题的“中枢”所在。库存计划控制工作的好坏,小而言之,影响材料部物资采购供应及库存管理日常工作;大而言之,则影响全矿设备效率、生产任务、生产成本及经营效果。最初,我们每个库存计划及控制人员还兼顾着一些基础管理业务工作。例如:我起初主要负责核查处理不能输入计算机的国外备件领料单与采购请求的处置工作,而巩志凌则负责国内采购的材料工具领料单与国内采购请求的审核工作。后来,随着我管理业务技能的提升,我负责的工作也逐步全面多元化起来。
当年,平朔安太堡在物料需求计划、采购及库存管理方面采用的是CMMS(EAM)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高度集成性就决定了全矿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应用人员敬业精神及业务素质的重要性,而这对于一直习惯采用手工记账的中方管理人员确实是特别大的难题。虽然中方人员都是经过外方的初步培训上岗工作的,但是计算机系统的全英文界面及各类英文报表,对于我们不少管理业务人员来说,就犹如“小学生解答大学微积分”一样的困难。不过,好在当年材料部的大中专毕业生们都很勤奋,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长为平朔各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他们是平朔持续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
有道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初安太堡仓库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管理薄弱。如果基础管理方面责任制不到位、人员应用系统的能力不提升、库存业务信息不实时准确处理的话,,即便有再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也白搭。为此,巴瑞斯带领我们库存计划控制组的首要工作就是从抓基础管理、搞基础培训入手。我们首先狠抓收发存及盘点基础管理,真正做到各种收发单据实时录入并跟踪考核;应用“备件替代”功能重点解决物料重码问题,从而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材料备件信息的准确性;全面制定了管理制度及计算机标准工作程序,规范了相关的业务流程;严格实行全员技能再培训并强化检查考核工作。
当时,我们还根据各岗位职责强化了系统权限的授权管理。巴瑞斯授权我主要负责矫正计算机的错误信息,查证维护并完善短缺的关键信息,因此,我就成为直接受外方领导并与外方接触最多的基层管理业务人员。在外方的强势推动下,我们抓小事,促大事,在小事上下大功。通过全体仓库人员齐心协力,我们全面建立完善了仓库管理制度、规范了标准工作程序,全面强化了备件编码等主数据编码维护、仓库收发存及盘点、库存自动补充处理等基础管理工作,从而使仓库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规,库存计划及控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巴瑞斯先生是一位气质儒雅的、非常受人尊敬的学者型专家,他早年曾经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过,越战时期还搞过军事物流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巴瑞斯在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物料需求计划(MRP)等原理及实操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巴瑞斯工作很认真负责,工作计划安排得有条不紊。他在库存控制及基础管理方面办法很多,也很巧妙实用。他在其办公室的记事白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我记得大意是:在最简单、最容易做的事上,一直坚持不犯错误。他在以此既告诫自己,也勉励我们要共同铭记。
巴瑞斯对我们中方人员非常友好,他待人和蔼,总是面带微笑。他很体谅干我们这些具体工作人员的辛苦,在指导工作及培训时非常耐心及包容。巴瑞斯具有军人气质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虽然极少与我们开玩笑,但我们总是能处处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与人为善的品质、专注工作的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及同事们。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库存盘点加班以后,乘坐巴瑞斯驾驶的车返回平朔生活区。一路上他开车很专注,遇到路上过往的车辆及行人,他总是减速礼让。从这些小事上我也可以感受到巴瑞斯绅士般的气质及风度。
巴瑞斯是我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善解人意、诲人不倦。我与吕工从巴瑞斯那里第一次知道了“物流(logistics)”这个字眼,从而将我们的物供管理信息化研究视野由“采购物流”拓展到了“企业内部物流”及“销售物流”,而这些都是后来我们深入研究“供应链(SCM)”的重要基础。另外,巴瑞斯还对安太堡矿在CMMS(EAM)系统研发及应用方面“重物资供应、轻设备管理”本末倒置的状况非常不满意,他认为:CMMS应该重在设备维修保养功能的开发改造,而备件采购及库存管理则应该只是其中的辅助功能模块。
当年,在多名外籍专家的指导下,我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每时每刻都是我学习的最好时间,每分每秒都是我请教的最佳良机。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工作的全面深入,我的各项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在工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逐步成为了中外方领导的好助手。同时,我的工作能力及业绩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1990年刚入职安太堡矿一年多的我,就被评为平朔总公司先进工作者,后来我还多次被受到劳模奖励。
▲ 郭玉玺(左)与巴瑞斯(右)
(四)
当年安太堡矿仓库强化基础管理的瓶颈问题,重点及难点都集中地体现在物资采购库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发改造及深化应用方面。由于管理业务与计算机系统存在“两张皮”现象,外方最初的有些管理办法导致了业务复杂化、员工工作量也大为提升,而中方却由于不掌控信息系统研发工作而显得无能为力。鉴于当时安太堡矿数据处理部对材料部计算机系统研发的支持服务能力不够,因此巴瑞斯等外方人员经过协商以后,就请求矿方将当时已经离职的原数据处理部系统分析师蒂姆布什先生招聘到材料部,让其专门负责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改造及优化提升工作。
在布什回归之前,巴瑞斯等外方人员的管理制度及标准工作程序看似完美,但有些整改措施却很难有效地落地实施。例如:在库存收发存及盘点方面,我们虽然增加了仓库管理人员及计算机终端,实施了发料口业务流程重组,但由于发料软件没有做相应的改造,因而“二次发料”的措施就使得发料业务变得繁琐,而领料单的实时处理及跟踪效果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另外,物料主数据维护、库存盘点、库存补充参数调整等管理业务改进措施也收效不大明显。直到1990年初布什回归安太堡矿并在材料部工作以后,通过管理改进措施与系统开发改进协同互动,材料部的管理业务整改措施、日常工作效率及实际效果才真正地体现出来。
当时,布什与巴瑞斯这对“B&B(Buyrus+Bush)”搭档堪称“管理+信息化”的绝配组合。根据巴瑞斯的管理思路及整改措施,布什从全面梳理仓库收发存及盘点业务流程入手,全面开发了人性化的“二次输入”发料软件(MA500、MA510)、库存盘点“二次输入”PI系列软件(后来还聘请中国矿业学院师生进行了大规模盘点),还彻底改造了采购订单的货物接收软件。通过全面开发改进收发料及盘点软件,我们全面理顺了收发料及盘点业务流程,真正做到了收发料及盘点工作严谨便捷并全过程可追溯,还能随时统计跟踪各责任班组的工作进展及工作量情况,而以前那种收发存及盘点单据不实时输入(甚至丢失)的现象就再也不存在了。
当时,我还协同布什进行了库存管理业务调研、需求分析工作,并协助其开发测试相关的软件。在那段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全面改进了物料等主数据维护程序功能;强化了备件替代功能并提供了解决物料重码的软件功能;改造了库存补充参数维护软件,在库存自动补充软件中实现了“定量+定期”订货点补充功能;全面改造了仓库物料接收、发放及库存盘点软件;开发改造了大量的采购库存业务统计报表。所有这些实用软件都大大增强了应用系统的严谨性及易用性,从而为安太堡矿物资供应规范化及管理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时我的感觉是:我们应用的软件几乎天天在更新提升,工作越来越顺手,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基础管理日益扎实的基础上,我们就逐步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了“库存计划及控制”方面。实践证明:库存基础管理工作与计算机系统持续改进相互促进,这是我们全面提升库存计划控制工作的重要前提及基础。由此看来,我们管理业务人员的集成信息化意识很重要,不掌控计算机系统就无法全面改进并提升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当年,我的库存计划控制的信息化意识及计算机系统应用技能,就是在跟随并协助布什搞软件开发工作中逐步培养并快速提升的。
当时,我们在全面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基础上,全面强化了管理业务系统应用的协同工作。由于物资管理业务与计算机系统相得益彰,材料采购及仓库管理混乱状况很快就好转起来。从现在看来,巴瑞斯与布什的“物资管理+计算机”组合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当年安太堡矿物资管理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关键所在。当时,巴瑞斯与布什的“管理+计算机”组合堪称珠联璧合,正是这对“B+B组合(Buyrus+Bush)”的共同发挥作用,才使得安太堡矿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工作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安太堡矿库存管理的工作实践证明:布什的回归及加盟是我们库存计划及控制等基础工作稳步提升的关键所在。在学习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我还总是尝试着提出完善功能、便于操作的新需求,而布什总是耐心地听我的建议,并很快就能完善软件功能并开发出我们需要的各类统计分析报表。经过频繁的软件开发及改造以后,库存计划控制软件功能越来越顺手,我们的库存自动补充、采购请求单的集中审核工作越来越顺畅,中外双方的合作共事及相互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而我们对做好库存计划控制更是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热情,越来越有成就感。“合作创新,为国争光”不仅是口号,更成为了我们努力工作的不懈动力。
▲ 郭玉玺(左)与布什(右)
(五)
1991年初,美方决定转股撤离安太堡矿。在撤离安太堡矿之前,有些美方人员在离职报告中对“中方能否顺利接管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提出质疑,其中不乏一些“离开了软件专家布什,中国人无法掌控这套系统”的偏激措辞。当时,安太堡矿物资供应管理业务的正常与否,已经成为能否保障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关系到我们中方全面接管以后安太堡的生存与发展。巴瑞斯与布什的撤离,使我们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我们这些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用户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安太堡矿数据处理部能否全面顺利接管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改造工作?我们材料部用户能否熟练驾驭计算机系统?这都是摆在中方管理人员面前的现实难题。
外方转股撤离以后,安太堡矿干部员工遵照李鹏总理“一定要把平期煤矿办好”的指示,掀起了新的一轮管理创新提升活动,而我们库存控制组的工作也就更加繁忙起来。当时,安太堡矿大部分物资计划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管理的全面了解,更没有完全熟练掌握国外采购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而我所在的库存控制组的管理及技术力量也不容乐观,只有我与另一名同事接受过外方的全面系统培训,而材料备件使用部门搞计划的新同志从未接触过此类工作。千钧重担压在了安太堡矿库存计划控制组的6名同志身上,艰巨的任务和历史使命感激励着我一定要千方百计把工作干好。我始终坚信:外国人能办好的事,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好,中国人决不比外国人差。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时任安太堡矿数据处理部软件工程师的吕延斌,根据矿领导指示全面接管了布什责任范围内的软件开发改造工作。当时,吕工主要负责全矿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及改进工作,我们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维只是他的一部分工作。当时,我与吕工一起认真研究了老外临别赠言及文档资料,并针对外方既有但未实施的管理提升及信息系统改进思路,重点研究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尽管当时系统软件开发改造工作工作量很大,但吕工从来没有怨言,对我们材料部提出的问题总是有求必应,想法设法找到问题根源,并通过软件开发及改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外方撤走前,巴瑞斯与布什曾经请求在安太堡矿再留任半年,以便按照既定的目标及思路完成针对安太堡材料备件管理系统的改造提升工作(费用预算20万美元),最终由于外方的阻扰而未果。自1992年起,我与吕工根据安太堡矿外方撤离、中方强化管理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评估了外方系统改造思路,并与财务部、材料部等部门管理业务人员合作,全面开启了软件国产化自主开发改造工作,当时突击开发改造了“采购单、货运及预付货款跟踪”等软件,基本实现了美方人员撤出前的软件开发设想。尽管由于这些个性化软件因“暴露采购单流转滞留问题”等原因,而导致有人抵制应用,但我们毕竟实现了外方人员当初的系统改造目标。
外方未撤离前,我们与外方的交流沟通总是存在一些障碍,导致我们有些想法表达不准确,也不能痛快地直接表达。外方撤离以后,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的很多想法也能直抒胸臆了。因此,在外方撤离后,我的工作才能及作用才真正地全部发挥出来。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总是积极主动地配合吕工工作,陆续协同其开发改造了很多物资管理软件,解决了物资管理业务中很多实际问题。我们俩每天都要多次互通电话,星期六日也经常加班,业余时间也总泡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及其集成解决方案。当时,我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很多问题的解决或者自主开发一些新软件,基本不用由领导去反复协调就主动解决了。当然这与当时各业务部门关键用户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关系。那时处理问题很简单、说干就干,工作效率很高,应用效果也很好。
在材料部计算机系统开发改造过程中,我总是先将材料部各方面业务收集的问题统一反馈给吕工,然后由他进行综合需求分析,并拿出集成集成解决方案并立即开发实施。在吕工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我全程配合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再反复调整程序,直到满足业务要求并达到管理效果为止。当时,除非特别重要的问题需要报告上级领导,一般性的问题都是我们自行私下拍板解决,因此处理问题的流程很简洁、解决速度很快,很多问题都是从系统功能上予以根本解决。
在那段时期里,我犹如信息部门与材料部之间沟通协同的“桥梁”,每当遇到管理业务难题,大家首先就会首先找我。我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则集中统一收集整理相关问题并反馈给吕工。吕工则根据问题性质、现场实际情况及需求,制定相应的软件解决方案。而我则协助他开发调试软件、验证软件的适用性及运行结果的正确性。软件正常以后再由我培训材料部其他的管理业务人员,并密切跟踪软件的运行效果,以便吕工根据应用情况进行必要的持续改进。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高级芯片有设计思路及能力,但却无法自己制造不出来。由此看来,我们光有管理理念及措施不行,我们还要有将管理思路及措施转化为相关的适应软件系统的能力。而吕工研发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及特长正好就体现在其很强的集成管理软件开发改造方面。当年,我从吕工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掌握了研发方法及技巧,学会了积累文档资料及随时总结自己。在处理外方遗留问题的过程中,吕工全面开发改造了一系列物资计划、采购及仓库管理软件,为安太堡矿物资供应管理的正常运行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通过我与吕工的全面深度合作的历程,我也就被吕工列为合作伙伴及材料部重点培养的关键用户。
吕工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他总是不遗余力、不计个人得失地为用户服务。他很具有前瞻性,思路也很宽,总是想在用户前面。当年他开发设计的实用软件很多,但我认为他最精彩的部分还是那些更多的尚未完全实施的设计思路及解决方案。例如:在研究安太堡矿基于消耗的物料需求计划模型时,他就针对库存计划及控制解决方案提出了——不但要分析控制库存数量,更要分析控制物料的采购价格。为此,他编写整理了安太堡矿物资价格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但当时由于价格管理太敏感,因而最终就没有开发实施“限价采购”的管控功能软件。我们认为:针对有些敏感的软件可以不开发,但我们却应该私下探讨并提前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有想法,有办法,但没有执行力,因而只得多做“地下研究”并为以后多做准备工作。
在安太堡矿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库存控制组一方面严把物料需求计划的源头,一方面积极处理历史形成的库存呆滞积压备件,通过积极改进系统功能形成了具有安太堡特色的物供计划及控制管理体系。经过我们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1993年完成了降低库存900万美元的任务;1994年又取得了降低库存500万美元的可喜成绩:1995年完成降低库存500万美元的指标,安太堡矿库存出现了连年持续下降的好局面,实现了“保供应、降库存”的管控目标,而我也连续受到了平朔公司及安太堡矿的奖励。
▲ 布什(中)、吕延斌(右)在五台山游览
(六)
多年来,我一直是吕工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研发工作思路、可行性研究、解决方案的“第一倾听者及支持者”,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企业信息化原理方法及技巧,也学到了有一些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当年,与吕工在一起交流沟通时,我还随时记录下相互交流的一些思路、观点、方法、技巧,并随后整理记录在我的工作笔记中,而这些都是我当年勤奋工作的历史见证,也大大促进了我工作效率的提高。受吕工的影响,我也总喜欢将一些企业管理原理、信息化案例与安太堡矿当年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下面根据我当年的工作笔记及收集的文档资料,简单地罗列一部分2000年以前吕工与我在物资管理及信息化方面不一定为人所知的研发工作吧:
1992年3月,吕工全面接管安太堡矿材料部软件开发工作,并从研究“物料需求计划及控制模式”入手,开启了“库存呆滞积压分析及退货销售软件”的研发工作。另外,还全面改造了库存自动补充、库存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有效地杜绝了“一方面处置呆滞积压备件,一方面又请购此类备件”的现象。
1992年4月,吕工启动安太堡矿燃油管理系统(UF)开发工作,最终实现了油库、矿坑加油罐、移动油车的多层级柴油、汽油加注跟踪统计功能,并通过UF系统与CMMS(EAM)的集成接口,实现了UF系统与单台设备成本报表系统(MRS)的信息集成。
1992年5月,仿照“巴瑞斯与布什”的组合模式,吕工与我共同组成“铝锅(吕郭)组合”。在全面研究安太堡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我还协助吕延斌梳理了1992年项目开发计划,并逐步形成了《1993—1995年安太堡矿MIS研发计划图》(详见插图)。这些研发计划在后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在感慨:当时要是能将我们的个体研究行为上升为企业行为,那该多好呀。
1992年6月,吕工与同事完成了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从IBM S/3计算机向IBM AS/400计算机的移植转换工作。根据1992年3月全煤系统计算机应用平朔现场推进会精神,吕工开启了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国产化及商品化的研究工作。
1993年3月,吕工延续外方撤离前的研发思路,开启了采购单、货运及预付货款跟踪系统的研发工作,先后开发了请购单及采购单各环节流转及滞留状态跟踪分析报表、预付货款明细登记软件,并完成了针对在途运输物资跟踪软件的功能完善功能,为物料需求计划及采购人员全面清理未结采购单并按照轻重缓急安排自身工作,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查询及统计分析软件功能。
1993年5月,吕工研究了安太堡矿物资管理系统与国外OEM厂家备件分销系统的购销业务协同及系统衔接问题。在当时没有互联网、专线联网资费昂贵的情况下,主要研究了OEM厂家备件目录价格远程传输及价格分析问题,还与卡特皮勒新加坡备件分销中心仓库的采购询价及采购单信息无纸传输问题。为此,吕工还在当年9月上旬还到新加坡接受了卡特皮勒公司的物流管理培训。此后,吕工就向我全面介绍了Internet及EDI理念技术及应用前景,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主要用于计算机之间的设备联网(硬连接),而EDI(电子数据交换)则用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软集成)。
1994年4月,吕工邀请我参与了美国SSA公司在北京举办BPCS/PM培训班,通过学习我基本掌握了CMMS(EAM)原理功能及实施方法,并最终取得了BPCS/PM实施证书。
1994年8月,吕延斌开启了“安太堡矿英文材料备件名称及简要说明的汉化”开发工作。通过将相关的软件及数据文件域段由“单字节”改造为“双字节”,在仓库的中方材料20货区率先实现了材料备件中文名称及简要说明的汉字输入、中文信息查询等功能。
1995年,我与吕延斌共同参加了《计算机世界》举办的“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函授班”(为期一年)。通过学习MRP-II原理,使我既有的制造业物料需求计划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为我后来学习研究ERP物料管理功能模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年,吕工是我ERP的启蒙者,自那时起我对ERP特感兴趣,内心涌起了浓浓的ERP情结,也充满对ERP的期许及向往。
1996年4月,吕工开发了安太堡矿国产化备件及外委维修项目管理软件,此软件可以输入国产化备件、外委维修项目的定点供应商、最高限价等信息,实现了国产化备件定点采购、外委维修项目定点维修、限价采购、国产化与国外采购价格比较分析等功能。此软件引入了“跳闸”理念,可供用户自行选择应用。
1996年6月,吕工明确了“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研发方向,开启了“966企业信息化工程”及其10多个研究课题,并开始全面归集编写及整理《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应用篇)》等文档资料,为安家岭矿管理信息系统规划选型并引入ERP系统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1996年6月,吕工创建的“企业信息化兴趣小组”(朔风创新研究室的前身),我跟随他按照研发计划开启了一系列课题的研发工作。另外,我们还以安家岭项目为契机,开启了平朔公司信息化规划整合方案的研究工作。当时,主要研究平朔公司“五级系统”体系架构及ERP整体解决方案。
1996年11月,吕工开发了安太堡矿材料备件“以旧换新、以旧领新”软件,通过开发此类备件的备件编码等信息设置功能、相关统计分析报表,全面改造领用权限软件、仓库备件领用等软件功能,实现了备件以旧换新的系统控制及考核功能。
1997年3月,在安太堡矿国产化备件及外委维修大规模招标活动中,吕工在微机上开发了安太堡矿备件及外委维修招标管理软件,实现了投标商及其投标信息输入、自动比较及删选、中标商选择及中标书打印、投标价格等信息查询及统计分析等功能,全面配合完成了此次招标活动。
1998年3月起,吕工参与安家岭矿管理信息系统规划选型前期工作,重点研究了国外跨国能源集团公司及矿山的ERP模式与EAM模式,为安家岭矿最终引进SAP ERP(R/3)系统并成为我国全煤行业首家ERP应用企业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也为平朔公司集成管理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
另外,吕工还开发改造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报表。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使安太堡矿物资管理系统成为严谨易用的经典系统,也为安太堡矿“降库存、保供应”做出了贡献。另外,吕工在给材料部开发改造软件的同时,还为安太堡矿财务部、采矿部、维修部等部门的管理业务开发了很多实用软件,这里我就不再另行举例了。
(七)
我与吕工兴趣相投,知识互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那时我们的“铝锅(吕锅)组合”紧密结合安太堡矿的工作实际,既不是“空对空”的空洞理论研究者,更不是吃喝打混的酒肉组合。当两个具有同样兴趣爱好,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人走到了一起时,总会碰撞出很多创意的火花。我在物料主数据维护、请购单计划审查、库存自动补充、库存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而吕工则擅长系统分析及开发改造工作,没有吕工的大力支持,我们材料部的很多管理提升工作就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在多年的研发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吕工看似做了一些“无用”的工作,但是功夫不是白费的,吕工从来不会做无用功,也不会落任何闲棋。吕工深谙“医不自治”“防未病”的道理,因而在企业信息化研发及咨询中总是少说多做。他是一个热衷于基础管理并善于服务于基础管理的编程高手,他对我们应用人员的唯一要求就是抓好基础数据及基础应用,而这正是确保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根本保证。吕工认为:企业基础管理搞好了,企业有些管理问题就不会存在,而原有的问题也会消失一大半。多年来,通过与吕工合作开阔了我的视野及思路,他很多观点及做法非常有意义,例如:在我的工作笔记中1998年6月28日就有这样的他的语录——“在企业信息化五级系统体系架构中,ERP是纲,纲举目张,我们要坚持‘由四及三、三四并举’的原则……”
另外,吕工还私下设计了一些自动诊断系统错误、自动稽核数据准确性、自动处置系统垃圾数据的维护软件,在一些软件中还开发了“跳闸”设置功能,这些“跳闸”可以由用户自行选择并设置应用。吕工从来不去干预用户的管理业务,他对管理业务的唯一要求就抓好基础管理,确保原始数据及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其最终目的就是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分析统计报表准确无误。但可惜的是:吕工开发改造的有些软件(采购单、货运、预付货款各环节流转及滞留跟踪)因暴露问题而导致有些用户“拒用”,因而也就不敢去大力推广应用。因此,为了简化软件应用权限设置工作,因而没有将这些自主开发的软件挂在普通用户的公共菜单下面。在很多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吕工却赋予了我这些个性化改造软件的使用权限。
2007年,在我离职平朔7年以后,我还接受了时任平朔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吕工的邀请,临时应聘回到平朔参与了平朔公司物资信息系统整合项目。当时,此项目需要将安太堡矿物资系统整合到SAP R/3系统,由于全面深入了解安太堡矿物资管理系统的人比较少,我就根据安排协同吕工开发数据批导接口软件,并承担了相关的功能测试及数据整备验证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我在安太堡矿物资管理系统实施及应用方面的经验及作用。在项目上线应用后,我还深入到基层用户现场具体了解收集用户需求、存在问题、相关意见及建议,并最终向吕工提交了业务调研及相关建议报告,而这些都为后来的平朔ERP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当年,为了更好地搞好平朔公司信息化规划建设工作,并有效解决“管理业务与IT两张皮”等问题,吕工当时还在平朔各单位/各部门物色了一些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年轻人,并试图在每个单位都培养一个“计算机+业务”复合型人才,并形成高素质的企业内部咨询顾问及信息化研发团队。在平朔物资整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我还接触了不少刚入职没几年的年轻人,他们风华正茂,工作积极性很高,平朔的过去他们虽然来不及参与,但平朔的未来终究是属于他们的。
我最钦佩吕工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思路、系统集成意识、互联网思维、自主研发技能、超强总结能力,以及规范的文档编写整理能力。在平朔物资系统整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从吕工那里还了解到了他的数字矿山/智慧矿山建设思路,学习了工业品超市等互联网应用模式及软件,深深认识到了平朔信息化传承与创新、商品化套装软件与自主开发的协同关系的重要性。另外,吕工还向我全面介绍的平朔信息化规划设想、平朔数字矿山“五级系统”体系架构、以及平朔公司(乃至中煤集团)ERP整体解决方案,给我展现了一幅未来平朔信息化的宏伟蓝图。但可惜的是:当时作为临聘工的我,由于年龄及家庭原因无法全程参与后来的平朔ERP项目规划及实施工作,对此我感到极为遗憾。2008年6月,我参与完成平朔物资系统整合项目以后就离开了平朔,现在一晃又过去12年了,但那时的工作情景仍然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多年来,吕工除了为安太堡矿服务以外,还针对平朔公司及中煤集团信息化规划建设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他的很多想法都会习惯性地倾诉于我,他的不少研究文档资料也总不时地向我展示,我俨然就成为他企业信息化规划思路的忠实倾听者。通过长期与吕工交流,我全面了解到了平朔乃至中煤集团信息化整体规划思路、以及ERP规划筹备的艰辛历程。其实,对于平朔及中煤来说,ERP不是该上不该上的问题,而是如何实施并应用好ERP的问题。当年,面对繁杂的平朔信息化整合形势,我不禁为吕工的前瞻性思维及研究捏了一把冷汗,心里总是期盼吕工能够全面统领ERP项目并替我实现多年的ERP夙愿。
2018年9月23日,吕工邀请我远程参与了“致敬经典、关注平朔”企业信息化网络沙龙活动。当时我还提前浏览了沙龙活动的电子文档资料,重新回顾了安太堡管理信息系统曾经的风采及荣耀。当时几个长期跟踪平朔信息化的业界专家,从IT历史及发展的专业角度,对安太堡矿外方引进英文界面的管理信息系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以CMMS(EAM)为主体、集财务与设备作业运行及维修保养于一体”的露天矿信息化模式,开创了我国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的先河。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煤炭行业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令人常读常新、别有回味。
作为曾经全面深度参与过安太堡矿系统开发改造的我感到非常欣慰。但美中不足的是:当年我们安太堡矿并没有像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那样,将国外的套装商品化软件改造并成功地实现国产化及商品化,从而将安太堡管理信息系统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并在全国煤炭行业企业进行大力推广。通过参加这次沙龙活动,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安太堡记忆,我当时才发现当年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方面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真是太多了,因而受此启发,我也感到有必要好好反思总结一下自己在安太堡矿的工作情况。
(八)
我1989年6月5日入职安太堡矿,2000年3月离职,既有令我自豪的业绩,也有失败的失意沮丧。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职场上有好多的坎坷挫折,但是,我们只要不忘初心,就能心有所归,我们只要心有向往,注定就能成就梦想,从而将一些不可能变为可能。其实,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没有安太堡矿这块热土,我就不可能在安太堡矿学到那么多东西,也不可能做出非凡的工作业绩。我在平朔工作了11年,安太堡矿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作为背井离乡的聘用工,我顾大家、舍小家,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竭尽全力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将最年富力强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平朔。
在到平朔工作之前,我在山西建材机械厂技术部工作,我精通英语,粗通日语,并且是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当年,我在技术部主要负责全厂推广国际标准化管理,包括新产品设计技术图纸审核,产品标准制定,生产工具工装,制造工艺路线,设备管理,原材料采购,外购外协件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检验,销售及客户服务,财务,人事管理等全范围、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化管理,此外还兼顾科技情报,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新产品开发,引进日本德国新设备新技术工艺英语日语资料翻译。而所有这些都是我在安太堡矿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并取得业绩的重要基础。
令人可喜的是:在安太堡矿工作期间,我的专业技能及工作能力均达到了我职业生涯的顶峰,而我的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及工作业绩,也赢得了安太堡矿材料部领导及同事的普遍好评,一直以来大家都尊称我为“郭师傅”。在安太堡矿工作期间,我先后担任过库存分析员、国际采购控制工长、库存计划控制总工长。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我是全矿唯一提升为总工长的聘用工。当时,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所有的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找郭师傳”,好像多么难解的问题一交给我就能迎刃而解似的,其实,我正是计算机用户与外国专家及吕工之间沟通的媒介及桥梁,工作成绩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我大多数工作只是穿针引线、做好服务而已。
当年,我担任安太堡矿材料部库存控制总工长时,材料部领导总是将很多基础管理及系统应用的工作任务都首先想到并安排给我,而我及同事的工作离开了吕工的软件系统研发工作,要想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那是很难想象的。在软件研发过程中,我对吕工托付的业务需求征集、软件测试及培训应用工作,从不推辞,从不怠慢。为了搞好相关软件培训工作,我经常加班加点研究软件功能及应用,并认真细致地向其他用户传授软件功能及应用方法及技巧。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我们库存控制组成员的工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很好地促进了全矿相关使用部门计划人员技能的提升,安太堡矿库存计划及控制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忆往昔,我曾处心竭虑地为平朔安太堡矿的辉煌而努力过,奋斗过。我为我做出的力所能及的成绩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总是这样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人是有感情的,中外前后几任材料部经理,待我不薄,委以重任,士为知己者死,我怎能辜负他们的厚望呢?因此,我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报答领导的关怀及爱护。回想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我曾立志以平朔主人翁的态度,满怀一名忠心仆人的愿望,尽心竭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由于2000年中途离职没有做到有始有终,但我为曾经有安太堡矿的工作经历及经验感到自豪与欣慰。
在安太堡矿工作期间,我最感到珍贵的是有机会接触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及手段,而且能与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一起工作,并从中获益,懂得如何容纳别人,知道山外有山,学会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同。最为幸运的是:外国专家拜瑞斯及布什先生、材料部各位领导及同事、以及吕工总是无私地鼓励及帮助我,正是他们成就了我的工作能力及业绩,没有他们我就什么都不是。总之,在平朔这块改革开放、合作创新的热土上,我的工作能力及个人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感谢上天让我在平朔遇到了巴瑞斯、布什先生,感恩平朔让我结识了吕工并组成了“铝锅组合(吕郭组合)”,他们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安太堡矿的工作经历却历历在目,日久弥新。当今年3月5日惊蛰时分我收到吕工给我发来他的回忆文章时,犹如惊蛰春雷惊醒了昏昏冬眠的我,使我好学勤思的潜质又被重新激发了出来。我翻开以前的学学习资料及工作笔记,在浏览之中我对平朔安太堡的缕缕情思又徐徐蔓延开来,于是就陆续写下这篇回忆文章,以此来怀念我与安太堡矿良师益友共同研发的美好时光及激情岁月。在此,我祝愿平朔的明天更美好!祝福远在异国的巴瑞斯、布什先生平平安安!同时也衷心祝愿吕工身体健康,持续做好研究工作,多做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继续演绎精彩的人生。奋斗及奉献是用来回忆的,今天的我为昨天的我而感到骄傲自豪,努力吧,我的良师益友及伙伴们,但愿明天的你也更加感谢今天的你。
这篇回忆文章文孕育于春之惊蛰,结稿于夏之小满,在此期间我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前后历时了两个半月。尽管尚有不满意之处,但一切只要尽心尽力了就好,而这正所谓“人生勿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我2011年退休以后,在祁县老家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虽然年届七旬,但仍然时常沉浸在平朔往事的追忆之中,而此文正是我对往事追忆的真诚倾诉。在此,我衷心感谢友人倾力帮忙润色文章,感谢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历史文档资料。谨以此文来纪念我在安太堡矿工作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郭玉玺,作于2020年5月20日小满时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