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李刚:一线工人也能创新研究

映象网讯(记者 王韶卿 文/图)“不要想技术创新是设计研发、技术人员的事情,作为一线工人,在创新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9月2日,记者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见到了装备大院里的“大明星”李刚。他不仅是电气上的“刀手”,还是一位工人科学家。

李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公司技术管理部副部长,是盾构制造行业里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

2003年,李刚调入盾构制造公司,恰逢“盾构机实验模拟平台”国家863计划刚落户盾构制造公司,李刚从一名最基础电气工入手,开始介入到“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的863计划中。

当时国内外市场均被“洋盾构”所垄断,“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就是制造国产盾构的起步计划,他从图纸开始,梳理每个系统、每个电缆走势,每个接头对接,从零开始,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稔于胸,这个过程他用了整整五年。

2007年,“盾构机模拟实验平台”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组验收,随后,他又投身到第一台国产盾构的制造之中,负责这台盾构的电气系统,2008年第一台盾构顺利下线,被适用于天津地铁的施工,也是国产盾构第一次用于“实战”,获得了施工方和业主的一致好评,拉开了盾构国产化的大门。

近年来,中铁装备的盾构不仅用于地铁、山岭隧道、水利工程施工,更是走出国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黎巴嫩等国际市场大显身手,李刚就是这些设备的电气系统“操盘手”。

在李刚心中,盾构制造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如何完善国产盾构内部构件,优化其性能却仍待解决。

于是,李刚再次迈向创新研究之路,并鼓动同事成立创新研究小组。探索研究中,李刚发现,在掘进机上面有无数的用于测量各种液体的传感器,特别是用于测量泥浆的液位传感器,其性能、外表硬度、灵敏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泥浆中经常混合有各种杂物,同时泥浆极易覆盖到传感器表面,造成传感器失灵;而且行业中使用的所有传感器都有需要定时清理的缺陷,同时其传感器可靠性较差,使用一段时间后,其绝缘阻值下降,需要人爬进仓亚高达6个的大气仓内在其表面清理淤泥,做绝缘处理,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于是李刚和他的创新小组决定根据液位传感器的原理制作新一液位传感器。

过程中,李刚他们反复测试、反复试验、不断定方案、又不断地推倒方案,经过多日不分昼夜的奋战,新的液压传感器终于研制成功。

据李刚介绍,这一新的液压传感器有着多处令业内人士拍案叫绝的独特设计。例如,在两个电极左右方向设置了两个固定金属喷头,完美解决了淤泥堵塞的问题;制作新材料外壳,优化内部部件结构,并装入液体绝缘装置,100%解决了气密性问题,测量的精准度更是达到了1mm……

对李刚来说,创新之路从未止步,并渗透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中,李刚发现,装配接线盒费工费时,且各类接线头没有规整,线与线之间干扰过大,即使是简单的上螺丝就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大家的工作强度,李刚决定根据接线盒工作原理,重新排布其内部格局,制作新的接线盒,他成功了。

新研制出的接线盒通过红蓝排短接三层端子的其中两层,规定红色为正极,标示为(1);蓝色为负极,标示为(2);其余的端子号为PLC信号线和输出线。装备效率由之前装配一套接线盒需用时6人×7天变为了现在的只需4人×3天。

据李刚介绍,此项技术革新把原来复杂的电路简单化,相比海瑞克等国外产品接线盒复杂结构,模块化后的接线盒集成程度高,线路标识清晰,能有效避免由于线路连接错误造成线路短路等故障概率,提高线路排查效率,减少线路故障排查时间。

“产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技术革新,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全世界。我喜欢创新,敢于挑战,我会继续行走在电气之路上,不断革新中铁系列盾构各种电气部件。”李刚说。

据他介绍,目前正在研究盾构机配电柜变频驱动系统国产化,如研制成功,将进一步增强中铁系类盾构的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新闻

晋中这些工匠最具工匠精神

下一篇新闻

重磅!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名单来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