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这样建房子!“不动产”要变“动产”了
有个叫Richart Sowa英国老炮儿10年前在墨西哥的海边建立了一个海上浮岛。
虽然这个浮岛是用废弃物做成的,但这并不影响人家以此来宣誓爱情,这个国外的老炮儿不但在上面活得好好的,还迎娶了漂亮的模特Jodi Bowlin,这里没那么豪华,但他们倒也活得快活!
上面这两幅图,其最早的创意设计作品出现在16年前的深圳大鹏海边!
当时,深圳东部海面冒出了“海上皇宫”,迅速成为深圳的一大景点,也是各界名流创意激荡的地方,当然,也很快成为舆论的一大焦点。
深圳人就是善于创新!
"海上皇宫"给社会大众带来的活生生的、场景感十足的、广泛的海洋意识教育!
从房地产角度来看,堪称房地产业从“不动产”到“动产”的创举(当然,“海上皇宫”这一创新之作,被强拆肢解,多少有点遗憾!)
他前几年新设计了更大的海上母舰,他的理想是在上面建设海上别墅群,带着成群结队的好友,到世界各地打卡,体验人生!
郭奎章老炮儿多少有些怅然,他的“海上皇宫”这一创新极品,被强拆肢解,成为未来海上房地产的祭品了。
今天,塔木德给大家带来了又一水上建筑创意,这是来自伊朗的建筑师Sajjad Navidi,设计的一个作品,名叫Puffer Village。
也许对于用来居住的水上建筑,就不得不考虑汛期或者涨潮的问题了,而这也是这个房子的一大亮点,它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调整形状。
这样设计的灵感来自河豚,像河豚遇到危险就会鼓成一个皮球一样,房子在遇到水位升高的情况下,就会自动变得“圆润”起来。
因为房子有一套自动充气系统,在水位没有上升的时候,房子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串起来的马卡龙饼干一样,中间是一个用来锚定的圆柱形。
当水面上涨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充气。这样,房屋就会随之升高,防止其被淹没。
而且,在遇到暴风等极端天气时,它还能够自动充水,让自身在水面之上更加稳固。
除此之外,屋顶还配有柔性太阳能电池板,水下还有潮汐能系统,可利用海水波浪发电,因此也不用担心用电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房子四周木栅栏上都安装了鱼菜共生系统,让每一户家庭都能够自给自足。
也许你会说,这个房子并不实用,其实不然,对于地域辽阔的中国来说,也许并不缺少建房子的土地,但不同地域的人的需求和习惯都不一样,这样的建筑其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就很值得肯定。
如今的房子不再仅仅限于是一个吃饭睡觉的空间,更多的是能够承载人们更多需求和愿景的功能空间,而设计师这样的探索为之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Sajjad Navidi也凭借其设计理念,囊括了许多与海平面上升相关的未来设计大奖。
当然,在水面上建房子并不稀奇,就比如英国的EcoFloLife公司,曾经设计过一个叫做WaterNest 100的房子,也非常的有意思。
其设计灵感来自水鸟的鸟巢,其制造材料98%都是可回收的,而且具有环保涂层,抗冲击,耐腐蚀,还可以拆分便于卡车运输。
整体架构采用木材压制而成,既环保又美观。
无疑,这些建筑都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许住在水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大城市在面对地少人多的情况下,也许也可以考虑一下水上建房,毕竟已经有城市这么做了。
Strandeiland IJburg, Amsterdam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2011年时,有了第一个水上小区。这个项目由200间漂浮在Ljburg河上的房屋构成,沿海长达7.5万米,混合了公寓、商店、办公和地下停车场,并配有分散与可持续的能源、水源和废弃物处理系统。
可以说在小范围内,这个小区在探索应用创新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提供了参考。
而在水上建房子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然,不破坏原有的生态,从长远来看,也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
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会住进建在水中的高楼大厦,如果有这样的技术了,是不是大城市的房价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呢?
塔木德点评——
水上房地产为什么将成为大众话题?
一是,中国一些城市的高房价。香港的房价高端住宅大多突破30万/㎡,海边的房子个别突破100万/㎡,港岛别墅则以每栋几亿的来定价。(遥想当年的海上皇宫,那规模,上面还有马场,你想一想面积该有多大啊,那富丽堂皇的海上皇宫如果不拆该值多少钱啊!)
二是,上海、深圳经济总量超过不少中国省份,人口2000-3000万,而深圳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公里,还不如内地一个县的面积大,水上房地产或许会成为上海和深圳这样的沿海城市未来的选项。
三是,荷兰、日本、新加坡都曾经或正在大量填海造地,发达国家,包括中国要建设庞大的海上平台。
传闻已久的中国超级巨型“浮岛航母”(也称海上“可移动陆地”)
向海洋要空间,成为全球的共识!
我们要共同富裕,海上皇宫没有借鉴意义,仅仅能给我们的启示是体验享受!
伊朗的建筑师Sajjad Navidi设计的水上建筑Puffer Village则给了我们新启示!
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