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听话水”:查处难度大,面临检测难与法律滞后双重困境
7月30日,广东省公安厅展示的涉案毒品。摄影/本刊记者 陈骥旻
近日,四川绵阳警方破获一起走私毒品案,9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该案也是四川省首例“走私贩卖精神麻醉药品案”。犯罪嫌疑人从境外购买受管制的麻醉、精神类药品后,加工为“听话水”“失忆水”售卖给国内买家。受害者服用后会昏迷、失去意识,进而被嫌疑人侵害。
“听话水”、“失忆水”是近年来兴起的第三代毒品的主要代表,其主要成分为七氟烷、三唑仑等新型精神麻醉药品。不法分子往往借助“网络+物流寄递”模式买卖,不在线下交易,增加了打击难度。目前,法律对这些新的精麻药品列入管辖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它们出现的速度,也给监管和查处带来了挑战。
一个包裹牵出的走私贩毒案
2021年6月初,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获得情报称,在绵阳城区有人非法使用精神麻醉类药品。因这类药品在国内属于管制范畴,警方怀疑是不法分子将其走私进入,便着手从境外快递入手破案。
不久,一份从境外邮寄给绵阳易某某的包裹引起警方注意,随即绵阳市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联合绵阳市海关缉私分局,根据快递信息深度研判、细致挖掘,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面向全国、通过网络非法贩卖精麻药品的地下市场。为避免打草惊蛇,警方没有扣留易某某的包裹。6月23日,易某某前往快递站欲取包裹时,被民警一举抓获。
绵阳市公安局安州分局禁毒缉毒大队民警田建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易某某今年20多岁,是外地人,平日住在绵阳。易某某供述称,他在网上发现了两个社交群,里面有人咨询如何购买“听话水”“失忆水”“乖乖水”等毒品,他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就通过翻墙软件等在境外寻找货源,联系到了德国、日本的线上卖家。并将三唑仑、咪达唑仑、七氟烷等精神麻醉类药品走私回国,然后包装成“失忆水”等毒品。为便于销售,他建了大量QQ、微信群等,不断拉买家入群,还会向下家传授使用方法。
绵阳警方侦破四川省首例走私贩卖麻醉药品案,嫌疑人被抓捕归案。图/绵阳市公安局岳波、刘正元
在该犯罪团伙中,易某某扮演了“中间商”的角色。易某某供述,他已将这类毒品销售到多个省份。7月中旬,绵阳警方顺藤摸瓜,带领安州、梓潼、涪城禁毒部门在四川、北京、宁夏、黑龙江、福建、江西等8省区抓获8名嫌疑人,至此该案的9名共犯均落网。该案也成为四川省首例走私贩卖精神麻醉药品案,共缴获七氟烷209毫升、三唑仑140片、米哒唑仑111毫升。
办案民警在一些犯罪嫌疑人的手机、电脑上,还发现他们存有相关迷奸视频。这些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们主要将年轻的女性作为作案目标,利用约会网友、与女同事加班独处等机会,在饮料中下药实施犯罪,并拍摄视频照片,甚至上传至不明网站获利。有的甚至将其用到自己妻子或同性恋对象上。
这个团伙销售的“听话水”、“失忆水”等,是第三代毒品的主要代表。《健康时报》称,根据毒品流行的年代,毒品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毒品主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的传统毒品,其代表为大麻、鸦片、可卡因、海洛因等。第二代毒品为化学合成的精神致幻药物,其代表为冰毒、氯胺酮等。而第三代毒品是第二代毒品(精神活性物质)的变种,即新精神活性物质(NPS)。从药物作用机理上讲,第三代毒品与前两代毒品一样具有较强的成瘾性,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引发兴奋、致幻等,大剂量服用与毒品无异。但是,由于第三代毒品是对以往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且不需要借助工具“鼻吸”“注射”,这就导致其具有迷惑性,难以防范。
田建新介绍,我国管控的很多精神麻醉类药品都能达到“失忆水”“听话水”的效果。比如,三唑仑、七氟烷属于一类精神药品,它的功能相当于麻醉剂;咪达唑仑用于治疗失眠症,或用于外科手术或诊断检查时作诱导睡眠用,是二类精神药品。“在国内,这些药品必须通过医生开具处方专药专用,不能在市面上私自流通”。
这类药品对被害人有双重危害,一方面是过量吸食、饮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导致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暂停,甚至窒息死亡;另一方面,这类药品一般会产生衍生犯罪,比如三唑仑以及咪达唑仑,混合使用会致使被使用对象长达6至8个小时昏迷,没有意识和记忆,吸食者如果被性侵可能造成身心的二次创伤。
“第三代毒品”已经出现了扩散趋势,在近期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人民禁毒》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郭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提炼第三代毒品的药品由来已久,但“第三代毒品”的概念最近几年才出现。
2013年,在联合国禁毒署的《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将“没有被联合国国际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可能,并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单一物质或混合物质”定义为“新精神活性物质”。随后联合国禁毒署认为这类物质将成为全球范围流行的第三代毒品。2015年10月1日,国家禁毒办将116例新精神活性物质产品纳入列管范畴,意味着我国正式将这些新精神活性物质定义为毒品。
绵阳警方查获的第三代毒品。图/绵阳市公安局岳波、刘正元
“互联网+邮寄”背后的交易市场
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20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6.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万名。海洛因、冰毒等滥用品种仍维持较大规模,大麻吸食人数逐年上升,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时有发现,花样不断翻新,包装形态不断变化,有的甚至伪装成食品饮料,出现“毒邮票”“毒糖果”“毒奶茶”,极具伪装性、隐蔽性、诱惑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一位禁毒专家指出,当前毒品滥用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不法分子将国家已严格列管的毒品或者尚未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伪装成常见的小食品、小物品或者使用新奇、时尚的名字,比如“开心水”“快乐水”“奶茶”“巧克力”等小食品,所以极具迷惑性、隐蔽性和诱惑性。这类含有毒品的物质名称是不法分子起的,含有的成分也是他们自己添加的,没有固定的成分种类,并且不断变化花样、推陈出新,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这类毒品因其新奇、时尚的特征,很多年轻人成为其目标人群。
心理学博士王春光在其写的《“第三代毒品”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一文中,称第三代毒品具有制作方便、价格低廉、销售渠道隐蔽等特点。相对于一代、二代毒品,第三代毒品价格相对低廉。比如,网络上流行的“小树枝”( 条状类似树枝,其中含有国家规定管制的合成大麻素MDMB-CHMICA)成本价在10元以内,销售价在数十元至百元之间,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其受众群体就会更广泛。
王春光称,不法分子把第三代毒品掺杂于食物、饮料、日常用品等之中,通过物流、快递等形式进行递送,且在网络进行交易支付,这种销售方式和渠道往往比较隐蔽,执法取证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贩毒分子的气焰。田建新透露,在绵阳警方破获的该起案件中,9名犯罪嫌疑人都是网上认识的,他们也只通过网络渠道快递交易,几乎不会线下交易。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国铭专注于毒品犯罪案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买家多是通过网络渠道购买,通过一些非法网站、贴吧、社交群等渠道联系卖家,然后贩毒者将走私来的毒品等,通过邮寄渠道与他们交易,这种“互联网+邮寄”的方式也是第三代毒品案件的一大特征。
《2020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也显示,“互联网+物流寄递”贩毒活动增多。物流寄递渠道贩毒案件持续上升,全国共破获物流寄递渠道贩毒案件3011起,缴获毒品4.3吨,分别上升9.5%和1.1%,“大宗走物流、小宗走寄递”特点明显。网络贩毒手段多样,采用数字货币支付毒资,使用邮寄、同城快递等方式或小众物流快递公司运送毒品,中途变更收货地址,交易两头不见人,加大了发现、查处、取证难度。
第三代毒品里的“年轻主角”
田建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绵阳警方破获的上述案件中,9名犯罪嫌疑人都在30岁以下,多人都是25岁左右,均为男性。“他们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商店老板、企业高管等正当工作,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除了贩毒年轻化,第三代毒品的吸食者,也以年轻人为主体,他们在各种场合轻易接触到了第三代毒品。王佳文生于1990年,湖南人。在新加坡留学时,有一次心情不好,同学拿来两罐“笑气”让他吸食,他拒绝了。后来,在一次音乐节上,经不起同学的蛊惑后吸食了。初次吸食笑气,他只有2秒钟的快感。此后,在宿舍、出租房、KTV等场所,他不断吸食,最终因吸毒导致学业荒废。2020年10月,王佳文在北京被抓。他的管班民警、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任建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王佳文已有10年吸毒史,种类包括冰毒、可卡因等传统毒品,也包括笑气等第三代毒品。“王佳文长期使用笑气,已对其神经系统形成危害,他没法集中注意力,形成严重的睡眠障碍等,变得暴躁。”
相比王佳文,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中,还有更低龄的吸食者。
生于1994年的李新月是山东济宁市邹城人,从2018年2月开始吸食冰毒,当时只有24岁。她第一次吸食笑气是在某静吧里,看到很多人都在吸笑气,她就在身边人的怂恿下,吸食了五六个气球,每个价格大约为10元。她称,当时酒吧卖笑气就像卖酒一样,是公开的。吸食笑气感觉就像喝醉酒一样,头晕。2020年11月,李新月被送到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我感觉吸食笑气不算毒品的入门级,但有可能会导致人去尝试新的毒品种类。”
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官赵晓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该所在某社区作禁毒戒毒宣讲,讲到第三代毒品的种类和危害时,现场一群学生称“原来笑气也是毒品啊”。这说明第三代毒品在年轻人中有一定知名度,但他们对这类毒品的认知不足,甚至不知其是毒品。需要针对年轻人,加大普法宣传教育,让他们远离毒品。
何国铭介绍,从他代理的相关案件看,大多数吸食者的年龄在24~30岁间。“他们大多数已经工作,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购买能力,但涉世未深,刚脱离学校和家庭管教不久,抵挡诱惑的能力较差,喜欢寻求刺激,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想用这些物质降压。”
寻求刺激、利用毒品降压的代价却是他们无法承受的。陈华生于1976年,四川人,初中学历,做过大排档、开过农庄等。去年8月,被送到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他初次接触“开心水”是在酒吧里,当时花了200元。“开心水”,是一种新型液态毒品,是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混合而成。“开心水”掺到饮料中饮用,有亢奋、致幻的效果。他体验到了快感,并认为“开心水”是一种社交工具,所以对其逐渐上瘾。吸食久了后,陈华发现自己记忆力逐渐减退,性格变得暴躁,身体也变差了,整日昏昏沉沉,无心工作。陈华的管班民警、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官崔宏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陈华为了吸毒,其做的生意也停了,并且赌博、离婚,“沾上毒品后,没有一个人家庭是幸福的”。
崔宏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吸食第三代毒品人员在戒毒时跟吸食前两代毒品者差异不大,他们经过生理脱毒期后,会摆脱身体对毒品的渴求,后期经过参加教育矫治和康复活动,进行身心康复。“他们回归社会后,我们也会定期做回访,了解他们的家庭、工作和操守保持等情况,但主要还得靠他们自律。他们应远离‘毒友’圈子,提高对毒品诱惑的抵御能力。”
检测难与法律滞后的双重困境
5月11日,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邓明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打击治理力度加大,管制毒品愈发难以获取的情况下,成本更低廉、易逃避法律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将可能作为常见毒品的替代品滥用。
但相关部门在打击这类违法行为时,也面临检测难与法律滞后的双重困境。
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是全省唯一收治男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的专管所。该所民警张自清介绍,该所收治的300多名戒毒人员中,大部分是男同艾滋病吸毒人员,他们中有的人得了艾滋病后受到亲朋歧视,认为生命已到终点,自暴自弃走上吸毒道路。有的人吸食第三代毒品Rush、0号胶囊等。Rush,英文全名Rush Popper,主要成分是亚硝酸盐,在医学上主要用来作为急性心脏病的急救药物,长期使用会导致青光眼、失明等。0号胶囊具有强烈致幻效果,其主要成分是二甲基色胺5-MeO-Dipt,是国家一级精神药品。吸食过量会产生幻听、行动迟缓,甚至急性心脏衰竭,导致死亡。
张自清指出,与传统毒品相比,第三代毒品通常在人体内作用时间较短,所以给检测带来难度。比如,冰毒被吸食后,在人体内存续时间可达一两天,很容易被发现和检测到,而0号胶囊大约只持续4小时。
王春光也表示,第三代毒品品种多,更新快,利用传统的检测方式,像尿检、唾液检测等手段,可能结果为阴性,检测不出其毒品成分,这就为吸毒行为后续的处罚制造了困难。如果不对第三代毒品滥用者进行处罚,就会让滥用者及周围的人误认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不是毒品,从而会诱使更多的人去尝试。他认为,应结合第三代毒品的化学特性,加快研发新的检测手段,为打击吸毒行为提供科学手段。
在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在法律层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何国铭指出,因第三代毒品具有药品和毒品的双重属性,因此,界定时也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吸食目的、购买途径、流向及用途等综合因素认定。
他称,这类案件量刑时比前两代毒品要轻,就当前的判例来看,法院在量刑时一般不会适用死刑。他曾代理过这样一个案子:在美国留学的某大学生,回国时把利他林(俗称“聪明药”,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带回国,被海关截获,被警方以涉嫌走私毒品罪拘捕。但因量少,他又不知道利他林在我国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最终被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处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第三代毒品打击力度的加大,量刑也严格起来,争取不起诉及无罪判决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在何国铭看来,各个国家对毒品种类的认定不统一,比如大麻在我国属毒品,但在加拿大和美国一些州是合法化的。槟榔在我国属于休闲食品,不是法律禁止的违禁物品,但是在土耳其被认定是毒品。因此,每个人出国时也应了解这些知识,否则容易“不慎携毒出入境”。此外,一个人想买某种药,如果在国内的药店和医院都买不到,但在国外可以,这时就得提高警惕,看其是否在国内属于违禁药品。
因为第三代毒品不断出新,涉及这类毒品的案件,虽然药品被列管,但后续如何定罪量刑等往往没及时跟上。何国铭建议,我国要根据司法实践不断完善,及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发布指导性案例,对这类案件的后续处理进行统一,给全国各级司法机关以指导。“坚持立法先行,把法律完善起来,办案机关才能更好查办这类案件。”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所有吸毒者皆为化名)
(原标题:危险的“听话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