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 星期六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看点

12月初发布的最新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中,中国队重返第一宝座。多次霸榜的芬兰虽然下降到了第七名,但其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却名列前茅。芬兰教育如何学生成绩与幸福感两手抓?当下的芬兰教育又存在哪些问题?在下文,作者将结合芬兰各界人士的观点,与我们谈谈芬兰教育的现状。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芬兰吧 (ID: Edutank_Finland)

文丨钱文丹 编丨Travis

2018年4月18日,是芬兰开展PISA测试的日子。

那天我在测试现场。在于韦斯屈莱市当地一所综合学校(Huhtasuon yhtenäiskoulu)内,当我看着这所学校1/5的九年级学生上机参加考试,便询问校长:“你期待他们的测试结果吗?”

校长这样回答我:“说实话,我并不关心这个。我关心的是我们学生的生活幸福感,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在日常中能管理自己的生活。”

那一周,我在这所学校做教育实习。实习任务是一对一跟随芬兰校长一周,观察校长的日常管理和教育领导力。

校长的这番话,当时真的给我很大心灵冲击。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那些追求个人幸福感的芬兰学生们

这种思维方式很芬兰。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未来可能获得的成果,而牺牲掉此刻的生活;没有必要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牺牲掉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恰好,PISA2018测了学生Life satisfication这一指标。结果呢?芬兰学生是否因为追求生活幸福感导致成绩下降?毕竟想要幸福意味着少干活、少些学习任务,多些非学习类的校园活动项目,让学生多感受到学校生活很丰富多彩。

果不其然。2019年12月3日PISA结果一出来,芬兰排名真的下降到了第七。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OECD:PISA2018排名

但是,分数和排名并不能说明一切。

相较于分数,学习效率和生活满意度也很重要。可以说芬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学习成绩领先,同时还做到学习时间全球最少的国家——芬兰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一周只有36小时,中国孩子是57小时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名次跑在前面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学生一周的学习时间高达51小时,其中在校29小时,课外22小时。不仅在校时间比芬兰长,一周还要花22小时的课外时间来学习、补课、做作业。中国孩子的学习时间比新加坡还要长。

亚洲地区这样的好成绩,是用全世界最长的学习时间换来的“胜利”。

如果把成绩当成经济学中的收入,然后把投入时间当成投入的成本,芬兰的效益无疑是所有国家最高的。

这就是说,芬兰是全球学习效率最高国家

芬兰还有一点让世界称赞,即学生对生活满意度全球最高,见下图,芬兰在右上。再看中国的江浙沪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等亚洲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竟然处于全球底端。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不禁想问:我们想要考分高的孩子?还是学习有效率且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孩子?

芬兰孩子学得好、学得开心、学得有效率。这三者能够兼具,芬兰教育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我想挖掘背后的做法:

▨ 芬兰学校有哪些做法来提高学生幸福感?

▨ 芬兰学校用哪些教学实践来提高学习效率?

寻找解法前,我们先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东亚文化里,我们总是倾向于给孩子做“加法”,而芬兰则是倾向于给孩子做“减法”。

这里的“减”不一定是减负,而是另外一种模式的“减法”,比如改变学习的构成比例,做到“少即是多”。

我会结合芬兰学校参访、对话芬兰教师和学生、以及访谈芬兰教育专家这三重视角给出解法。跟你一起思考哪些能真正用在中国孩子的教育上。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最好的学校是离家最近的一所

如果说,学习效率高的最大功臣是教师,他们得有方法。那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就有很多:教师之外,学习体验、同伴关系、学习环境、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支配权等等。

就这几点,我们来看芬兰孩子的幸福——

1. 适合学生的教学法

想想我们自己全情投入一件事、最后解决问题时的喜悦。那种满足感,是学习带给我们的乐趣。

当学生感到痛苦时,要么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要么是内容太难了,学生感到自己怎么努力似乎也做不到。

而帮助学生进入“全情投入”的学习状态,真的需要方法指南。芬兰教师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动手做中学、在真实的场景中学。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2. 适合学生的教育

学生千差万别、认知水平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芬兰教师有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给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不必被动跟着他人的学习节奏。

比如芬兰小学,除了班级课表,每一个学生还有自己的私人课表。因为每个学生的上课时间、放学时间都有可能不一样。

一个班级20个学生,会被分成不同小组,比如一个叫珍珠小组,一个叫森林小组。周一这天,珍珠小组8点来上课,不到12点就放学了。森林小组9点才来上课,13点多才放学。有重合、有分层。

3. 学生还得对自己的课外时间有自主权

开头说了芬兰15岁学生的学习时间校内校外加起来一周只有35小时。课外学习时间是多少呢?12小时。

每天下午2、3点放学后,花一两个小时再学习一下,其他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这相当于说,上学跟工作差不多,每天工作7小时就够了。没人在家“加班”。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4. 把学校设计成学生最喜欢的地方

《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到达芬兰学校现场时,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游乐场。

向内看,教室设计和布置挂满了学生五花八门的作品,学生不坐椅子而是坐健身球或大软垫上学习、游戏、互动。

向外看,学校建筑设计讲究探索性,不给孩子整齐划一的空间,激发好奇心。

我继续补充,芬兰学校还是学生白天的“家”:衣帽间、舒服的沙发、暖色调的家具、随地而坐的地毯、合适的室温和通风系统,你去任何一所学校都会看到。

这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教育者、学生合力打造出的美好学校。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像芬兰一样更有效地教

进过芬兰课堂的很多中国教育者,有一个共同感受:乱。

学生可以乱坐、乱跑、乱说,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管理。教室装饰也是缤纷多彩,凡是学生作品,不管好坏,统统挂起来。

乱不是坏事。芬兰教师明白,他们选择与这个问题共存。理由很简单:想要有活力、脑子动起来的学生,就得接受他们的身动、口动、个性生动。

带着上面的心态,来看芬兰教师怎么教。这背后很有智慧。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1. 用休息和玩耍来促进学习

你有没有想过多长时间的课时、课间休息最合理?中国学校是上35分钟或40分钟课,来一次10分钟的课间休息。芬兰学校的节奏是学生每上45分钟的课就自由休息15分钟。

芬兰成为世界上课间休息最长的国家

芬兰教师给我的解释:“我们一节课之所以是45分钟,因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需要分组、需要让学生合作学习。而投入到合作学习、进入到深度学习,本身就需要时间。我不希望学生刚进入状态,我要因为下课打断他们。”

15分钟课间休息,秉持的是同样的理念——玩尽兴再回来上课。休息好,才能学得好。

难道芬兰做法真的比他国更科学、更合理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O·佩莱格里(Anthony D. Pellegrini )2005年出版的《休息:其在教育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他通过实验和长期数据追踪证明了休息的重要性,显示了休息好能最大化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2. 休息、玩耍不是学习的对立面

处理得好,可以促进学习。这样我们就不奇怪芬兰学校内的各种促进身体活动的项目、空间、器材、游戏。

这里我要重点强调一下户外活动。芬兰大多数学校真的没有塑胶跑道,甚至连操场都没有。但课间活动时,你会看见孩子在泥土地上追逐打闹、玩单杠、爬镂空天梯、玩雪滑冰。

孩子在户外活动中放松、欢笑、同伴互动、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元气满满回到课堂。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3. 用“动手”来促进“动脑”

在芬兰的这些年,我总能听到走进芬兰课堂的中国教育者在惊叹——芬兰学校敢花大量课程让孩子学做手工、木工、厨艺、玩乐器。更关键的是,这些课不是配角,他们跟语文、数学、外语课一样重要。

一样重要体现在课时量上。芬兰中小学生一周的总学时数平均为25课时,其中,手工课、音乐课、家庭经济课、木工课等,就占了12课时。

一样重要还体现在时间安排上。芬兰早上的第一、二节课可以是手工课、家庭经济课、体育课,先让孩子玩起来。我们所说的一天之际在于晨,早上最好的时光要用来学习,但芬兰全然不存在。

或许你会问:这些动手类的课程有什么用?还真有用。2014《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指出:像手工课这类动手类课程能促进认知学习。

在做手工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知识、反思评价知识、运用知识、创造自己的产品。这是一个强化认知的过程,毕竟用手做事情使人放松,增强专注力和激活大脑不同部位的能力。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4. 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促进学习

教学法可是一大法宝,用对了,事半功倍。

当下最常见的教学法有三类: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导。

(不同国家有不同策略,比如芬兰现象式教学、美国项目制学习、中国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等)。

我们有一种错觉:一节课教师讲的知识点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多。真的是这样吗?《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布的最新研究发现,当学生投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成果,虽然学生本人更有可能倾向于听教师讲课,毕竟听教师讲更“省心力”。

前芬兰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Irmeli Halinen)对此做了进一步说明:“主动学习往往比听一堂精彩而流利的讲课更费力,因为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联合反思,咨询和决策,调和不同的观点,寻求信息等等。同时,可以学到生活中所需的许多技能。”

这在说,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表面上让学生在听取更多知识,但学生真正吸收的并不多,且停留在记忆知识、模仿知识层面。反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效果,还能进入高阶学习层面:分析、运用、创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锻炼了21世界需要的技能。

这一点是中国课堂和芬兰课堂的本质区别。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不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背后要有个度:

不是每篇课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一节课也不是40分钟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初中生的以学生为中心和小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力度”不同。

事实上,芬兰就是把握好这个度,在实际教学中混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现象式教学。这个我有系统性的教师培训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只是一个坛子,每个国家都要装自己的酒。这酒就是学习内容。中国教育当然有自己的内容要教。

想要在中国实践芬兰教育的教学法,靠的不能是请芬兰专家来讲“芬兰教育有多好”,而要靠那些既懂芬兰教育,又懂中国教育的中国人。才能用他们的“坛子”装我们的“酒”。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芬兰启示:

成绩和幸福真的是一把双刃剑?

上面说芬兰能够兼具考得好、学习有效率且生活满意度高。这是放在国际上比较,对比其他国家,确实如此。但放在芬兰国内,从时间维度上看芬兰历届15岁学生的表现,并非如此。

我请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博士后唐鑫(他的研究方向是芬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动机,他手上有芬兰学生历年school wellbeing的数据)结合他的研究和PISA历年数据,绘制出下面这张图: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红线是PISA成绩,黑线是幸福感

你会看到,2006-2018这十几年内,芬兰学生的PISA成绩和学校幸福感呈现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自2006年起,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排名真的在下降。如果说,排名下降受竞争者影响,那得分下降绝对是自己的问题(从统计方法角度,PISA测试不会出现这次卷子难,上次卷子简单的情况)。

芬兰学生的整体得分从2006年的550分下降到2018年的520分。)你敢想象吗?芬兰今天15岁孩子跟2000年初的15岁孩子比较,整整低了30分。

相反,芬兰学生的学校幸福感却在逐年增长,这意味着芬兰学生越来越爱上学。

芬兰学生的成绩是一届不如一届。芬兰教育会不会因为太注重追求学校幸福感,而让学业成绩继续下滑?我们并不需要为芬兰担忧。因为成绩虽在下滑,但并未跌出前七。可以说,依然处于全球优秀行列。这背后就是改革的力度。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当我们追溯到2000年初,芬兰续三届PISA第一。已经全球顶尖为什么还要改革?继续占在第一的位置不好吗?

Huhtasuo学校的校长告诉我:“正是因为全球领先,才要改革。因为有足够的底气折腾,再怎么改革也不会太差。”

不能认同更多。PISA 有其局限,毕竟它测的是可量化的学业成绩,这不是教育的全部。那些不可量化、看不见的东西和能力,比如学校幸福感和学习动机也需要被重视。

这才是PISA的意义:不在排名,而在调整后续教育政策。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不能为了第一而第一,更不能为了名次而搞教育军备竞赛。更重要的是,要利用PISA测试结果,找到教育政策的下一步导向将去何方。

回看芬兰过去十多年教育改革的导向指向了何方?数字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无疑都是。可远远不止这些。“我在学校(Keinutien ala-asteen koulu)访谈五年级教师时,她说芬兰教育在转变着力点(shift focus)。以前偏重于学习(Learning),最近几年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幸福感(Well-being)。”这是我们家的沙发客亚力山大·布兰德(Alexander Brand)给我的解释。

他是一名德国教师,用6个月走访PISA 测试中表现突出的5个国家,寻找优秀教育体制的共同之处,再带着这些“宝藏”回到德国课堂。亚力山大11月份刚去了爱沙尼亚,12月份在芬兰,我们家接待他入住10天。紧接着他要前往新加坡、日本和加拿大。

于是,每天晚饭后聊教育,成了我们的必修话题。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当我们谈到芬兰学生的幸福感是如何被测量和被提升这个问题时,唐鑫介绍他所在的赫大科研项目组正在跟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做出了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品:芬兰在用人工智能检测和再提升学生的幸福感(well being)。

具体做法是,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科技公司(SchoolDay Finland)一起构建了一个school day wellbeing的测量体系及框架,里面大概包含了200道测量题。并且开发了一个手机app,每天提醒老师和学生回答两次,每次随机五道题。

这样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数据收集下去,背后的人工智能系统会提供每周的检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到的情况提供及时反馈。教师拿到报告和反馈,即可调整下周的教学活动。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唐鑫参与的School Day Wellbeing测量体系

整个产品把学生对学校的感受放在首位。围绕校园环境、学生的社会关系、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身心健康及社会情感化技能这五大维度来测量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

这五大指标又何止是针对孩子的学校生活,我们成人世界同样需要。芬兰秉持的,无非是先成为幸福的孩子,长大后才更可能成为幸福的公民。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差生在拖芬兰教育的后腿

在跟唐鑫、亚力山大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把成绩下降全怪罪在追求幸福感一个因素身上,太武断。

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同时在起作用。是什么呢?PISA数据告诉我们,芬兰成绩下降是因为差生越来越多,资优生仍然在国际上表现优异。

差生在拖芬兰教育的后腿,具体说来,得分在等级2或以下的15岁阅读者的百分比,从2009年的8.1%跃至2018年的13.5%。这些差生中有⅔是男生。

对于差生的争论,芬兰社会有太多声音:

有人说,芬兰社会结构在变。芬兰再也不是那个扁平化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阶级家庭的孩子缺乏动力追求好的学业表现。“学生的家庭出身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是芬兰教师工会发展负责人(Jaakko Salo),他公开表达了对社会平等的担忧。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有人说,是家长吃福利延迟孩子入园影响了后续学业成绩。这是来自政客的声音。前芬兰任教育部部长桑尼·格兰·拉索宁(Sanni Grahn-Laasonen)指出,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从小基础没打好。

她怪罪的是芬兰幼儿园的入学比例在OECD国家中很低,原因是3岁以下家长在家带娃比例太高,政府每个月都给家长发好几百欧福利。这样很多家庭没送孩子上幼儿园。而孩子在幼儿园里通过语言熏陶、阅读、听故事、游戏化学习、合作完成任务等获得的能力是一切学业成绩的基础。

还有人说,芬兰学校给差生提供的学习支持似乎没效果。要知道,芬兰可是从2011年起就正式在主流学校确立了“三级”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普通支持、强化支持和特殊支持。为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学习帮助和支持。

我用数据说话:难民和移民的孩子成绩差。随着近些年欧洲难民、移民的涌入,外籍孩子的比重在加大芬兰差生的比例。

PISA2003年芬兰孩子和移民孩子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是48分,当年在OECD国家这个差距只有23分。到2018年芬兰孩子和移民孩子在阅读成绩上的差距是89分。

可以说,芬兰在移民孩子的教育上做得非常差。很多芬兰教师面对这些挑战,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解决。

所幸,芬兰教育部有所行动。

明年初,芬兰教育和文化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将在2020-2022年投入1亿8千万欧展开一项名为«学习的权利»(Right to Learn)项目,来再提升芬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平等。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写在最后

说说芬兰教育出口这件事。PISA结果一出,我一直在看芬兰各界的反应。

最具引导性的是芬兰教育部和对外媒体。教育部当天发文《PISA 2018:芬兰有顶尖阅读者》、《PISA 2018:芬兰位居前列》,紧着社交媒体都在转发、宣传芬兰是世界上学习效率最高国家、学生生活满意度最高国家、学校差距最小的国家

不要说芬兰人都不在乎排名。那些关心国家经济发展的政客和经济体,比谁都想引导世界向芬兰看教育。宣传归宣传,芬兰教育确实做得好。没有人不愿意向优秀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 Deslauriers, L., McCarty, L. S., Miller, K., Callaghan, K., & Kestin, G. (2019). Measuring actual learning versus feeling of learning in response to being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39), 19251-1925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39/19251

2.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s://verkkokauppa.oph.fi/EN/page/product/national-core-curriculum-for-basic-education-2014/2453039

3. OAJ on Pisa Results: Increase Learning Outcomes by Increasing Teaching, Speci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 Rating. Available from https://www.oaj.fi/ajankohtaista/uutiset-ja-tiedotteet/2019/oaj-pisa-tuloksista-oppimistulokset-saadaan-nousuun-lisaamalla-opetusta-erityisopetusta-ja-vahvistamalla-opettajamitoitusta/

4. Pellegrini, A. D., & Bohn, C. M. (2005). The role of recess in children's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4(1), 13-19. Available from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3102/0013189X034001013?casa_token=ktdvXdAwm1wAAAAA%3AbnFjLKp9fb0skc1Q7EeIo7FIhnMaoPtE97CVj0-e9dAWZ9O7es0xmps_wfmca6HoBWVoA4LYddAJ&

5. PISA 2018 Insights and Interpretation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oecd.org/pisa/PISA%202018%20Insights%20and%20Interpretations%20FINAL%20PDF.pdf

6. PISA2018 Sneak Preview.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lideshare.net/OECDEDU/pisa-2018-sneak-preview?from_action=save

7. PISA 2018: Finland has top readers. Available from https://minedu.fi/en/artikkeli/-/asset_publisher/pisa-2018-suomi-lukutaidossa-parhaiden-joukossa

8. PISA 18 first results - Finland among the top performers. Available from http://julkaisut.valtioneuvosto.fi/handle/10024/161921

9. SchoolDay Finland.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choolday.fi/

10.The Fin­nish success in PISA – and some rea­sons be­hind it 2. PISA 2003. Available from https://ktl.jyu.fi/vanhat/julkaisut/julkaisuluettelo/julkaisut/2007/the-finnish-success-in-pisa-2013-and-some-reasons-behind-it-2.-pisa-2003

芬兰PISA启示:学生的成绩与幸福感如何兼得?

上一篇新闻

仁恒商业全新产品仁恒居首秀沈阳!聚焦家与生活的理想呈现

下一篇新闻

香格里拉“寻蟹季”九大创意美馔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