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在印度尼西亚的乡村里有一种被称为“lumbung”的公共粮仓,村民们会将每家盈余的收成存入其中,共同来决定该怎样分配,使这些收成能更好地助益于整个乡村社群的未来。这一另类的公共治理方法被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团体朗鲁帕(ruangrupa)选作他们策划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fifteen,6月18日至9月25日)的理念基础,并延伸到当代世界的各种资源、观念与知识的共享模式,特别强调通过群体实践,深入对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性等紧迫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ruangrupa集体照,图片来源:卡塞尔文献展

本届文献展的参展艺术家以行动者团体为主,大多来自“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国家。“全球南方”一词源起于上世纪60年代,用于指代亚、非、拉美、大洋洲等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及文化地位相对落后的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大多在昔日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力量中心以南。近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日陷危机,“全球南方”的概念愈发频繁地见于国际问题的研究与报道,在艺术领域亦释放出一股来自边缘地带的活力,动摇已然板结的西方中心话语。而在中文语境中,处于内陆边缘的“南方”在自然生态、社群形态、人文脉络、交流互通等方面也蕴藏着别样的生机与变革之势。“南方”不只是一个地缘与身份的范畴,更代表诸多富于流动性、联通性与再生力量的实践方法和精神资源,既活泼有力,又洞幽烛微。

“始终处于生成状态的合作”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参展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生活在成都,两人的“水系”计划从2015年持续至今,围绕着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岷江流域的一系列实地行走和沿途合作展开,从考察这一水系的历史流变与现实状态开始,进入不同的现场去搭建地方生活环境各个系统的新关系网络,其中涉及当地居民、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其他物种及非生命物质的参与,他们称之为一种“始终处于生成状态的合作”。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曹明浩和陈建军,《水系避难所#1》,汶川,2019年,图片来源:艺术家

曹明浩和陈建军主张通过一种在边缘的、小范围内的生态实践,慢慢脱离受系统控制的生态叙事,进而确认其创作研究的具体场景与工作基础。2019年的《水系避难所#1》和《水系避难所#2》以反思2008年四川地震后的政策和灾后重建计划对岷江水系的影响为起点,通过与羌族居民、建筑师、地质和植物学者、乃至土壤等非人类主体的合作,探索地方传统、古代智慧和超越人类的智能对这些影响的缓解和回应方式。参与本届文献展的《水系避难所#3》(2022)则去到岷江上游横断山脉及其源头区域,那里是许多远古存留下来的物种和物质的避难所,亦有几乎处在现代性之外的生态牧区,他们尝试用“去人类中心”的视角观察、理解当地的生态智慧及人与其他物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求对于避难与共生的启示。

曹明浩和陈建军主张通过一种在边缘的、小范围内的生态实践,慢慢脱离受系统控制的生态叙事,进而确认其创作研究的具体场景与工作基础。2019年的《水系避难所#1》和《水系避难所#2》以反思2008年四川地震后的政策和灾后重建计划对岷江水系的影响为起点,通过与羌族居民、建筑师、地质和植物学者、乃至土壤等非人类主体的合作,探索地方传统、古代智慧和超越人类的智能对这些影响的缓解和回应方式。参与本届文献展的《水系避难所#3》(2022)则去到岷江上游横断山脉及其源头区域,那里是许多远古存留下来的物种和物质的避难所,亦有几乎处在现代性之外的生态牧区,他们尝试用“去人类中心”的视角观察、理解当地的生态智慧及人与其他物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求对于避难与共生的启示。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曹明浩和陈建军,《水系避难所 # 3》在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2022年,图片来源:艺术家

《水系避难所#3》在文献展上的呈现超越了对于水系源头的地理学定位,以与之相同海拔的若尔盖草原的牧民用牦牛毛编制的黑帐篷为主要形态。帐篷中展示的视频、档案与出版物中包含大量对当地环境问题、生态变迁、牧民的自然知识及应对草场退化的植草实践的考察,还包括当地环保人士扎琼巴让的《格尔登噶曲喀的情器绘画》——以28幅唐卡绘制的草原修复故事,揭示在脆弱生态系统中的牧民、草、牦牛、鼠兔、黑颈鹤、黑土滩、沙、水之间的依附与转化过程。曹明浩和陈建军还会邀请其长期合作者、文献展的其他艺术家、卡塞尔当地的社群及研究者在黑帐篷中举办一系列演讲和工作坊活动。文献展结束后,制作帐篷的材料将以生态友好的方式被回收利用,或在卡塞尔当地降解。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菠萝核集体创作,《在广州菠萝核空间的一天》,套色木刻版画,2021年,图片来源:艺术家

本届文献展的另一参展团体菠萝核(BOLOHO)是一个位于广州的空间,也是一个基于友谊的经济实体,由BUBU与CAT两位家庭职业女性发起于2019年,冯伟敬、李致恿、朱建林陆续加入成为正式成员。基于对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和社会角色的反思,既作为一个以自律、平等、互助为原则的“公司”平台为无法只靠艺术谋生的自己和同伴们提供各种工作,也邀请彼此欣赏的朋友和组织一起工作、学习、分享和成长。菠萝核应本届文献展之邀发起的新项目《BOLOHOPE》通过迷你情景剧,绘画,缝纫,文本,物料设计等媒介,尝试在种种日常生活的灾难性现场中,用集体性的创作挣脱系统与体制的裹挟,去描述那些从未停止显现、却未必会化作现实的“HOPE”(希望)。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镜花园2020年秋,图片来源:镜花园

在广州务实而多元的艺术氛围中,菠萝核的创作不以展览和艺术体制为目标,并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实践都是被低估了的“艺术”,比如煮饭、种植、缝纫、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其成员中有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自小都曾将港台电视剧作为了解世界、想象未来的窗口,从其中学到的桥段和幽默也被用于本次《BOLOHOPE》的表演之中,成为一种糅合现实与想象、表达苦乐的直接方式。

菠萝核的成员早在2010年的学生时代就开始自发组织集体项目,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经历过许多不同空间和形态的集体实践,这些集体有些是临时的、有些仍在持续。在一次采访中,菠萝核成员认为集体有各自的生命和活力,不会勉强维持一个集体存续的时间——“它跟具体参与的人的能量有关,像潮汐一样,既激发人协作的潜力,也需要照料彼此的疲惫。”潮汐般的变动或许也意味着不停地生成。

在全球化与地方性之间

自2010年开馆以来,广东时代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珠三角地区艺术实践呈现的独特视野。2017年,该馆进一步提出“一路向南”的行动面向,主动将自身置于充满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全球南方”叙事和想象之中。这种自觉向南的离散态度既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殖民贸易时期广东沿海华工向南洋以至古巴等地的移民潮,也可在近十年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向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的南移趋势中找到回应。“一路向南”贯穿于广东时代美术馆近年的一系列策展、研究、驻地、行走、论坛、播客及出版项目,特别关注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艺术家、电影人、作者、各学科研究者和自我组织活动在全球化和地方性之间的调停作用。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展览现场,2021年。图片来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蔡影茜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最初提出“一路向南”是尝试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重寻“全球南方”团结和交流的动能,但随着近年的研究和不同项目的展开,“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里面有很多相互纠缠的路径、很多结构性的嵌套和位移,使我们几乎无法单向度地思考南方。”而在艺术家的实践中,这些嵌套和位移恰可为我们打通繁多的支脉,比如该馆2021年春季的展览“林从欣:猪仔叹和毒物赋”从艺术家对致瘾植物、病毒、劳工移民和殖民商品历史的长期研究出发,既指向诸多“全球南方”历史经验的勾连,又联结起今日全球资本主义废墟和疫情之下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关系秩序。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潘涛阮的《成为冲积层》(2019)与夏本度·德(Sharbendu De)的《无路之人》(2018)

“一路向南”借用不同的地理修辞和制图方式,不断对“南方”的坐标进行重置,例如2019-2020年与古巴和越南艺术机构合作的驻地交换项目试图在广州与“全球南方”城市之间建立艺术实践的联结,2020年“运动中的泛策展”之“口岸联盟”聚焦于对海上丝绸之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四座口岸城市的实地考察,近期开幕的展览““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7月2日至8月28日)则从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多国的四条河流开启追问,线上期刊第一期《南方以南》与播客“生滚粥”亦在通过与每位作者和嘉宾的对话,推进着“南方”想象的参照点和网络联结点的不断重置。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器·Haus空间“地方PLACE计划”之“秦畅:沼泽小巫”展览现场,2021年,图片来源:器·Haus空间

位于重庆的器·Haus空间由艺术家杨述和策展人倪昆于2006年发起,一直通过青年艺术家实验项目、国际艺术家驻地以及一系列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合作保持着同中国西南及国际艺术现场的交流。从与西方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到近年愈发重视与亚洲国家的互动,倪昆对《艺术新闻/中文版》称这是一个自然的成长和找寻过程:“艺术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在中国的文化现场,我们只能选择一种自我边缘化的路径,才能找到独立表达的土壤,我们与西方的对话通常总会陷入一个他者与中心的对话,不是我们需要的。而通过器·Haus空间的国际艺术家驻地网络和我在福冈亚洲美术馆的客座研究,亚洲呈现出的路径的丰富性给我的启发特别大。”

器·Haus空间自2012年持续参与的“亚洲酒店计划”一直通过在亚洲城市之间的行走搭建一个流动中的艺术网络,与日本以及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全球南方”国家的互访带给倪昆很多启示:“从表象来看,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都市化带来的景观是比较接近的,但大家到对方生活的环境里头去,更深入地在艺术家的作品和平常的聊天互动中,你会发现大家的出发点和关注的对象还是有巨大的差异,大家会把激发出的一些想法带到后续的工作里。”今年初,倪昆在成都时代美术馆策划了“亚洲酒店计划”在中国的首次全面展示,以“人造风景”为题,逐步远离曾经宏大的世界图景,关注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选择。

南方作为灵性资源

自古以来,南方以其幽润丛深的自然地貌和僻远于权力话语中心的自治状态,孕生出形貌纷繁、缠结蔓生的本土文化,亦形成消弭人与自然、神灵、不同物种、物质之间的理性边界、探入神秘未知领域的丰饶灵性资源。许多艺术家从中汲取养料,并通过在不同地缘文化之间的流动与联通,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停滞与孤绝。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生活在佛山的双胞胎艺术家组合山河跳!,摄影:文隽,图片来源:艺术家

生活在佛山的双胞胎艺术家黄山、黄河组成的山河跳!擅长在日常语境中对问卜、神话和仪式进行创造性演绎,深入当代议题和人的心理现状。她们对《艺术新闻/中文版》笑称,从幼年在深圳民俗文化村体验西南少数民族的泛灵仪式表演,到成长过程中熟悉香港TVB影视剧中求签问卜的场景,以及近年在南方多地对神秘文化的考察,南方的灵性资源一直撞击着她们的心灵和艺术实践。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山河跳!在苏黎世Neumarkt 剧院的“听劲”表演现场,瑞士文化基金会艺术家驻留项目,2022年,摄影:李振华

今年春夏,山河跳!参加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驻留项目,考察了瑞士西南部瓦莱州的Herens斗牛节,这一以母牛为主角的斗牛活动毫无血腥杀戮,却充满原始阴性力量的对峙。山河跳!将其与瑞士荣格心理学派提出的“大母神”原型、以及岭南的明遗民画家张穆《牧牛图册》中将控制心性比作牧牛的禅宗譬喻融合进她们6月下旬在苏黎世Nuemarkt剧场的表演。山河跳!还在驻留期间走访了国际心理分析学院(ISAP)、荣格故居及其晚年隐居的波林根塔楼,荣格书房中收藏的大量东方文献以及他对西方人可通过易经、禅修、西藏密宗等方式获得“内向心灵的自性解脱”的主张,亦在山河跳!此番的行走和交流中持续地回响。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潘涛阮的影像新作《初雨,遮阳》(First Rain, Brise Soleil,2021-持续中)

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

新加坡艺术博物馆的“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向宇宙传输能量的机器”展览现场,2022年

同在今年春夏,越南艺术家潘涛阮(Thao Nguyen Phan)在英国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Tate St Ives)的同名个展、泰国艺术家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Korakrit Arunanondchai)在新加坡艺术博物馆的个展“向宇宙传输能量的机器”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在巴塞罗那当代艺术中心Fabra i Coats的个展“夜之边缘”,也都运用“全球南方”灵性资源中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与未知世界的沟通、转世、重生等元素,在充满僵化与断裂的当代世界复活交流与联结的希望。

上一篇新闻

「揭秘」疯狂的“佛造像”交易背后:高净值人群竞相追逐的魔幻色彩财富神话!

下一篇新闻

东博会第一日,异域风情燃爆,国际展区尽展风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