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将信仰的诗文融入生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叶介甫


将信仰的诗文融入生命


杨匏安,1896年11月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受派到国民党中任职,致力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他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9年,他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参加编辑党刊党报。他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借次清霜坚傲骨”

1911年10月,爆发了辛亥革命。那时,杨匏安的家乡周边驻扎着一营清政府的新军。在同盟会党人的策动下,这营新军宣布起义,光复了香山县城。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军阀袁世凯篡夺了。接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又告失败。袁世凯的爪牙、云南军阀龙济光占据了广东。他的土匪队伍“济军”,进驻香山,到处贩烟开赌,加捐增税,无恶不作。血气方刚的杨匏安,目击着一幕幕政治风云的激变,想到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祖国,水秀山清的家乡,依然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维新变法失败了,洋务运动失败了,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苦心缔造的民主共和国也名存实亡。“霸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杨匏安不禁心绪低沉,徘徊苦思,祖国的出路在哪里?包括自己在内的年青一代的出路在哪里?他彷徨、苦闷,难以找到答案。

1915年,他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学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次年杨匏安回到家乡,后在澳门当家庭教师。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到广州,起初,他在时敏中学担任国文老师,教学生写诗作文,提出关于诗文内容与形式的两项标准:“义取本务实,辞唯绝俗清高”。又说:“诗文一道,首贵无俗气。然欲诗文之无俗气者,必其人先无俗气,外欲其人之无俗气者,则举凡流俗所趋之事,非斥去不可。”

当时,广州警察局的一位官僚,请他去当幕僚。对这个“肥缺”,杨匏安断然拒绝了。虽然中学教员的薪水不高,但他宁可清贫度日。他写过一首诗《钓》:

收拾诗篇理钓竿,潺湲秋水辨微寒。

居夷有此宁为陋,合辙于今倍觉难。

霜叶争霞明水际,风帆向晚走云端。

单襦皂帽萧条甚,老却天涯管幼安。

在诗中杨匏安以东汉末年的隐士管宁自喻,表达了自己即便身处恶浊的环境中,决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而宁愿安贫乐道、淡泊自甘的高洁志趣。

然而,杨匏安这时的心情,却是沉重而忧郁的。除了生活的坎坷成为他的心头重压,国事的混乱也使他感到窒息。先是1917年的夏天,辫帅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复辟,虽然不过是为时11天的插曲,但在中国人民的心头,却留下了很深的暗影。同年9月,孙中山带领海军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不到一年,又被西南军阀逼走上海。南北军阀连年混战,只苦了老百姓,长年陷于火海血泊之中。缅怀家国,千头万绪,心情复杂的杨匏安写下了《消夏》:

春衣典尽觉身轻,日日江头着屐行。

不作词人妨感喟,偶同渔父话虚盈。

人闲只合看云坐,世乱聊为带雨耕。

我已无心问哀乐,残蝉何事倚高鸣?!

诗中流露了“世乱聊为带雨耕”“我已无心问哀乐”的由愤世到避世的思想,这同他当时还找不到革命的出路有关。

但是,杨匏安毕竟是一个不愿自我消沉、不甘长此颓唐的人。他不会在祖国陆沉、人民受难的时候袖手旁观。后来,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他的诗中更多是积极向上的元素。如《秋夜同无庵闲步》:

拂面西风病乍起,柳堤行尽屐声孤。

大江潮涌初园月,浅渚秋惊熟睡凫。

借次清霜坚傲骨,拼将浊酒斗孱躯。

多时不作还乡梦,旧种黄花尚有无?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借次清霜坚傲骨”,赞美秋菊冬梅勇斗霜雪的精神,表达自己不畏强暴、投身斗争的信念和决心。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1928年春,蒋光慈、钱杏邨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文艺团体“太阳社”,杨匏安参加了成立大会,后用笔名“太阳社”写过小说。其后,杨匏安被派赴南洋,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做党的工作。

当时,他曾寄回两首诗,被亲友保存下来。其一题为《十一月既望泊舟星架坡港》,诗云:

故乡回首战云深,漏刃投荒万里临。

馀日可消行坐卧,感怀休问去来今。

江南有梦迷蛮瘴,海外何人辨雅音?

自笑身闲心独苦,当头皓月伴微吟。

另一首题为《寄小梅》:

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

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

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

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

在“漏刃投荒”,流亡异国的时候,杨匏安仍念念于“公忠不可忘”。杨匏安一家,则先后移居澳门、香港和上海,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作为地下机关,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在中央机关工作,并参与编辑党的刊物。他的家人则分散住在党的出版机关、交通机关。不久,由于印刷所遭破坏,杨匏安被捕。这时,周恩来冒着危险时常去看望杨匏安的家人,并大力组织营救。杨匏安幸因没有暴露身份,在被敌人囚禁8个月后,即获释放。出狱后,他仍留在上海中央机关工作。1930年,杨匏安和阮啸仙一起,以中国互济会名义开办政治训练班,培养、训练党的各级干部。

杨匏安在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还进行翻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1930年7月,他化名“王纯一”,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深刻剖析了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通过地租剥削的实质,成为日后共产党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重要理论依据。杨匏安还编译了一本30多万字的《西洋史要》,系统扼要地叙述了西欧各国革命运动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和评论。这是一本较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作的西洋史著作,也是在当时颇为难得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参考书。杨匏安编译的这两本书,都由共产党员林伯修主持的上海南强书局出版,其中《西洋史要》一书,杨匏安牺牲之后仍在刊行。

1931年春,担任中央宣传部长的罗绮园因行为不检,被人揭发向蒋介石告密,牵连杨匏安等10多人一起被捕。杨匏安在狱中,立场坚定,忠贞不屈。蒋介石连写两封劝降信,都被杨匏安撕毁,蒋介石又直接打电话到狱中,也被杨匏安摔掉话筒。在狱中,杨匏安托人带出了一封给亲属的信,信中说,他的处境很危险,难免要为革命而牺牲,告诫家人不要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的任何财物或资助。当时,党组织曾通过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但没有成功。周恩来还策划武装营救,准备一旦敌人将他解往南京或苏州时,就在半途劫夺囚车。但狡猾凶残的蒋介石,却下达了就地秘密枪决杨匏安的命令。

杨匏安与罗绮园共事多年,关系密切。狱中的杨匏安觉察到罗绮园经不起敌人的利诱威迫,有动摇变节的可能。为了争取罗绮园,杨匏安在牺牲之前,作《死前一夕作·示难友》一诗,给罗绮园并告别难友。诗曰: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诗中所说的张俭是东汉名士,汉献帝时,百姓遭遇饥荒,张俭用尽全部财产,救活了数百人。褚渊,南北朝人,宋明帝很信任他,尝谓:“禇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宋明帝临死,封之为中书令,使与袁粲共理国事。不料褚渊却出卖袁粲,助齐篡宋。人们讥讽说:“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杨匏安这首诗,意在告诫罗绮园,并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保全气节,不可像出卖灵魂的叛徒褚渊那样,永为世人耻笑。这首绝命诗,充分体现了杨匏安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革命崇高气节。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曾经用这首诗教育同志们,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要像杨匏安那样,对党忠贞不渝,为革命勇于献身。

1931年8月,杨匏安在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被杀害,年仅35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革命事迹和不朽诗文,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叶介甫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统战部)

上一篇新闻

汉语:开启中国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下一篇新闻

地限华夷遗恨在 几回痴立寸金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