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最大的误区


都已经2022年了,很多家长们还是在用20年前的思维在考虑选大学和选专业的问题。

最近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亲戚朋友咨询孩子高考志愿填报的事情。我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关心分数和高校的排名。

这个专业好不好就业?这个专业工资高不高?上这个学校是不是有点亏?

今天不跟大家讲所谓专业统计数据,你就看看自己身边最近几年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跟20年前还一样吗?研究生又如何?国外留学回来的又如何?

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是可以挑工作的。10年前,也就是2010年左右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找工作也是不愁的。那个时候说工作难找的都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

20年过去了,社会在进步,观念却是滞后的。你首先要清楚一点,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但是每个人的世界观却几乎不变。观念的进步总是跟不上社会的进步。


现实的情况


关于大学生就业,这几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现实:


一、20年前,经济发展的速度是现在的一倍还多。2000年全国GDP增长率是8.5%,2010年是10.64%,2020年是2.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0年-2010年,2019年达到了顶峰。曾有人说2019年或许是最近十年最坏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你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要浮于表面,要深入思考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对于多出来的蛋糕,大家都能分一点;当蛋糕不再变大的时候,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把自己那一份施舍给你的。既得利益者这个词是相对的,比如相对那些特别贫困的地区的人民,你也是既得利益者。你愿意把家里一半的财产拿出来捐给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买课桌吗?如果你不愿意,也不要去骂别人为富不仁。因为“富”是相对的。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二、20年前,科技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层出不穷。windows95是1995年上市的,windows2000是2000年上市的。你见过在这之前的电脑操作系统吗?如果你没见过,你体会不到我第一次看到win95操作系统时候的那种世界观被改变的震撼的感觉。我现在用苹果最新款的MacBookPro办公,但它带给我的新鲜感远远比不上90年代在我父亲办公室第一次使用win95的那一天。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也许你很年轻,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是你一定知道iPhone4在2010年上市的时候带给我们的震撼远比现在最新款的iPhone13带给我们的震撼要强烈很多倍。科技在2010年之后的进步微乎其微,全球都一样。你觉得2021年上市的iPhone13比2016年上市的iPhone7有多么大的颠覆吗?所以大家会发现,最近这十年,科技的发展没有太大的突破,人类只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做一些修修补补。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三、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95万,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74万。大家看这个数字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现在高校毕业生比20年前多10倍,所以就业压力也大10倍?这是直观上的错觉。要记得一件事情,2000年前的那95万毕业生依然还在工作岗位上,人家只是老了,又不是死了,甚至说20年前的大学生才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数字并不是每年更新一下,新的上去的时候旧的就被换下来,把工作岗位让给新来的大学生。当然不是这样的。而是新的上去,旧的还在。这个数字一直在往上堆积。每过一年,社会上的大学生就多900万,这才是现实。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四、20年前,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到大城市打拼会有无限可能。不用大学生,就是普通初中生、小学生去工厂、工地打工,也有很大可能实现逆天改命。因为那时候经济的蛋糕每天都在变大,你只要胆子大、够勤奋,总能比别人多抢到一点,从而实现阶层的跨越。那时候很多体制内的人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再看看现在的情况,社会阶层的在固化,流动性在降低。这个参数不像其他的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和图示化。你看不到具体的数据是怎么变化的,但是你好好去感受一下,我说的对不对。现在很多名牌高校毕业生最优的选择是进入体制内,端上父母那一辈所谓的铁饭碗。

认清现实才知道如何选择。从高考志愿填报到未来就业的展望



未来的方向


说了那么多,全是泼冷水的话。说这些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意义,最大的意义就是你能听进去,认清楚现实。


认清现实才能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教育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孔子在2000年前就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有教无类。就是摒弃一切的条条框框,不要墨守成规。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其他诸多方面。德国、法国、日本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也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在向他们学习,很多方面你可以说是借鉴,也可以说是抄袭。这没有什么可避讳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迟早会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统统甩在身后,这个时代已经在慢慢开启了。当我们成为世界老大的时候,我们又要向谁学习?又能去抄袭谁?


美国自二战以来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快速发展,究其根本原因,最简单的总结应该是两个字:创新。创新精神是美国政治家的精神,是美国科学家的精神,是美国企业家的精神,创新是美国最重要的精神。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发展经济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精神,有珠玉在前,你何苦花那么大的代价、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创新呢?我们不创新是对的。在过去的几十年对中国来说创新从经济角度讲是不划算的。


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但中国不能停下向前的脚步。中国未来的发展重担全在现在的少年身上。如果他们还是跟老一辈的人一样只会邯郸学步,只怕永远走不出“围城”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


创新不是仅仅在实验室埋头苦干就能干出来的,天道从来不酬勤。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哪个是因为勤奋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哪个是因为勤奋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孔子、苏格拉底、康德、维特根斯坦哪个是因为勤奋成为伟大的思想家的?但丁、苏轼、曹雪芹、毕加索哪个是因为勤奋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


勤奋并非不重要,勤奋是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条件。勤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基础是创新。


创新需要很多条件,我认为有两点必不可少:宽松的氛围和兴趣的驱使。宽松的氛围不仅仅是舆论的认同和文化的赞赏,还包含了制度的保证和经济的支持。这些因素不是单个人或者单个家庭能够改变的,但是庆幸的是,这些条件在中国都日臻成熟,所以兴趣的驱使是一个人创新最大的变量。


因为中国的学生全部被高考这根指挥棒限制了从思想到行动的一切自主性,当你终于踏过高考这个门槛之后。应该让自己的人生开启一段全新的未知之旅,去探索世界之广阔、宇宙之精彩。


人活短短一世几十年,怎能囿于铜钱方寸之间。

上一篇新闻

为什么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名都那么好听,而东南亚的则相反?

下一篇新闻

短评:伊藤美诚一个乒乓球界的励志故事 未来还会挑战中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