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中国平安的下一个十年“豹变”
100多年前,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主张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在商业领域,这一理念更是被视作企业在竞争中能过保持长跑的重要力量源泉。
优秀的企业总是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预判,来进行持续地自我迭代升级,不断进化发展,取得成功。
中国平安立足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创新、改革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也是其经历四十年风雨仍然能过屹立于行业潮头浪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张亮眼夺目的名片的根基所在。
近年来,平安积极推动转型变革,面对保险行业的“内卷”,平安开始深度聚焦“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中国版HMO”这一新方向,欲跳脱出传统的行业竞争,在更大格局中谋划蓝图?。
那么,在这场新的进化曲中,平安将把自己带向何方?
随着新一期财报的出炉,平安交出了一份喜人的转型成绩单,从市场反馈来看,自财报公布后,公司股价接连实现大涨,而截至发稿,中国平安自本周一下跌后也已经走出三连阳,相较于前期低位更是反弹了25%,笔者认为这或也是市场最悲观的时刻已经过去的一个信号,虽然修复之路不会一蹴而就,但市场都在期待平安迎来更强劲的反转,一如其过去所历经的多轮转型一般。
一、几经转型,多次蝶变
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30年的跨度,可能80%的企业都消失了。一个企业想长期生存并且健康发展,是很不容易的。
如今已走过40年历程的平安,从当初的蛇口小渔村出发,成长为世界500强前列的行业巨擘。回眸过去的发展,平安经历保险、综合金融、金融科技到现在的医疗健康生态等重大转型,每一次都是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之上实现了战略蝶变。
早在诞生之初,平安面对的是便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从一开始专注财产保险在深圳跑通商业模式后,继而探索全国化扩张,平安到1992年底,已经在深圳、海南、大连、北京等城市的19家分支机构开张。
也正是在这一年,平安提出了建立以保险为主的综合金融集团的想法,即建成以保险业为主,兼营投资、融资、证券、租赁、实业、贸易、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性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但彼时这种宏大构想更多的还只是一种远景,在经历早期的探索之后平安还没有完全确定自己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很快,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平安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进入到寿险领域。1993年更被平安称为“人寿险年”,在次年,马明哲还力排众议启动了产、寿分家。实施寿险战略之后,平安的保险业务迎来跨越式发展,平安保费收入从1993年的5.5亿元,猛增到1996年的97.1亿元,其中寿险高达71.9亿元。
在同一期间,平安也开始试水国际化,一方面先后在香港、美国、伦敦和新加坡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引入摩根和高盛两个外资股东,在企业内部构建“国际化标准”,而这也为其后续进一步崛起埋下了伏笔。
1995年,平安将组织按产险、寿险、证券、投资业务划分为四大块,马明哲开始思考综合金融,1996年随着引入麦肯锡团队作为顾问,平安掀起了一场新的改革篇章。在麦肯锡的建议下,平安旗帜鲜明地提出“力争5年内业务规模跻身世界500强,业务品质进入全球400优”,创建世界一流金融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正是以此为分界点,平安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正式走上了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的道路。
到1998年,马明哲提出公司第二个10年的愿景时,开始强调“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金融集团”,以保险为主业的多元化转型持续推进。
直至2003年,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平安以保险为主,融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金融保险集团架构形成,“把平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以保险业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愿景正式确立。
随着平安在综合金融方向持续发力,到2010年底,平安已经拥有了包括保险、银行、信托、证券、资产管理和基金在内的所有金融牌照。公司也由从创业之初的经营单一财产保险业务正式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综合金融集团。
2010年,平安扣非净利润达到173.1亿元,而在2003年其扣非净利润仅为20.8亿,8年间翻了足足8倍,可见公司在向综合金融探索上取得的迅猛发展成绩。
平安显然并未止步于此,在夯实综合金融基础上,平安进一步向金融科技等领域纵深发展,搭建生态圈。
2010年,平安开启科技创新战略,到2017年进一步提出,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在2019年初,平安还将原来的logo“保险·银行·投资”更改为“金融+科技”,科技更加清晰地被定义为与金融并列的核心主业。
随着公司持续推进“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转型,平安的新业务持续加速,同时还相继孵化出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等独角兽,公司也迎来了更快的发展。
中国平安的扣非净利润从2009年的136.8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2.55亿元,净利润足足翻了9倍多,同一时间,公司H股从2009年到初2019年底整体涨幅更是达到了16倍。
从平安的每一轮战略转型之中,不难看到,在紧跟国家政策动向和市场发展趋势之下,一系列前瞻性的布局令平安的成长边界不断被打开,为其业绩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实际上平安的战略发展始终并未只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是坚守长期主义,敢于投入,为长期发展布局。当下,伴随中国老龄化加深、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命运的指针再次指向平安,透过打造一个完善的医疗健康生态带来的增量空间有望再一次打开平安的成长天花板。
2021年,中国平安创新构建“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为大众提供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这一系列动作也意味着平安新的改革大幕已经全面拉开。
二、中国版联合健康画像逐渐清晰
如果说去年的这句“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只是初步确认了平安未来的发展重心,那么今年马明哲在致辞中强调的“平安要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则是清晰地描绘了平安未来十年的规划蓝图。
其实,当前市场上有不少公司都喊出了要成为“中国版联合健康”这样的豪言壮语,但能够成长为一家市值超过4700亿美元、年收入超过2800亿美元的巨头所需要具备的要件绝非一般,答案可以从联合健康的成长路径上寻找。
联合健康以健康险为切口,以创新的模式和技术在美国健康险领域脱颖而出,随后通过并购扩张、谈判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其在健康服务类以及健康险公司方面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就是先做强保险业务,后基于自身处于医疗服务支付方的产业链优势,逐渐搭建起了自己的医疗生态,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保险+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模式。
与之相近的“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是平安给出的具体的实践路径,而平安作为国内保险龙头,在保险业务上所形成的优势自不必多说,关键还是看所拥有的医疗资源网络是否充足。
可以看到,从2015年开始平安已经在筹备搭建以平安好医生为旗舰核心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此前收购北大方正医院、近期入股日本的盐野义制药等一系列操作都是在加强自身的供给能力。
数字最直观反映了平安的医疗资源优势。平安自有医生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超4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覆盖99%的三甲医院,实现百强医院全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9.6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0.2万家。
更重要的是,平安将保险产品与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融合起来,比如“臻享RUN”涵盖私家医生、私人教练、门诊预约及陪诊、术后护理、重疾专案管理等12项核心亮点服务,强化了业务板块间的“相关性”,提高了获客和粘客的能力。从最新数据可以看到,平安30%的新增寿险客户来自于医疗健康服务的转化,也有近30%的客户使用医疗健康服务,进而贡献更高价值。
其实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平安要做的远比这多得多。从其产品布局来看,平安是要通过“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这三层递进式的产品服务体系覆盖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和各大场景,为推动分级诊疗、缓解医保压力、解决患者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实现了供给方、需求方与支付方的多方共赢,从而进一步抬升了“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分量。
展望未来,从联合健康的营收结构来看,保险与健康管理带来的营收规模相当,这也意味着遵循此模式发展下去,平安足可以再造一个“中国平安”。如今联合健康做到如今的规模依靠的是3亿人的美国市场,而中国平安立足于14亿的中国市场,所蕴藏的潜力不可估量。
三、结语
1996年,董事长马明哲送给平安中高层干部每人一个石头雕的青蛙,青蛙站在一朵浪花上。这个寓意不言而喻,平安人不要做温水中的青蛙。实际上从平安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家伴随改革开放而崛起的行业巨擘从来不乏变革的基因,优异的成绩持续验证着公司过去的转型成绩。
如果把商业经营比作一场赛车,直线的时候都会加油,但弯道的时候如何选择路线并配以合适的跑法才考验赛手的技术。
如今的保险业正处于这样一个“转弯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安已经选择了一条清晰可行的路线,结合自身优势,在着力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的同时融入更多本土化的思考,不妨一同期待其出弯那一刻的全新姿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