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岭南人在南洋:一次对华人社群的深度访问

岭南人在南洋:一次对华人社群的深度访问

“南溟得志鹏程远,海国同心燕会长。”站在马来西亚槟城槟榔屿南海会馆门前,一副嵌有“南海”二字的对联引人注目,这是海外现存最古老的南海会馆。

200多年前,马来西亚槟城的海边泥滩上,建立这座会馆的南海先民开始了他们的异乡生涯。在中国历史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并列为三大移民潮,南洋是唯一的海外目的地。南海人是岭南人的出海先锋,西樵人梁道明是南洋最早的南海移民,他还建立了新三佛齐王国。

南洋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重要一站。长久以来,南洋都是外界与中国连接的一个重要门户,其中与广东更是联系甚密。现代的思潮、物资的流通、人才的进出……或多或少都通过这扇门。跨越南洋之门,岭南与世界到底有过怎样的沟通?如今留下的又是什么?

有人说,马来半岛是华人社群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这也让它变成了解“岭南世界观”的一个最佳窗口,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便从这里,开启了一个关于华人社群的访问。

这是一次对马来半岛南海会馆的全记录:我们探访了15个历史悠久的会馆,它们以不同的生命形态坚守并绽放。

这是一次和多个阶层的深度接触:我们采访了118人,走进学校、医院、工厂、家庭、社区、乡村、港口以及州政府和国会。

这是一次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大寻访:我们走读10个城市,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绽放。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岭南世界观”的拓展与进化。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刘嘉麟 赵进

撰文:林焕辉 刘嘉麟 吴帆 蓝志凌 李欣

1

“会馆”是寻访全球南海会馆大调研的主题词。在马来半岛,我们看到了生动的会馆众生相。

马来半岛,是中国人下南洋的聚集地,保存着海外南海会馆最完整的生态。

南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印尼群岛中的喀拉喀托火山曾经有过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经过亿万年的变迁,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出现了地球上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2万多个岛屿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大洋之间,这就是南洋。

在全球历史大变局当中,众多南海人离开故土来到南洋。在明代的一份民间笔记中有这样一份描述,漂洋过海时,华人要携带耕种之具和种子,还要带上棺材。带着棺材是随时准备迎接死亡,带着种子是随时准备在不可知的荒野当中生活。

抱着必死的信念,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南海人如种子般离开母体,在另一片土地上发芽孕育、成长繁盛、花开花落,留下一圈圈独有的年轮。

他们去了哪里?走向了何方?会馆,就是最好的指引。

南番顺会馆、五邑会馆……会馆是明清以来流寓客地的同籍人以乡土为纽带而自发设置的一种社会组织。一个个会馆就如南洋里的岛屿一样,将一代代海外南海人联系起来。

会馆也是全球南海人下南洋的脚步与足迹。他们的足迹在哪里,会馆就在哪里。沿着会馆的足迹,一场从北向南、从西到东的“家访”就此开启——

槟城,马来西亚北部的世界之城。早期南海人便来此谋生。在槟城乔治市,始建于1828年的槟榔屿南海会馆矗立在牛干冬老街四六三号,轻声诉说着往昔荣耀。它是槟城少数保存相当完好的广东乡会之一。

再往南,便到了霹雳州。随着锡矿在太平拉律的发现,大量华人矿工被吸引而来。南海人也随之到达太平,118年间,太平南三会馆一直在此亲切迎接南海乡亲。

继续向南,这里有一座盛产锡米的城市——怡保。近打河催生了怡保的繁荣,满怀期待的南海人风尘仆仆赶往怡保,带来了霹雳南海会馆的茂盛成长。

作为怡保的卫星城镇,安顺、端洛、金宝围绕着两大锡矿基地发展起来,安顺南番顺会馆、端洛南番顺会馆、金宝南番顺会馆成为南海人奋斗史的见证者。

随着锡矿贸易的减少,不少南海人朝着马来半岛最南端前进。新目的地是两个大都市——吉隆坡与新加坡。每一次探索背后,会馆都不曾缺席。落地生根的南海人在这里成立了吉隆坡南海会馆与新加坡南海同乡会等会馆。

从北到南的线路之外,还有一批人自西而东,沿着郑和行进的线路出发。马六甲的五邑会馆与山打根南海公会,留下了清晰的南海印记。

从最古老的槟城南海会馆到郑和曾停靠的马六甲,南海会馆开枝散叶的发展史,也是华人下南洋的登陆史。

2

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过时光交错的城市,我们走进了南海人聚集的社区。

一壶茶,一笼小点,耳边熟悉的粤语,顺着马六甲五邑会馆会长麦志坚遥望南海的方向,马六甲与南海此刻似乎已经没有了距离。打金街上的荣茂茶室,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都会迎来一批老人,他们大多数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都是在马六甲出生成长,但家庭的传承,让他们选择了与老广东一样的生活方式,仿佛从未离开故土。

我们不仅看到了这种最完整的保存,我们还看到了最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为了保存中华文化荣耀的倔强。

用南海乡亲、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的话来说,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有三个支柱,就是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华人社团。

华文教育是马来半岛保存中华文化的根本。走进马来西亚霹雳州,在育才中学,一个普通的下午,舞狮队的学生们通过步伐的轻、重、缓、急以及狮子的表情变化,把一头醉狮演绎得惟妙惟肖。而在学校图书馆,华人学生陈美杏正和她的印度裔校友布华丽津津有味地阅读从中国寄来的中文图书。

而华文媒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推手。《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媒体;《光华日报》则是马来西亚第一份中文报纸,由孙中山创设,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

在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的滋润下,华人社团欣欣向荣。如今,华人社团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载体。走进马来西亚,我们遍访的13家华人会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有超过8000个华人社团。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用粤语便可以在马来半岛通行无阻,看见了中医在当地的兴盛发展……

虽远离家乡千万里,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绽放,仍被整个南洋华人社会所津津乐道。落地生根的南海人未曾忘本,和其他华人一起,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并向世界广泛传播。

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得到了精心的呵护。正如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曾担任霹雳州政府立法议会副议长的易沛鸿所说,这是铁树与鲜花的关系。“中国有14亿人,中华文化在中国是一棵铁树,永远不会凋零。但对人口占少数的海外华人而言,中华文化是一朵鲜花,需要浇水打理倍加呵护,才不会枯萎。”

这是南洋华人告诉世界华人最生动的语言,也是此次南海会馆海外大调研所收获的对“岭南世界观”最精辟的一次提炼。

3

鲜花需要浇灌,传承需要新血。华人文化生命力归根到底要靠年轻人。

时代的变化,让华人会馆变得有些尴尬:会馆普遍出现老龄化严重、年轻人资源不足现象。

年轻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会馆的交接棒上。如果会馆是历史的一个延续,那么会馆年轻人既是历史的传承者,又是新历史的创造者。没有年轻人,作为华人文化传承支柱之一的华人社团将面临困境。

在对马来半岛南海会馆的调研中,所有的会馆都表达了一个忧虑:“年轻人如果不接棒,会馆会遭遇消亡。”

他们并非杞人忧天。

在新加坡,成立于1920年的南海同乡会因无年轻人加入,近百年历史的会馆于2011年解散;在马来西亚,端洛南番顺会馆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已断电、断水,15年没有组织活动。

为了吸引年轻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尝试。

有人选择将会馆转变为人才驿站。南海乡亲钟腾芳在会馆当中引入留学生,并借助商会的平台,为参会的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他们希望通过企业化的探索,推动会馆的年轻化转型。

有人选择将会馆转变为消费门店。马来西亚太平顺德会馆,已改造成为咖啡厅。会馆未来将把顺德和佛山地图、会馆的历史图片挂在会馆墙壁上,这样可以边喝咖啡边了解会馆历史、了解佛山。

有人选择将会馆转变为创业平台。安顺南番顺会馆青年团团长江志良说,希望会馆实现与商会的交融与链接。他希望将中国“一带一路”的机会引入到会馆,让年轻人看到发展新机遇。

有人选择将会馆转变为文化中心。作为海外最古老南海会馆的新会长,白裕斌希望在建馆200周年之际,推动南海会馆变成南海文化馆,将南海的历史传统更多地传播出去,让更多年轻人参与。

他们的探索和突破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会馆真正能够打开馆门,拥抱新事物、拥抱新世界。

当你回过头去看,这恰恰也是会馆乡情功能在新时代的一个回归:自诞生开始,它就是世界各地华人的凝聚中心以及精神坐标。

4

当会馆走向新生,一个跨海交易圈的出现,给会馆的未来注入了无限的想象。

11月28日凌晨,一架带有马来西亚国旗标志的波音737型客机缓缓降落广州白云机场。这意味着怡保第一条直飞中国的国际航线成功首航。

在百年前,交易是通过海洋,而非空中。在槟城南海会馆,根据馆内碑文记载,所有主要建筑物料和家具均从国内运来。

从海洋出发,背井离乡的华人,通过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海上建立起一个从中国到马来半岛的贸易交流圈。在南洋这片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和一座座码头上,中国人一度成为主角,在很长一段贸易当中,这些岛屿是中国与阿拉伯和印度贸易的中转站,最有魅力的产品都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他们被运往欧洲和中东。

一个跨海交易圈就在一宗宗的交易中成形——

食物在流动。在马来西亚笼的传人餐饮店内,云吞面和黑白淡奶从香港进口,酱料、梅菜、碗碟则来自番禺。

药材在流动。霹雳中医中药联合会每年会通过药材商采购中国的中草药。

人才在流动。从中国到新加坡,像南海人陈海瑶一样,每年有众多留学生在此汲取世界顶尖知识。

从新加坡到中国,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教授陈义明选择在南海成立机器人公司。

工业也是跨国交易的主题,典型如马来西亚南海乡亲刘传仲,人称“玻璃大王”。他组团学习、引进机器、走访家乡,已经成为跨国工业交流的一个实践者。

更大的跨海贸易蓝图正在展开。以马来西亚为枢纽基地,不少中国公司从这里走向世界。在怡保的中车工厂,企业正在助推马来西亚成为东盟轨道交通制造中心;在马来西亚空港,阿里巴巴正在打造东南亚物流基地。

陆兆福表示,马来西亚与广东之间的“4小时飞行圈”让双方的合作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样的跨海交易圈,我们在整个华人社区的言谈和行动中感受深刻,它必将不断扩大与演变,不断诞生出新的故事。

5

8天,192个小时,我们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遍访南海人社群,看到了会馆的坚守与辉煌、式微与新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荣耀与传承,看到了跨海交易圈的活跃与繁荣,我们看到了岭南与世界。

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在这片土地上,华人文化和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各自精彩、融合互鉴,呈现出丰富和多元的文化景象。

岭南因为马来半岛打开了世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说,“这里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站。”

世界又因为岭南而更加多彩。岭南文化在马来半岛的落地生根,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八和会馆谱出了一曲英语粤剧,一出《清宫遗恨》听得金发碧眼的欧美人如痴如醉;华人创造的二十四节令鼓,在世界各地开花,在2009年被列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

岭南与世界的相撞,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进一步传播。

它是钟腾芳们的故事:在钟腾芳的帮助下,现在已有9间新加坡学校与南海学校缔结姊妹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学点,设在平洲怡丰城。

它也是人才驿站的故事:佛山高新区在新加坡设立了人才驿站,今年预计将会为南海引入4至5个项目及人才落地;它还是更多普通下南洋人的故事:他们带回来了新的工厂、新的要素、新的交往。

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源流的华人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合作共享,成为南洋的日常景象。南洋作为“岭南世界观”悠远的发端,也将走出新的方向。

从有形会馆到无形会馆,解散的新加坡南海同乡会获得了新生。它被以独资企业的形式注册成为Singapore Nanhai Tong Xiang Hui(即“新加坡南海同乡会”)。新的南海同乡会告别了过去地标性载体,以南海留学生为团结对象。

如今,他们举行活动可以在泳池边,可以在街道转角咖啡厅,也可以用BBQ形式。看似松散的联盟,却衍射出注重国际交流、善于对外合作、文化兼收并蓄的夺目光芒。

一段饱含新梦想的传奇故事正在启航。

新的历史,开始了!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工程)信息系统方向专业介绍

下一篇新闻

名校介绍|从道南小学的特色教学看新加坡教育文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