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中学这场180天的实验,揭示了批判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今年9月初,挪威国家电视台(NRK)的一档纪实节目Folkeopplysningen,意为“公众启蒙”,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一所中学做了一场实验,震动了整个挪威。
主办方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引导学生们支持此前最不受欢迎的政党,并抹黑其他高支持率党派。
他们选举的党派是名声极差的中心党,得票率是所有参选政党中倒数第一,仅得到了约2%的选票。
这场实验的目的就是想验证:如果通过这场实验,名声糟糕的党派获得了更高的支持率,是否可以说明假新闻能够有效地操纵民意?
这场实验是秘密开展,除了校长以外,校内几乎没有人知情,而实验结果也令人大吃一惊。新一轮校选举的结果出炉:中心党一共获得了24张选票,占到了总数的3.1%,在10个政党中的名次从第10跃升到第6。
社交网络的虚假账号、有意操纵过的信息流和人为炮制出来的假新闻,竟会对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内的舆论意见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不禁让人深思,当我们的孩子暴露在真假信息混杂的时代,他们该如何学会分辨真假新闻,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天接触的信息都是错的
谈什么正确认识世界?
2017年,柯林斯词典把“假新闻(fake news)”选为年度词汇,但随着越来越多类型的“假新闻”涌入我们的世界,简单用一个“fake”去笼统概括这些信息,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在2018年,有人提出,我们应该把假新闻划分为更加严谨的类别:
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是错误信息被传播,但是没有蓄意危害。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是指虚假信息被在明知虚假的情况下传播,以造成危害。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是指真实信息被传播以造成危害,通常是把隐私信息公布到公共领域。
比如说脸书,已经弃用了词汇“假新闻(fake news)”而改用“错误新闻(false news)”。
这些“错误新闻”对大众会有怎样的危害?
今年大热的华语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就揭示了当一件普通事情被恶意歪曲时,如何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
《与恶》里,幼儿园疑似发生了绑架案,嫌疑人抱着一个脏兮兮的黑包,闯进幼儿园。
现场瞬间陷入一片混乱,记者为了抢新闻,随便找了不明真相的围观者采访,而围观者不假思索地就说闯入者是神经病,因为幼儿园附近有一个神经病康复中心。
各大电台开始抢着播送这条未验证真假的新闻:北市幼稚园惊传神经病挟持幼童!
就在传言越演越烈之际,特种部队攻进了幼儿园,毫发无损地救出了所有幼童,而那个闯进幼儿园的人只是想拍电影,并没有恶意。
其中有一个电视台请来了精神病医生做专访,医生说伤人罪案里只有5%是精神病人;并且,其中只有极少数会攻击陌生人。可是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已经播报了虚假的新闻,事实如何,许多吃瓜群众,已经毫不在意。
在社会大众情绪激昂的情况下,已经容不下理智的声音,他们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发泄口,那就是“精神病患者”,此时真相是什么已然不重要,泼脏水就是了。
不要觉得这是电视剧,过分夸大了事实,实际上艺术源于生活,搬上大荧幕时甚至还将很多假新闻的危害美化了。
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当然可以将责任都归咎为“无良媒体”没有查证事实就进行报道,但我们大众作为传播的重要一环,也不见得就能独善其身。
也正是意识到假新闻的危害,新加坡在去年曾经提议了一项重要法案草案,依据该法案,恶意散播假信息将被处以最高100万新元的罚款和最长10年的监禁。
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假新闻,法律真的那么有用吗?应对假新闻的真正良策,应当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学会甄别和拒绝假新闻。
为什么人会容易相信假新闻?
想要找到甄别假新闻的方法,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假新闻,尤其是孩子为什么会无法辨别、相信假消息?
2016年,斯坦福大学针对7,804位的学生的网络阅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指出,有高达82%的学生并不清楚广告与一般的新闻有何不同。
许多学生仅根据一则新闻所包含的细节是否深入,或是搭配的照片来进行判断,而不是把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作为依据。
为何人会轻信一些未经查证的信息,做出草率的判断呢?
1、大脑本来就容易陷入陷阱
首先,人脑认知的模式,本来就容易落入陷阱,让假新闻有机可乘。
人有情绪和不理性的一面,尤其是倾向相信熟悉的事物。所以,网址、版面、文风等形式都极像新闻或权威研究来源,或刻意引用具权威性消息来源的文章,都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更重要的是,网络上的资讯来源众多、内容也五花八门。阅历有限的孩子们,更倾向相信外表看起来熟悉的消息。
2、容易相信简洁的信息
多项研究都表明,如果一条谣言十分简单浅显,就会轻易遮掩其荒谬之处,看起来高度可信。这涉及"认知流畅度"(cognitive fluency)这一概念,即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
比如当我们用简单浅显的文字,去写一篇高深的文章时,读者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出于同样原因,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例如,经常上电视的人),即便该人对于正在谈论的问题明显知之甚少。
3、越多人点赞,越容易让人相信是真
扎利亚·戈维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
人常有从众的心理,有几项研究都表明,人们会因有多少人点赞、转发来判断一则消息是否可信。
只有2%的英国学生
有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前段时间全球知名通讯软件line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1000名受访者中,有46%人过去半年曾经收到、看到网络可疑信息,但只有33%会查证,而主动进行查证者最后仅25%会转发查证后的正确信息。
去年6月英国国家素养信托(National Literacy Trust)所公布的关于“假新闻和批判思考”的调查显示,仅有2%的英国学生具有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那这种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具体究竟指的是什么?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
具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对于听到的任何一个带有观点的评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
所以突破假新闻的重重陷阱,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也被越来越多顶级名校所看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思考力,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特别的课程——“抵制狗屁课”(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课程名字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分辨并驳斥狗屁”。
一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狗屁”?授课教授Carl T. Bergstrom是这样定义“狗屁”的:
狗屁指的是公然罔顾事实和逻辑的语言、统计数据、图表,以及其他呈现方式,它们的目的是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让人难以抗拒。
这门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60个名额刚开课就报满了。授课教授表示,“我们的学习目标很简单。”他希望通过这门课教会学生学会辨别来自互联网时代的无用、错误信息。上完这门课,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
保持警惕,别让狗屁污染了你每天接受的信息;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狗屁”就能识别出来;就算是为了自己,严谨地弄明白这堆狗屁之所以是狗屁的原因;为统计学家或者科学家提供技术解释,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段话是在放狗屁;给你迷信的阿姨或者种族主义倾向的叔叔一个好理解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是堆狗屁。
开篇提到的挪威电台的实验,虽然争议不小,但参与实验的学校校长、部分学生都表示在整个过程中收获颇丰。
(这场实验的“幕后黑手”——节目组负责人Andreas Wahl / NRK)
学校校长Øivind Sørlie相信类似的形式有益且必要: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审慎地面对接收到的信息。
参与实验的一部分学生也和校长持有类似的观点,一个学生说:“我可以代表我的全班同学说,我们感到获得了一些训练,而不是被愚弄……它真正证明了传播虚假新闻并影响选择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对假新闻说不
在生活中培养批判思考力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非黑即白,但报道本身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有时候会产生歧义甚至传播不准确的信息。
就像BBC的媒体编辑阿莫勒·拉詹所说,验证报道真伪有多种途径:你要经常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你感觉是真的吗?我们有什么证据?是谁传递的这个消息?消息来源是哪?……
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比以往更需要批判性思考、思辨的能力。作为家长,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培养数位公民》(Raising Digital Natives)创办人笛芙拉‧海娜博士提供了以下三点建议,让孩子们可以自主学习,提高对“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1、从孩子有兴趣的下手
让孩子主动上网查找他们好奇的资讯,比如运动、游戏、自然等,并与孩子讨论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内容、如何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他们关注的主题与网络阅读的经验,与孩子一同思考“如何评估网络新闻”。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列出几个安全、适合孩子阅读新闻的网站,并通过这些新闻提早让孩子知道如何对阅读的资讯提出合理的怀疑。
2、陪孩子一起比较新闻
研究指出,中学生在放学后平均花七个半小时上网,许多孩子会同时上网传递讯息、浏览社交网站,或是观看影片,这将容易导致孩子分心,也缺乏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质疑。
再者,近九成的青年获取新闻来源,几乎都是从微博、微信等社群媒体而来,这会让孩子更加偏好浏览立场相符的文章。
因此,家长应该适时询问孩子们从网上所阅读的新闻来自何处,并让孩子听听你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比较电视频道和网络新闻所呈现的内容有何不同。
资深媒体人黄哲斌也提到,自己会让孩子担任总编辑、策展人的角色,通过大量阅读,养成辨别、吸收各种资讯来源和分析的习惯,最后作出最适切精要的内容产出。
他说,资讯就像是我们吃进身体的食物一样,看新闻的时候懂得追根溯源是很重要的。
3、陪孩子思考新闻价值
在孩子阅读任何网络新闻时,记住!要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包括注意讯息的来源,并区分报导所陈述的观点或想鼓吹的价值,同时,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观点,就算不一定认同,也要尊重彼此。
新闻是家人用餐时打开彼此话匣子的契机——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什么、是在哪里看到、当天的重要新闻、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每个人对这些事的看法……
我们曾经分享过台湾的一个爸爸,每天都和女儿讨论新闻,他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点此查看详情)
每天上演的新闻事件,都将会是强而有力的教育机会。顺著孩子的思路走,让孩子解释他们的想法,鼓励孩子思考、学习判断。
“一旦开始让孩子学会质疑收到的资讯,他们就会养成这种态度。”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相关研究的麦格罗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评论、转发、收藏~
点击标题下方“关注”即可了解更多国际教育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