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投资界的蓝海还是一场资本骗局?
作者 | 野马尘埃 来源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2019年5月份,“人造肉”抓取了很多人的眼球。
5月2日,肉类替代品(人造肉)创业公司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被称为“人造肉第一股”,上市当天便暴涨163%,成为自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PO首日表现最佳的个股。
纳斯达克股市的扬眉吐气,也提振了Beyond Meat的竞争对手Impossible Foods的信心。
Impossible Foods的首席财务官David Lee发布推特:恭喜Beyond Meat成功上市!你我使命相同,相信大众市场已经为我们两个做好了准备!
5月15日,Impossible Foods宣布最新一轮融资筹得3亿美元,由李嘉诚旗下投资公司Horizons Ventures和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领投,数家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跟投。完成此次融资后,Impossible Foods的融资规模超过7.5亿美元。
备受股市和投资机构青睐的“人造肉”,是一场颠覆传统肉类行业的革命,还是请君入瓮的骗局? 融中财经从多个维度为你剖析。
“人造肉”离掀起一场食品革命的距离有多远?
“难道人们仅仅为了吃肉,就要杀死动物吗?”小时候的伊桑·布朗(Ethan Brown)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这个问题困扰。后来他找到了答案:解决吃肉和不吃肉的纠结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吃“人造肉”。这也是他创立Beyond Meat的初心。
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达到90多亿,肉类的供应能否跟上人口数量的增长?饲养牲畜占用了更多土地,既消耗能源,又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蔓延开来的非洲猪瘟何时才能停止?人类需要汲取营养但又忌惮于红肉的不健康......“人造肉”的出现,似乎能够拯救人们脱离以上种种困境。
“人造肉”,可分为植物提取物和利用干细胞培养出的细胞组织物两种。植物提取物,从植物中提取蛋白、脂肪,通过再加工制作,模仿出肉类的形色、味道及口感。利用干细胞培养出的“人造肉”,是将动物干细胞放置营养液中,通过生化诱导素促使其快速分裂增殖。这一类型的“人造肉”成本高,且对实验室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仅处于被验证可行的阶段,是否能实现量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等“人造肉”公司生产的产品均属于植物提取物。
透过Beyond Meat的招股书,融中财经发现,Beyond Meat的产品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冷冻产品,包括各种口味的Beyond Beef Crumbles(超越牛肉碎)和Beyond Chicken Strips(超越鸡肉卷)。一类是新鲜产品,主要原料来自黄豌豆(yellow peas),能够匹配牛肉、猪肉和禽肉口味的“人造肉”产品。
在销售策略上,Beyond Meat将目光瞄准了美国2700亿肉类市场。
Beyond Meat将受众定位为肉食爱好者,而非占美国人口5%的素食主义者。它将三款主要产品Beyond Burger、Beyond Sausage、Beyond Beef陈列在肉类品区域待售,Beyond Beef Crumbles以待加热品形式陈列在冷冻柜进行出售。
这种大胆而激进的销售策略,主要是受“人造奶”的启发。
在“人造肉”出现之前,“人造奶”(杏仁奶、豆奶、椰奶、燕麦奶等非乳制奶类)以乳制品爱好者的受众定位切入市场,并成功占据了乳制奶13%的市场份额。如果“人造肉”的市场规模可媲美“植物奶”与乳制奶的比例,这将意味着350亿美元的新增市场空间,市场前景广阔。
Beyond Meat受众定位及销售策略的准确性得到验证。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93%的Beyond Burger消费者在全美最大的食品杂货商Kroger中购买“人造肉”的同时,也将其他“真肉”收入囊中。可见,在肉食消费者眼中,Beyond Meat的吸引力丝毫不逊色于“真肉”。
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 Markets预测,从2018年至2033年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将会从大约46亿美元增长到64亿美元。对于“人造肉”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片蓝海。
然而,从传统肉类供应商的视角来看,这无异于一场革命。
多年来,肉类行业产业链上游集中度较高,“人造肉”的突然闯入,很可能打破这种既定利益格局。如果“人造肉”公司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以此抢占传统肉类的更多市场份额,传统肉类供应商似乎毫无反手之力。 除非传统肉类供应商率先自己革自己的命,加入到“人造肉”行业中来。
创新与风险并存。对于“人造肉”公司来说,能否掀起一场食品革命,主要面临两大考验:产能瓶颈与成本高昂。
2017年Q2,Beyond Meat的毛利率跌至历史最低-63%。原因就在于遇到产能瓶颈,业绩增长受限。对此,Beyond Meat寄希望于扩大生产规模,但豌豆蛋白等核心原材料的供给情况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2018年,Beyond Meat实施了一系列扩张产能计划,比如新建工厂,扩展合作制造商等,据其招股书预测,与2018年Q2末相比,2019Q1末,月产能增加两倍。
同样,Impossible Foods也面临着产能瓶颈这一问题。在和汉堡王合作时,由于需求迅速放大,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产品的供给出现困难,汉堡王餐厅只能把其中一部分订单给了Beyond Meat。
其次,制造成本是阻碍“人造肉”规模化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2013年,荷兰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在实验室培育出一块造价33万美元的人造牛排。2016年2月,Memphis Meats以约每磅1.8万美元(每千克4万美元)的成本研制出了人造牛肉。目前,Beyond Meat植物“人造肉”的成本是标准碎牛肉的两倍,价格比同等肉类上浮30%左右。成本居高不下,使“人造肉”的普及之路阻且长。
关于“人造肉”的几点质疑
如同硬币有正反面,在有人将“人造肉”视为一场颠覆传统肉类行业的创新革命时,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
质疑一:企业亏损,估值严重偏离价值
Beyond Meat招股说明书显示,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BeyondMeat的净亏损分别为2510万美元、3040万美元和2990万美元。
除此之外,Beyond Meat预期还会有大笔支出。为提高技术和生产能力,计划增加雇佣员工的人数,添置制造设施,扩展营销渠道和投资分销。在增加客户群、供应商网络和合作伙伴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支出。
一片飘红的股价背后,其实早已经暗潮汹涌。
据金融分析公司S3Partners的数据显示,Beyond Meat上市几天后,便遭遇了比例高达44%的做空。绝大部分机构的做空原因皆指向一个: 公司估值高于实际价值,泡沫化严重。
Harrington Alpha基金是第一个公开承认做空该股的机构,他们认为BeyondMeat的合理估值在40多美元左右,目前估值“高得离谱”。
曾经做空特斯拉公司和Valeant制药公司的香橼也承认做空Beyond Meat,并称Beyond Meat在竞争对手即将上市的背景下,市值远超于行业,成了罗宾汉证券交易软件上交易量最大的股票。
没有价值支撑的高估值能持续多久?泡沫破裂的那刻,“人造肉”挑战传统肉类市场的战斗力还有几分?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质疑二:投资方清仓,割韭菜盛宴开启
纳斯达克的钟声成了一个分界点。
钟声敲响之前,Beyond Meat被一轮又一轮的豪华投资团队、明星投资人簇拥而行。钟声过后,Cleveland Avenue、Cleveland Avenue、GeneralMills、Kleiner Perkins、比尔盖茨等原始投资者悉数清仓离场。
曾经被明星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护驾上市的公司,如今,成为被无数明星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护驾“过”的公司。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不难理解。如果被投企业所在市场不成熟、前景不明朗,及时套现或许是最佳策略。对于股民来说,不想被当做“韭菜”收割,就要擦亮眼睛,在投资前了解所投企业的实力、前景以及项目实际落地情况。
“作为创新事物的‘人造肉’,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食物困局方面,确实愿景美好,也发挥了一定的效应。但股市被资本驱动,经常会出现对某题材进行过度炒作的情况。建议股民进行价值投资,而非抱有投机心理盲目追热点题材。”某证券公司高管在接受融中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质疑三:安全性存疑
在Impossible Foods的主打产品Impossible Burger进行市场大量供应之时,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汉堡中的大豆血红蛋白成分表示了保留意见。
大豆血红蛋白成分是Impossible Foods公司利用基因工程酵母在实验室环境下生产的,可使“人造肉”的味道和颜色更接近真实肉。Impossible Foods公司坚称其经过“广泛的试验”验证,安全可靠。但FDA以之前从没有人类食用过这种物质为由,拒绝承认其安全性。
就目前情形看,植物汉堡仍在销售中,FDA是否会对impossible Foods的大豆血红蛋白采取强制措施,还有待观望。
国际巨头纷纷布局,国内尚未形成产业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Memphis meats都获得了大规模的投资。
Beyond Meat,2009年创办于加州福尼亚。生产的第一款产品为冻鸡肉替代品,后来研发出完全由植物制成的牛肉替代品。销售渠道主要是美国各大超市和包括A&WCanada, TGI Fridays and Carl’s Jr在内的上万家餐厅。
Beyond Meat虽属于食品公司,但由于在研发成本和营销费用的大笔投入,使它看起来更像科技公司,所以投资人对其进行估值,更着眼于公司的高速增长、知识产权和研发费用。不过也有机构称它竞争对方多且供应商单一,业务存在隐患。
Beyond Meat上市前的投资阵容强大:微软公司创始人Bill Gates (比尔·盖茨)、Twitter 联合创始人 Biz Stone 和 Evan Williams、前通用电器CEO Jack Welch(杰克·韦尔奇)和夫人、好莱坞巨星和社会活动家 Leonado DiCaprio(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热门美剧《硅谷》的男主角Thomas Middleditch等均在投资人之列。
Impossible Foods,成立于2011年3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主打植物蛋白制作食物,特色产品是利用改造酵母来生产的类似于大豆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自2018年起,Impossible Foods进军新加坡、港澳市场,销量以三倍态势飚增。在美国本土和最大的高级汉堡包专门店RedRobin、世界第二大汉堡包连锁店Burger King、汉堡王等合作,产品铺入将近上万家店铺。
在最新一轮融资中,Impossible Foods筹集3亿美元,目前共筹集超过7.5亿美元资金。投资团队包括:赛领资本、淡马锡、Open Philanthropy Project、全球性私募股权投资公司Sailing Capital、比尔盖茨、李嘉诚旗下Horizons Ventures、早期投资者还包括Google Ventures,UBS和Viking Global Investors、Khosla Ventures等。
Memphis Meats,成立于2015年。曾在2017年获得1700万美元A轮融资,总融资额达2200万美元。投资阵容包括:投资了特斯拉、SpaceX和Skype的风投公司DFJ、比尔·盖茨、Richard Branson、Twitch联合创始人Kyle Vogt,以及伊隆·马斯克的兄弟Kimbal Musk等。
国际巨头纷纷布局,知名品牌雀巢也欲进入分一杯羹。
4月份,雀巢宣布进入肉类替代品市场,除了扩充曾收购的位于加州的植物基食品制造商Sweet Earth现有素食汉堡产品生产线外,雀巢植物基汉堡产品还将进入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挪威、比利时和瑞典市场。
在美国或以色列,“人造肉”创业公司发展的如荼如火。而在国内,“人造肉”领域却是另外一番局面。
得益于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人的加持,受Beyond Meat股价强劲飙升影响,A股闻风而动。只要跟“素肉”沾边的公司(凡是主营业务中有大豆、豆奶、玉米)很快形成了“人造肉”概念板块。其中,双塔食品、维维股份、天宝食品、晨光生物、海欣食品等公司的股价进入5月份后拉出多个涨停板。
股民的狂热追风,使得多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出来辟谣。哈高科、维维股份、丰乐种业等相继出来澄清公司现在不存在“人造肉”业务,未来也不会有相关计划。也就是说, A股并没有纯正“人造肉”标的。
尽管A股没有一家公司涉足“人造肉”技术,但“人造肉”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由来已久。
关于我国传统豆制食品素肉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陶谷在《清异记》详细的记载了以豆腐为原材料,以素仿荤为素肉的饮食文化。目前,素肉在制作时,多以大豆组织蛋白为原材料,作为肉制品添加物配制在肉丸、肉肠等食品中,以提高食物口感。
可能受国人饮食习惯及思想观念影响,如今, “人造肉”在中国只是一个品类,还未形成产业。 素肉在开发过程、产品调味、营养结构等方面,和美国及以色列等“人造肉”企业生产的产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融中财经采访到一位投资界人士,提到对“人造肉”投资的看法,他说:“愿景美好,和项目是否能顺利落地关系不是很大。和植物来源“人造肉”相比,干细胞提取的“人造肉”可以对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参数进行设置,投资前景会更好。但成本过高,在实现路径上有太多的不可确定性。”
香港首富李嘉诚投资了Impossible Foods和Hampton Creek Foods(美国一家鸡蛋代替物公司)之后,美国人道协会动物保护政策负责人Josh Balk对此评论:中国版的比尔·盖茨已经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些公司了,看来清洁肉类和其他非活物动物蛋白将会在中国市场上迎来春天。
随着肉类需求的增长、消费升级、大健康人群的刚需以及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未来,“人造肉”或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不排除有A股上市公司对此逐步布局的可能。但从国民消费习惯、技术、成本等角度看,“人造肉”暂时实现不了规模化量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