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好莱坞邵氏电影创始人邵逸夫的“吝啬经”
在看一波节目的各位观众来自不同的地方,干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我想跟大家打一个赌: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定都见过一栋楼。是不是有人觉得我这话说得太绝对了,其实还不够绝对,因为这栋楼叫“逸夫楼”。
邵逸夫先生对内地的捐款达47.5亿港币,涉及了31个省,建设项目超过6000个,可以说是功德无量,我在准备这期节目时,用高德搜了一下“逸夫楼”,结果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密密麻麻,这一座座都是无言的丰碑呀。
咱们先聊聊邵逸夫先生这位107岁老人漫长的一生。
一个人的成功是很多因素的综合,可能你说我比马云口才还好,比王健林还有目标,可偏偏就成功不了?没准你的客户早上和老婆吵了一架,心情正不好所以拒绝了你。邵逸夫的成功是很多因素的综合,比如他很努力,把门一关把灯一拉,就一个人坐在屋里看小电影,一天要看7、8部;再比如他有一张卡,香港和新加坡金融互通,他这张卡可以无限透支,不差钱;再比如他大哥邵醉翁是编剧,是最早接触电影行业的人。
据我观察,邵逸夫能够成为“香港传媒第一人”,离不开几个方面。
首先是“商业化运作”。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电影本来就是商业,不商业化运作,难道还能搞慈善不成?话虽如此,但拉下脸说“我就是要挣钱”,能说出来又能做到的,邵逸夫算一个。
前期邵氏兄弟有个对手,叫电懋,老总是陆运涛,陆运涛信奉好莱坞那一套,玩大制作,搞垂直整合。邵逸夫就没有这么高的道德情操了,他奉行“观众至上”,就是观众喜欢看啥我就弄啥,有票房就行,所以他搞哈哈这样的武侠,抄别人的剧本这些都算是小意思,后来为了跟有李小龙加盟的嘉禾公司竞争,连色情片都拍了。这句有点像咱们之前说的企业什么最重要?活着最重要。
然后呢是“托拉斯式生产”。邵逸夫把电影做成了独一份的生意。电影行业当然不是独一份,演员得培养得炒红吧,拍片得有场地有导演有后期吧,想让观众看到得有院线有排片吧,不管是演员、制作还是院线,邵逸夫一揽子拿下了,产业的上下游他一条线全打通了。所以,生意要做独特的,不是独特的也花想心思变成独特的。
最后是重视宣传。这句话是不是有点熟悉啊?对,老干妈里我讲过,邵逸夫的宣传理念是比较超前的,他在1957年创办了《南国电影》杂志,这是邵氏的官方刊物,雇佣专门写手来炒作演员用的;他还频繁参加各种慈善活动,集会影展等;最为人熟知的是“香港小姐”选美大赛,这俨然成了香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邵老爷子出席选美大赛这件事坚持了34年。
熟悉咱们栏目的人都知道,我比较少夸人,一般喜欢唱反调。这期也是,邵逸夫先生的成功和贡献毋庸置疑,但回头看过去,这位“慈善大王”最大的一次危机竟然是因为“吝啬”,通俗点讲,就是抠门。
1970年,邵逸夫就开上了劳莱劳斯,天天从一家养老院门口过,里面的老人就想:开这样的车,肯定是个体面人。就请求邵逸夫给养老院捐点钱,邵逸夫也捐了,你可以猜一下多少钱?500港币,养老院挺有骨气,拒收了,弄的邵逸夫满是尴尬。
包括后来建设诸多学校,也是以大陆的配套设施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我想帮你们把祖国的花朵养大,但是我投一袋磷肥,你得搭配上两袋氮肥,这在客观上引导了政府资源往教育上倾斜。启功先生还开过邵逸夫的玩笑:“他又不是全款捐建,依我看呀,捐款捐一半,署名也该署一半,不应该叫’逸夫楼’,应该叫’兔大楼’!”
这些算是开玩笑了,不过邵逸夫确实因为抠门而面临人生中的大危机。
那就是和嘉禾的争斗,嘉禾公司相信就不用我过多介绍了,看,这些都是嘉禾的影片和明星,有没有很熟悉?这场争斗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是邹文怀,二是李小龙。
很多人不知道,嘉禾的创始人邹文怀曾是邵逸夫的手下,并且跟随了十来年。但邵氏公司有个规定是只有邵氏族人才能持股,所以邹文怀股权无望后,就另起炉灶了,出走创立了嘉禾公司,邵逸夫放走了一个干将,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
那时候的嘉禾和邵氏,就像是30公斤的瘦子对抗100公斤的胖子,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的,按说邵氏凭着体量优势挤也能挤死嘉禾,但邵逸夫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放任李小龙加入嘉禾公司。
本来呀,李小龙首先接触的是邵氏公司,李小龙开就口要1万美金的片酬。邵逸夫盘踞香港很多年了,香港电影业的规矩都是他定的,现在却蹦出来一个毛头小子跟他讲价钱,他当然不爽,回复李小龙说就2000美金,爱拍不拍。于是李小龙投向了嘉禾公司。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这三部电影一次次刷新票房纪录,嘉禾活下来了!
前面说邵逸夫用托拉斯的方式生产电影,对演员几乎有着绝对控制权,猛然碰见个李小龙,结果因为8000美金错失了一个国际巨星。
对于“抠门”,大家生活中遇到过怎样抠门的人呢?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和大家过过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