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潮汕沈氏溯源

(来源:网络,只做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潮汕沈氏

潮汕沈氏溯源

潮汕沈氏溯源

潮汕沈氏先祖 多为沈勇之后

沈姓有多种来源,但最基本的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一支源出于芈,皆以地(国和县)得姓。不赘。潮汕沈氏,人口虽不位居诸姓前列,却颇有特点。凡是沈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必建有武德祠,大的祠宇供奉二尊塑像:一尊是戴盔披甲的武将,一尊是温文尔雅的文官。小的祠宇则只供奉那尊武将,他就是沈氏漳潮开基祖、陈政、陈元光部将沈勇。

沈勇原名彪,字世纪,以字行。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早年随陈政起兵,到福建广东交界一带平“啸乱”,陈政死后,扶佐陈元光。沈世纪骁勇善战,官授司马分营将,常驻诏安,并且在诏安安家落户。故他的后代居诏安的特多,有“沈半县”之称。

到了宋代,沈勇被封为武德侯,祀奉于神庙。在诏安,每年的武德侯寿诞那可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常。在潮汕沈姓人聚族而居村落,也是该村的盛大节日。

沈勇17世传至沈廷辅生有8子,名字皆带木字旁,称“八木公派”。潮汕沈氏聚族而居的村庄共有澄海的富砂、金洲、金砂(现属汕头市)潮安的华美,普宁的后田,揭阳的石港,潮阳的关埠,饶平的黄冈、赤坑、凤山楼、沈厝、揭西棉湖的埔甲、境潭、车美园、沈厝场、上闸径口,向澳的龙池等村(居),人口约10万左右。绝大部分是从诏安迁徙过来的。且多属

二子

沈楸和

八子

沈枝后代。最早迁潮的一支是宋末元初,因元兵入侵,沈楸八代裔孙沈锐叔生有七子,其五子沈立、六子沈道、七子沈矩兄弟3人为逃兵祸,遂由诏安居潮州府(城)。不久,沈立再迁揭西棉湖甲埔村,沈矩随母居潮州府,沈道又再迁海阳县上莆都华美乡。另一支也是迁诏安,应属于沈枝派下。其10传裔孙沈金桓原居诏安港头,于元末明初携沈南山和沈西川二子由港头移居海阳县云步村。不久,沈南山与沈西川兄弟又移居南澳,因患风潮水患,居未久又从南澳迁现在的澄海外砂镇沈洲村,稍后,沈西川又迁创与富砂相隔的富砂村。由于福建诏安与潮汕互为比邻,来往较为方便,故潮汕沈氏还有不少属于自然形态的迁徙,说来便来,说住便住,星星散散,难定宗支本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皆为后来被神化了的唐代将领沈勇或沈世纪后裔,也皆迁自福建诏安。

诏安沈半县 粤东纳其流——粤东沈氏源流

与饶平县接壤的福建省诏安县,占籍在该县的沈氏,以其创居的地域人口之多,曾有“沈半县”之称。迁徙入粤东之沈氏,则从诏安派衍而来。为考证其源流,我们来到饶平县钱东镇沈厝村进行访问。首先,在沈氏大宗祠,见到了该村旅台教授沈英名先生撰写的二对楹联,其一是:

肇式岐周,历汉梁唐宋,继起名贤延世泽;

发祥固始,经皖浙闽潮,频来豪俊重山邱。

其二是:

论旷代勋猷,看靖闽疆,平蛮獠,集流亡,开村落,帷幄雍容,想见勇公武德;

读前朝史籍,对创声谱,著迩言,撰齐纪,作晋书,灵台壮阔,神驰约祖文思。

两对楹联使我们明白了沈氏来源,再经过访问参加编修潮汕沈氏族谱的沈志威先生和参阅有关资料,了解到沈氏由闽入粤的脉络。

肇式岐周 发祥固始

历史上沈氏得姓,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第10子聃季,受封于沈(在今河南省平與县北沈亭),此子国之沈;二是出自姒姓,即诸侯国沈国(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沈丘集),此侯国之沈。粤东沈氏,乃出自姬姓,聃委为其得姓之祖,“肇式岐周”,源出于此。自委以下至西汉末,传至31世沈达,居河南固始,达次子荣昌为32世,于东汉和帝永元(89-105年)间,受封为庸国公,赐封万户侯,被沈姓尊奉为太始祖,故有:“发祥固始”之称,传至44世沈约、字休文,为南朝·梁文学家。官至尚书令,善诗文,著述最富。后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故县兴又成为沈氏之郡号。

漳滨宏绩 福省宣猷

沈约第4代孙(沈氏第48世)沈世纪,初为河南案牍吏,身材魁梧,能文善武,于唐总章二年(669),高宗诏令陈政率兵入闽,症蛮獠啸乱,召世纪为入闽先锋,率部进驻古绥安县地(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一带)。世纪骁勇善战,曾一举陷36畲寨,唐高宗闻其骁勇,特诏赐沈勇,沈氏因之尊呼为勇公。后陈政卒,子元光以鹰扬将军代父领兵,仪凤二年(677),广贼陈谦连结诸蛮苗自成、雷万兴,攻陷粤之潮阳,守将不能收复,潮州刺史常怀德,传檄陈元光请剿。沈世幻随陈元光出兵收复潮阳,再平广寇,经大小百余战,俘获万计,岭表以平。永隆元年(680),陈元光诏进岭南行军总管,潮人以其平寇功,请乞兼潮阳,时为保境安民,陈于四境设巡罗台,其西之台设于南诏,辖区从今诏安县至揭阳县,此台为沈世纪屯驻。同时,他遵循陈元光“迩抚远柔”策略,剪剃荆棘,开拓村落,营农积谷,桑麻遍野,通商惠贾,贸易成市,开辟漳诏,惠及潮州。仪凤年间,唐高宗对沈勇加升为随朝护国右将军。逝世后,于开元四年(716),诏令修庙崇祀陈元光,沈世纪等六将配享。宋绍兴三年(1133),追封为威武辅美将军,十六年(1146)加封为殿前大将军武德侯。在诏安县及台湾沈姓聚居地,均建有沈祖公庙奉祀,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为勇公诞辰,从诏安县至粤东之沈氏,均进行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

南诏衍绪 沛泽蒙庥

迨亲南渡,沈勇之17世孙沈廷辅,复迁闽之建阳,被闽派沈氏尊为始祖。廷辅生8子,讳均取森傍,分别为:椿、楸、松、柏、桂、榕、根、枝。

宋元之交,山河板荡,兵火不息,二郎楸与八郎枝,离开建阳。枝徙闽之上杭,其子孙后入粤之梅州兴宁、佛岗及广西等地,但留有一系在饶平境内,分虽创居于联饶镇赤坑村、凤山楼村,新丰镇沈厝寨,三饶城内,海山镇之东石村。

二郎楸,先抵漳州后迁诏安县,为“南诏衍绪”之一世祖。传5世彬,彬生4子,长统人、次东沈、三岐头、四明仁春良,其子孙蕃衍迅猛,而后即有“诏安沈半县”之号称。然沈氏人口,则以长、四两个房份最多,成沈氏人口十之八九。

长房称观音山派,粤东沈氏多从此派面来。

饶平县钱东镇沈厝村,开基祖沈天用,系楸第10世孙,观音山派统人之第4世孙,于明成化间创居于此(昔日为张富前村),为沈厝村沈氏一世祖,现已传26世,他们有自己的辈序诗,即漳诏发祥,聚饶肇昌,春芳荣茂,光裕长绵。厥序登永,添文继衍。共24字,从第12世起辈,已排至裕字辈,全村人口约8000多人,该村2世祖殷斋,其次子荣确,则创居于饶平海山港北村。

现粤东沈氏(观音山派)分布状况是:

饶平县 除沈厝外,还有海山镇之东边村、港北村;黄冈镇新合村沈氏。

潮安县 华美乡(现分二个管理区),并由华美外迁的龙湖镇后郭村,人口约3万多人。

澄海县 富沙村、金洲村、湾头村、盐鸿港口村,人口约8000多人。

潮阳市 分布关埠镇桥东村、铜孟镇草尾村。

揭阳市 分布榕城贤门外五社沈厝巷、桂岭村。

惠来市 分布苗海,灰寨村、四石村(从饶平沈厝迁去),仙庵镇福长村。

陆丰市 白沙乡,人口6千多人,再从白沙分派有:高西、上围、下沈、东海、碣石、甲子、桥仔头、埔边、湖东及海丰捷胜等村,人口2万余人。

岐头派则有揭西县境潭乡,人口1.1万多人, 以上皆从诏安县直接迁入粤东各地。

沈氏先祖亦人亦神

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凡沈氏聚族而居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武德侯祠。甚至在泰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地,因侨居那里的沈姓很多,也分别成立了沈氐宗亲总会和各地分会。各宗亲总会和分会无不修建沈氏宗祠—一武德侯祠以作四时崇祀之所。其规模最大,也最有气派的,当首推沈氏开闽潮的发迹地诏安县城了。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武德侯寿诞。这一天,凡居住闽南、兴梅、潮汕地区的沈姓村庄,都要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因为诏安有“沈半县”之称,单是诏安县城内的沈姓人家,也无法在同一天共聚一堂举行庆典。所以,自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各聚姓而居村落,便以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庆典的先后。轮到的那天,便到武德侯祠抬圣驾出游。诏安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精壮小伙子抬着圣驾,前有锣鼓开道,后有马队随驾;或扮涂戏(化妆游行),或擎大标(标旗游行),队伍排成长龙。所到之处,前呼后拥,鞭炮震天,香烟如云,百姓顶礼膜拜。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则策神马来回奔驰,一报,二报,三报,煞是威严。尔后与第二班轮到者交接。就这样一日游过一日,一社游过一社,一乡游过一乡,一直游至十月三十日。游神赛会达4个月整,堪称“中国之最”,有可能还可以进吉尼斯纪录。十月三十日武德侯圣驾回庙,游神便达到高潮。精壮小伙子把圣轿高举过头,呼拥奔走,刀斧手导于前,马队护于后,于庙前旷地奔跑(俗称跑王)。此时,鼓乐喧天,“企脚铳”百发齐响,鞭炮千串同爆,鞭炮声隆隆,大地震动。在信徒们的一片祷颂声中,武德侯圣驾归座。潮汕各乡虽无此规模,也是热闹非常。

原来,武德侯乃是漳潮沈氏开基祖沈世纪。沈世纪原籍河南固始县,唐高宗总章二年随陈政统兵南下平“蛮獠啸乱”。陈政殁后,他又辅佐陈政之子陈元光,是陈元光的得力助手。他枭勇善战,又有谋略。广东土寇陈谦联合闽南少数民族首领雷万兴等围攻揭阳,守将告急,沈世纪和陈元光长驱入潮救援。平乱之后,建置漳州,沈世纪授司马分营将之职,专门驻扎在南诏(今诏安)。《漳州志》载:“沈世纪,开漳功臣,乃名将也。”沈世纪落籍诏安,为闽、潮沈姓开基祖。潮汕大部分沈姓人家是从诏安迁移过来的,可算是沈世纪的嫡系子孙。潮汕沈氏立武德侯祠(庙)崇祀他,实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么,沈世纪是什么时候受封武德侯的呢?又为什么会从陈元光的一名部将而上升为神祗呢?

事情是这样的:“啸乱”平定之后,高宗皇帝论功行赏。沈世纪800里长驱入潮解了揭阳之围,在战斗中,他挥刀入敌阵,所向披靡,连斩数将,而后入城救援,真有“勇冠三军”之威。高宗听了陈元光的汇报后,当场为沈世纪赐名“勇”。所以沈世纪又名沈勇。

高宗皇帝命宫中起舞作乐,并要沈勇当众表演《将军破阵舞》。沈勇领旨,当即身穿铠甲,脸罩铁面具,于殿前舞蹈起来。在雄壮的唐乐声中,沈勇的舞姿动作再加上凛烈怪异的艺术造型,越发显出阳刚威武的形象。高宗连声叫好一高兴,当殿封他为“护国右将军”。沈勇来不及脱下铁面罩,便当即跪下受封。因这一句“谢主隆恩”,沈勇罩在脸上的铁面具就再也脱不下来了,他从此就由血肉凡躯蜕化成神祗了。当然这只是传说。

唐宣宗年间,皇帝敕封沈勇为“殿前大将军”武德侯。现在潮汕各地的武德侯祠(庙),一般塑有沈世纪的“武装圣像”(戴铁罩)和“朝服像”两尊。

揭西沈氏家庙最大特色是神像

溪头宫就是沈氏家庙,因它位于银溪上游,故揭西棉湖人称它为溪头宫。南宋末年,沈肇初携眷离闽南迁,创村于此。定居后为求神庇佑,先后创建了银溪庵、玄天上帝庙、鳌头古庙。子孙繁衍后,遂建家庙。清咸丰、同治年间任潮州总兵、虎门水师提督的卓兴为纪念其外戚而重修。

溪头宫主体建筑为悬山顶形式,屋脊龙凤高绕,各呈雄姿。大门顶上刻着“沈氏家庙”四个行楷大字,字迹遒劲流畅,刻痕清晰。庙格局为二进一天井,亭连龛殿,殿堂雕梁画栋,壮观肃穆。

沈氏家庙最大的特色在神像,即沈氏始祖武德侯沈彪的神像。沈彪,为唐朝河南尧州始县人,早年随陈政起兵,到福建广东交界一带平“啸乱”。陈政死后,他扶助陈政之子陈元光,乱平后,卦护国右将军,赐名勇,到了宋代,沈勇被封为武德侯,供奉于神庙。棉湖沈氏家庙龛殿上供奉的沈氏始祖武德侯神像,与他处武德侯祠(沈氏家庙)供奉的不同,即为文武一身二面像。武像在前,为泥塑大花脸,其形甚凶;后面木雕文身像,容貌端庄,温文尔雅,和前面武像判若两人。因此便有“溪头宫老爷唔一样面”这句俗语。

“溪头宫老爷唔一样面”之宝贵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中它为孤标。志载:沈彪官授司马分营将、常驻诏安,并在诏安落户。笔者曾应邀赴福建考察,专程观谒诏安武德侯祠。其正殿锦幔间有三神像:沈彪文身像和夫人像立于桌上,后为戴黑色面具的沈彪武身像坐在虎皮帐上。沈彪之卜居地也没有棉湖之“文武一身二面像”,可见后者为中国古建筑一孤标。二是工艺。“溪头宫”沈彪泥塑脸有魂。精灵是面具之魂。它配合着木雕文身,祈望后代能文能武。“昭骏业”、“耀前徽”(沈氏家庙柱联)。三是文化上它有丰义。从艺术角度看,脸谱和多种艺术相关。如川剧《聂小傅》里的金华老魅,脸谱一半为花旦,娇艳如花;一半是净角的花面,狰狞凶恶。从心理角度看,潮剧脸谱(如焦赞脸谱上绘一芭蕉叶,表示其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的经历和身份)与潮汕人的审美观有关。而“唔一样面”则是性格“花”的形象化。从民俗角度看,“溪头宫老爷唔一样面”俗语流传甚广,妇孺皆知,每有不合心事,要挖苦对方,便说:“溪头宫老爷唔一样面”。从教育方面看,“两面人”有道德褒贬的功能。如饶平县“苦刺有时也开红花”的掌故,教育“一阔就变脸”的“两面人”,不应以貌取人,应看到傻子的“稳操胜券”和聪明人的“冒失祸身”,所谓善善恶恶。从宗教角度看,据佛经记载,观音原是男身,鬼脸、犬牙、血盆口,没人前来烧香;从宋到明,观音变为女身,面部恬静安详,也称“媚态观音”,香火旺盛了,观音的面态变化,说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富”的道理。这在宗教史上也是很奇特的。从历史角度看,史载:唐高宗仪凤年间委沈彪随陈政平闽蛮啸乱,“彪戴狰狞假面具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乱平……”这是戴面具的史实。同时,假面具的精灵也是一种对超自然物体的信仰。

上一篇新闻

刘氏家谱大全

下一篇新闻

杨 彬:台湾故宫博物院藏《金瓶梅词话》的版本形态及其文献价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