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美国想把中国从世界舞台上“清除”是异想天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我曾经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接待(时任)新加坡驻华参赞吴先生。他一开始就说,我们是小国,很难在大国之间作表态,支持中国就会得罪美国,支持美国就会得罪美国。我当时对他说,中美之间不是看谁的力量大,要看谁是维护道义、谁是维护霸权主义。”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5月30日主办的中美论坛(2022年春季)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回忆了她2016年与时任新加坡驻华大使馆吴俊明参赞的会谈经历。
近期,美国总统拜登推出“印太经济框架”,明确提出要“抗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但在加入该框架的初始成员国中,除了日本、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美国的忠实“盟国”之外,其他国家如菲律宾、越南、新加坡领导人都表示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是几乎所有亚洲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你不能不和中国做生意,机会就在那里,市场也在那里”。他还表示,新加坡也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
“一个国家‘小’不‘小’,在于是否坚持道德和道义。”在陈文玲看来,新加坡不选边站队的姿态,是大国竞争越来越激烈情况下出现的新趋势,代表着国际社会的中间力量和制衡力量。她说:“现在并不具有冷战时期的那种国际关系基础。大多数国家不选边站队,就难以形成冷战时期那样的两个阵营,可以避免进入新冷战。”
陈文玲还回忆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2019年来北京参加创新经济论坛的经历。当时基辛格已96岁高龄,但仍然思维敏捷、言谈清晰。陈文玲说,基辛格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特别强调,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有一些“互踩”是正常的;但如果把全球任何冲突都和中美关系联系起来,那是很危险的。基辛格还说过,如果中美两国走向对抗,将给人类带来比一战和二战更深重的灾难。
拜登上台后,不但没有摈弃特朗普的“政治遗产”,反而进一步将中国视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大搞“印太经济框架”(IPEF)、“四方安全会话”(QUAD)、“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等。陈文玲指出,这些举措的本质,都是逼迫各国跟随美国的“战鼓”起舞,企图从贸易、科技、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全方位地把中国从世界舞台上“清除”。这是美国政客在“异想天开”“脑洞大开”。从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到对中国实施围堵,几乎所有国家都没有明确表示选边站队。即便是那些跟随美国最紧的“铁杆盟友”国家,也不见得能从中美争端中得到好处。
陈文玲指出,美国希望拉拢“入伙”的国家从此断绝与中国的来往,重构以美国为主导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但有几个国家表态了?有几个国家采取实际行动了?就算采取了行动进行切割,也是一方面切割、一方面合作,什么时候才能切断与中国的联系?”她说,二战后的76年间,整个世界已经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把中国排除在世界之外。
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制定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这两个“排他性贸易协定”。陈文玲指出,如果TPP和TTIP这两个贸易协定付诸实施,现在的全球格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但美国并没有成功——TPP被后来上台的特朗普废除,TTIP则自始至终就被束之高阁。“对于美国的任何招数,我们不要一看它来势汹汹就害怕。”陈文玲说,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已经多达149个,而且有实质性进展,相比与美国的“花架子”,中国的底气要充足得多。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的战略围堵?陈文玲认为,中国既要在短期内积极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与美国开展各种可能的合作,比如气候合作和创新合作,也要做好美国执意断链围堵的长期战略准备,拉紧产业链和供应链,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尽可能地阻止或延缓对手切断供应链、切断科技合作。
陈文玲还建议,中国应加强与各个国际平台的合作,包括:继续推进“一带一路”,“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能像美国那样半途而废”;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要比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做得更实、把供应链拉得更紧”。此外,在金砖国家机制、上合组织、东盟组织等多边平台,中国都有着更深入和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31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