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嵩山法王寺中国佛教第一朝圣地?

圣人极位,王于三界,作寺之始

      王剑淞


嵩山大法王寺鸟瞰图


   【摘要】中岳嵩山位居天地之中,古称天室、大室及太室等,是华夏民族创立者诞生地、建功立业地和安息地,故而称是华夏民族之太室太庙,嵩山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朝圣地。在嵩山怀抱,沿登封市区嵩阳路北行,过嵩阳书院,顺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至大塔寺东行复北上,一座掩映在蓊郁茂林之中的古寺便展现在眼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作寺之始的嵩山大法王寺。其始建于汉代,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更是圣人极位,王于三界的中国佛教第一圣地。

   【关键词】法王寺 中国佛教 第一朝圣地

    一、法王寺历史渊源



    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据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侯泰著《登封县志》载:“法王寺在县北15里,嵩山南麓,汉永平中建 。三国魏明帝、北魏孝文帝皆常避暑于此。隋改舍利寺,唐名功德寺,又名御容寺。五代后唐分为五院,曰: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至宋赐嵩山大法王寺,今仍之。”

   明万历年间,登封知县傅梅著《嵩书》对法王寺进一步明确了寺院历代命名时的具体年代,书文曰:“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嵩山建大法王寺;三国时魏明帝青龙二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于护国寺左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更名功德寺;开元时更名御容寺;大历间更名法王寺;后唐时分为五院,仍循历代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旧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夜从法王寺下归嵩岳寺》的诗中这样写道:“双刹夹虚空,绿云一径通;似从仞利下,如过剑门中;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可怜狮子座,升出净名翁。”

   法王寺距今已有1945年的历史,比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少林寺早426年。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后汉书·西域传》、《后汉纪·明帝纪上》、《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佛祖统记》、《洛阳伽蓝记》等史书记载,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血光,飞绕殿庭。昼问群臣,大臣傅毅对汉明帝刘庄说:“西方有神,其名日佛,形如陛下所梦。”于是汉明帝就派遣郎中蔡音、中郎将秦景等10余人去印度拜求佛经、佛法。天竺国又叫身毒,在月氏的东南,距月氏有几千里远。历经两年,至永平十年回(公元67年),取回经卷42章,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遂来拜见汉明帝,被安置在鸿胪寺(今洛阳白马寺)。

   天竺的习俗与月氏相同,但地势低而潮湿,气候炎热。天竺国靠近大河,人们骑着象去打仗。天竺人比月氏人生性柔弱,信奉佛教,不杀人,不征伐,由此成为习俗。和帝时,天竺多次派使者前来进贡物品。后来西域反叛,这才中断往来。到桓帝延熹二年和延熹四年,天竺多次来进贡物品。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鸿胪寺为朝廷的行政机关,九卿之一,以待四夷宾客,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后因白马驮经,白马死于鸿胪寺,故改鸿胪寺为“白马寺”。据《佛祖统记》记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指东汉时的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东15公里)西雍门建白马寺。后因白马寺非清静之地,不便于在此翻译经卷,传授佛法。汉明帝为妥善安置摄摩腾、竺法兰,决定在神奇古奥的嵩山创建法王寺。自此在中原画了佛的形像。楚王刘英首先相信佛教,中原因此有不少人信奉佛教。以后桓帝对神仙有兴趣,多次祭祀佛和老子,老百姓也逐渐有人信奉,以后信佛的人就越来越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法王寺创建时间比白马寺仅晚三年,但白马寺之“寺”有官府名称之嫌,况且此名称一直沿用至明清。法王寺就成为入山建寺传法授徒之始,堪称是我国创建最早、最正统的佛寺,从那时起才在中国揭开了广建佛寺的序幕。

   法王寺因安置印度高僧在此传授佛法,在此雕塑了第一尊佛像,被称为佛法之王,大有圣人极位之意,法王寺由此而得名。汉明帝刘庄又特许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侯刘峻出家为僧。嵩山大法王寺的创建和阳城侯刘峻出家,是嵩山也是中国有寺僧之始。据传,东汉时期皇帝传旨,所有文武官员均到法王寺接受佛学教育,否则将不封官加爵。由此,法王寺香火不断,代代传承,更是达官贵族,黎民百姓佛教朝圣的地方。

   二、法王寺环境优雅



   法王寺四周峰峦叠翠,迂回交织,北依玉柱峰,左有桂轮峰,右是卧龙岭,寺在中间犹如一位历史老人端坐在罗圈椅上。寺院四周林木茂密,浓绿葱郁,一年四季溪水潺潺,娃娃鱼浮水游动,寺后古塔耸立,寺东有嵩山八大景之一的“嵩门待月”景观。尤为古寺院增添了几多光彩。难怪人们称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御容仙园”。

   法王寺中轴线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五进院落,殿内彩塑有四大天王、释迦牟尼、地藏王等佛像。两侧有三关殿、六祖殿等配殿,共有殿房100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大雄宝殿月台上有一个石砌长方形小池,内种紫金莲,八月开花。传说这里是摩腾、法兰讲经说法的地方,人称"二祖讲经,委婉动听,顽石点头,地涌金莲。"月台下面有高18米许、围粗6米、挺拔高耸的银杏树两株,树龄在两千年左右,与法王寺建寺时间基本吻合。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杏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春暖花开之时,银杏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站在月台上向东眺望,玉柱峰与桂轮峰中间有一豁口,形如门阙,人称"嵩门"。每年农历八月中秋节之夜,在此处可看到皓月初开,恰好悬于"嵩门"之中,名日"嵩门待月",为嵩山古八大胜景之一。明代登封县令郑大原在《咏嵩门待月》诗中写道:“嵩山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仲秋;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祗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明代诗人王世昌在《嵩门秋月》一诗中写道:“两峰高揭入青云,岁岁秋光向此分;为忆虚岩赊月色,夜深笙鹤坐中间。”

   据有关碑刻资料得知,原寺院中轴线建筑有大法、二法门、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西方圣人殿(毗卢殿)、藏经阁(法堂),为九进院落。西侧为功德堂、客堂、禅堂、佛陀堂、钟鼓二楼、伽蓝殿、大势至殿、观音殿、六祖殿、普贤殿、文珠殿、三佛殿、涅椠堂、祖师堂、六祖堂、东西配殿等建筑。整体布局合理,气宇轩昂,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寺庙建筑艺术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法王寺屡遭浩劫,殿堂倾圯,廊庑荒废,残垣断壁,瓦砾成堆,杂草丛生,畜兽出没,不堪目睹。建国前法王寺仅有殿房30余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年拨款修茸。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法王寺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后,河南省文物局、旅游局拨款修复和翻修了天王殿、观音殿等及门前台阶和通往法王寺的公路。1987年释延佛法师带领弟子进住法王寺。如今的法王寺依山辟基,步步登高,殿堂楼阁,金碧辉煌,银杏古柏,浓郁清香,佛光普照,僧人云集,游人如织,成为游客观光的好去处。

   三、法王寺有圣人极位,王于三界崇高地位



   据《佛祖统记》记载,“今约如来在凡因行至今出兴为大法王”……“大法东流,圣贤继世”。“法王”梵语 dharma-raaja 的译语,有三种含义。一是佛尊称为法王:鸠摩罗什(344 ─ 413)译《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法王以法力超众,故能道济无疆。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

   二是菩萨亦称为法王:东晋.佛驮跋陀罗(359 ─ 429)译《大方广佛华严经》:“譬如转轮圣王太子成就王相,转轮圣王令子在白象宝阎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张罗幔,种种庄严幢幡妓乐,执金钟香水,灌子顶上,即名为灌顶大王,具足转十善道故,名转轮圣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是菩萨顶,名灌顶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堕在佛数,是名诸菩萨摩诃萨。”

   三是圣人之极位名曰法王:唐.道宣(596 ─ 667)《释迦方志》:“人者,不出凡圣。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盖此二王不生则已,生必居中。又山川国邑,人之依报,人胜则依胜,故此二王生焉。”“法王”是佛,是三界中的大法王,为一切天人之师。“法王”是菩萨,将如同 转轮圣王般,具足转十善道教化人民。“法王”是圣人之极位者的尊称,此点与中国的圣王思想相合。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大家沈约的《法王寺碑》言,将以悲心起“慧云法雨”济度苍生于“仁寿之彼岸”,又“握乾纲而子万姓”,都说明这种“政教结合”的理想,并举例周翦商、汉殪楚皆于此地以证明。故“眷言四海,莫不来王。此惟余宅,宁止西顾。”进而铭赞法王寺乃消人间灾难,“标功显德”的佛教道场。印度的阿育王被称为“阿育法王”,日本的圣德太子被称为“圣德法王”。历史上最著名的以佛法治国之君王,皆称为“法王”,似乎意味着佛教与政冶有更深一层,更崇高的“法王治世”之理想。总之,法王寺不论在政治、文化方面,还是在佛教信仰及思想领域均有显赫的地位。

   四、嵩山法王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圣地



   圣地,是指有重大作用和历史意义的地方。圣地一般用于宗教方面,指对宗教有重大影响或与宗教创始人有极大关系的地方。现今的圣地,所属宗教的信徒都想参观与朝圣。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麦加、麦地那等。亦称与某种宗教有关,被其信徒视为神圣的地方。圣地,重点介绍佛陀弘化行迹,佛子们理应加以认识的。经中所载,佛子常念佛出生功德、得道神变、转法轮度众、临涅盘遗教等,欢喜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命终得生天果报。佛圣教六念、十念法中,念佛第一,忆佛功德相好、慈悲道力,得除忧畏,具种种殊胜功德。嵩山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肇始地,后来中国佛教融入了古老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又将佛教传遍世界。印度佛教早已不存在,千百年来世界佛教思想中国化已基本成定论。那么,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就是世界佛教的传播中心,嵩山法王寺就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圣地。

   (一)关于中国朝圣活动朔源

   古往今来,人们在崇拜天地、日月星辰的同时,把人文始祖和民族创立者以及为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圣贤们尊称为“神”,认为他们有惊天地,泣鬼神,拯救万民的神威和本领,在他们去世后为纪念其大功大德,就削木为像供奉在修建的庞大庙宇内,年年岁岁无数次地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他们保佑天下太平,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干事创业的豪情壮志。西方世界把这项活动称之为朝圣,那么,有着5000年或者8000年文明史华夏民族的朝圣在哪里呢?笔者通过近10年走访和考证发现嵩山是中华圣山,中国的古庙会就是西方所谓的朝圣,而且朝圣的地点就在华夏之源、天下之中、嵩山脚下的中岳庙。那么,嵩山法王寺就是中国佛教的第一朝圣地。

   这里的朝圣活动可追溯到伏羲、黄帝、大禹和周武王等时代,历史上这里的庙会和朝圣活动上到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齐聚中岳,最多时达到几十万人,并由此为开端,祭祀和朝圣活动之风俗遍布五岳和中华大地,经久不衰,数千年传承不变,形成了华夏人面对先祖列宗追根思源怀天下,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优秀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为此,笔者呼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尽早恢复重振中岳庙会,举办天地之中世界华夏民族朝圣节,嵩山法王寺是中国佛教朝圣地的最佳选择。

   中岳嵩山是华夏民族圣山。当今世界有三大文明:一是环地中海文明,二是华夏文明,三是印度文明。环地中海文明起源于古埃及,后来传播到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又传播到爱琴海和古希腊。这个文明包括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古希腊圣山是奥林匹斯山,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圣经。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在穆斯林世界被誉为“诸城之母”;印度文明起源于南亚次大陆,虽然不断受着地中海文明的侵扰,但仍旧顽强的存活着,吠陀文明为后来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基础,继而佛教和耆那教应运而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现已消失),瓦拉纳西是印度的圣城,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位居天地之中的华夏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华夏民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华夏文明起源于以嵩山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一直保持较好的继承性,形成完整的道学和儒学的宗教体系,有着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但也能够不断吸纳周边民族,有着较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

   嵩山有36亿年的历史,史称“万山之祖”,这里萃天地之秀,居四方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集中国儒、释、道等各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圣山。远古时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炎黄部族融合、大禹立国、佛教作寺之始等皆诞生于嵩山地区,这些创世神话使嵩山显得更加神圣,并为嵩山是华夏民族圣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海经·中山经》载:“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就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不仅是万山的祖宗,是最神圣的山,而且是华夏先祖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英魂忠骨埋葬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上都镌刻着列祖列宗创世立业的印痕,因此祭祀它必须用天下最高的太牢之礼,还得用世上最精美的玉器放置祭品,绝对不可轻视或造次。看来祈求天神、地神和列祖列宗的庇佑,必须在天地之中朝拜和祈祷求告人力不能为的事情,定会应验或梦想成真。

   关于天地之中朝圣活动的理解



    中国、中原、嵩山位居天地之中。天地之中是不偏不倚,上通九天,下贯九野,阴阳交合,四季分明,统领天下,万物俱生,立国安邦的灵境圣地。“中”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神圣地位,是世间所有事物方方面面不可偏倚的标尺,是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及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一个“中”字代表着中、正、安、和,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领域,还是在伦理思想、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均可充分展现华夏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和包容。

   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彰显天地之中之神奇,确定嵩山神圣之地位。庞大的嵩山山系及其所覆盖的河洛、伊洛流域是中国远古神话产生的圣地,是世界东方的神圣之山。嵩山地区神话品类齐全,气概宏大,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深厚,至今在中原盛传不衰,它闪耀着中原原始先民开辟创业的艰辛,文化创造发明的智慧的光芒。

   千百年来,随着朝代的变迁和历代统治者的需求,在中岳嵩山举行了无数次的朝拜活动,并对嵩山进行了层层加封,使中岳嵩山显得更加神圣和高不可测。他们认为嵩山位居天地之中,上通九天,下贯九野,阴阳交合,是宇宙主宰者的指挥中心和办公场所,也是各路神仙最集聚之地,更是先祖列宗的诞生地。古人对大自然即“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地、辩证地认识了地,进而产生了中土崇拜。皇天就是天神,后土就是土地神。天神、地祇主要是与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四方、山、川、土地等有关的神祇。东晋庾阐言“配天作镇”,后在中岳庙建有“配天作镇”坊,意思是中岳称戊己土,土,地也,只有这里才能配得上天,这里是皇天后土的所在地。

   中岳嵩山是郑地,正当中原的中心,在春秋时期隶属郑国,是当时重要的诸侯国,即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表示祭祀的行为。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郑重其事”的“郑”,还保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

   世间达圣贤位逝者,可依律建庙,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廟”,庙,由廟简化而来。庙,由一个广字和一个朝字构成,广指广乏,指众多;朝字指朝拜、朝圣。所以,庙字就是大家都到一个地方去寻找上天的启示,在这里大家可以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充分地谈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梦、所悟等,最终推选出大家都信任的德才双高的智者做首领,这是最初的民主选举,但由于是终身制而不是几年一届的换届制,久之,首领便演变成了偶像,由活人变成了活神,由活神变成了神像。因此,廟,也由一个民主选举的公众场所异化成了一个偶像崇拜的地方。廟,简化为庙后,可以解读为:众多的人探求事物根由(广义因果)的场所。

   (三)中国佛教朝圣中心在嵩山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汉初年由西天竺国传入中国以后,首先在东汉都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形成中国汉传佛教。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嵩山法王寺的佛教朝圣活动不仅可追溯到东汉,而且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均有明确记载。在法王寺旁边的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嵩岳寺,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到唐代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可见法王寺在历代帝王心目中的位置,也是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庶民百姓对法王寺崇拜的有力佐证。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是推崇理性,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你要脱离人间去找寻佛法,犹如找兔子角一样好笑。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派遣蔡愔、秦景等10余人出使西天竺国求法取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蔡、秦等人偕西天竺国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并以白马负经回到东汉都城洛阳。汉明帝把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作为客人,暂时安置在朝廷接待外宾的鸿卢寺内(后改为白马寺)。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汉明帝特令,在风景如画的嵩山玉柱峰下,建造大法王寺,让迦摄摩腾、竺法兰两位西天竺国高僧住寺译经传法。先后译出《十地断结经》、《佛本性经》、《佛本行经》。这些经典对后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时,汉明帝刘庄又特许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侯刘峻出家为僧。嵩山大法王寺的创建和阳城侯刘峻出家,是嵩山也是中国有寺僧之始。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宗教。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至北魏正平元年(451年)的380多年,佛教在嵩山有着连续不断的传播,但却遭魏太武帝灭法打击。北魏兴安元年(452年),从魏文成帝开始,北魏诸帝大都结交禅僧,大修功德,以求福寿,更重要的是借助佛教“巡民教化”,“辅导民俗”,提高其政权的统治效能。嵩山地处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北魏政治势力逐渐向南推进,佛教禅法重心在嵩山应运而生。北魏迁都洛阳,是嵩山成为佛教禅法重心的政治因素。佛陀扇多(《魏书·释老志》称跋陀)开创少林寺,加速了嵩山成为佛教禅法重心的形成。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八个宗派总的来说,重点思想是讲:佛法是净化心灵的,要修心。心不净,心是染污的,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就会被六尘境界迷惑、干扰,就会有无明障蔽,因而就会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

   隋唐时期形成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各大宗派均已成立,发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佛教发展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四次法难,大量佛经典籍被毁,诸多宗派被严重削弱,无法重现昔日辉煌,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因为不立文字,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法难后更加繁荣。因此,佛教在中国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中国佛教以嵩山为中心,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后来便有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现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也应运而生,分别是:江苏南京栖霞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中国佛教策源地的嵩山佛寺。这就对了,中国古人,往往是以九五作为最高、最全、最圆满的数字,一般来说某一项事件,传遍四方,传遍八方或四方来朝,八方来朝,没有传遍五方,传遍九方或五方来朝,九方来朝之说。这里所指的五和九应该就是中心和中央或天下之中。以此类推,萃两间之秀,居八方之中的嵩山就是中国佛教的传播和交流中心,作寺之始的嵩山法王寺就是中国佛教的超圣地。

   (四)关于中国朝圣活动的意义

    佛教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的。在历史上,它对破产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产农民聚集山林,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同时,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佛教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我们认为,人们面对大自然大宇宙,也应当以现实的人文精神为主导,永不满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与创造、知识与科学的力量,不断战胜苦难,求得人类幸福。

    据此,笔者认为中国佛教重大活动应在佛教第一圣地嵩山法王寺举行。这样有利于在当今国人较为浮躁,没有正确的崇拜和信仰的前提下,找到了华夏民族自己的主心骨,给社会带来正面的精神引导;有利于弘扬和团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思想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融合的力量,有效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大繁荣、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和谐、民族大振兴,从而满足广大华人崇尚和向往佛道儒三教荟萃,相互融合交流在中岳嵩山的心愿;有利于人们在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品味历史、尊重历史的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探寻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开创四个文明建设的新纪元,为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做出贡献。

   五、延佛方丈功德无量



   释延佛,俗名尚连福,1942年出生于登封城关镇马庄村,1976年在本村当电工时,不幸坠杆,造成下肢高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1980年后延佛法师隐居嵩山,开始借阅大量史书,钻研医学论著,寻求普度生灵的路,他常日进两餐,食不饱腹,但仍通宵达旦刻苦研究佛教知识。他离家后,相继移到峻极宫(石船)、老母洞、大仙沟、莲花寺、清徽宫等地。他每到一处,均不顾自己的病痛,运用所学济世救人,修葺房屋。1983年暑日,延佛法师决心皈依佛门,寻求大乘正法,弘法利生。他拜嵩山少林寺永山大和尚为师,赐法名延佛,号净空,永山师父送他《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法宝坛经》等,并授俱足戒。他在少林寺,白天研读经典,夜间参禅静坐,悟求人人平等,万法归一,四大本空的道理。1986年夏日夜间,雷声大作,倾盆大雨由天而降,法师梦见摄、竺二祖正在升座讲经说法,天乐齐鸣,天花供养,紫金莲花由地面涌出。次日他将梦转述他人,有人告诉他,独秀峰下有一古刹,名法王寺,相传二祖在那儿讲经说法,感动天地,地涌金莲,并有紫金莲池的遗址。

   后来延佛法师让弟子背负着来到法王寺,但见这里虽是风水宝地,但寺院殿堂破旧不堪,紫金莲池已荡然无存。延佛法师对此深感不安,决心要恢复法王寺昔日的辉煌景象。1987年,在地藏王菩萨圣诞之日,因当时永山师父已圆寂归天,延佛法师毅然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少林寺,带领弟子恒升、恒莲、恒祥、恒才、恒兴、恒净、恒果、恒贞、恒禄等迸住法王寺。延佛法师为修复寺院在法王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1988年至今,他先后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分别修复了山门、金刚殿及配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殿、方丈室、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及东西厢房等,共计224间。另建了武僧院、硬化了停车场及寺院所有地面,架设了水管,修建了石牌坊、柏油路、紫金莲池,整理了清心河等。1999年8月15日法王寺从缅甸请回一尊巨型缅甸玉卧佛,这尊佛像长7.6米、高2.6米、宽1.6米,重36吨。佛像从缅甸运到法王寺用了4个月时间。卧佛雕塑形象逼真,是我国第一尊缅甸玉大卧佛像。

   如今的法王寺依山辟基,步步登高,殿堂楼阁,金碧辉煌,银杏古柏,浓郁清香,佛光普照,僧人云集,游人如织,成为游客观光的好去处。

   六、法王寺周围佛塔林立



   法王寺周围共有宝塔10余座,可谓宝塔林立。最古最高的塔当属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四周抛物线形的舍利塔。塔高40余米,15层,周长28米,壁厚两米,黄泥砌砖外涂白灰,空心正方形,从底层仰望,可直视塔顶,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达90厘米,使整个塔身显得俊俏秀丽,雄伟壮观,塔内放有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七月,周王生子时特送的玉雕佛像一尊,与会善寺、少林寺的玉雕佛像是一式三尊。

   隋塔东的山坡上有唐代砖塔三座,造型俊秀。尤其隋塔东南侧的四角塔,更为可观。塔高10米, 7.5米,叠檐式,用料与隋塔相似,塔内顶端为四角攒尖,塔砖与砌砖黄泥已经凝结混溶,异常坚固。塔身的覆钵为一个半球形砖砌台墩,台墩四周镶砌八块石雕花瓣,覆钵上的一花瓣为仰莲式石雕圆盘,上面放置着扁平鼓镜式相轮,最上面的宝珠为一个带着锥形尖的石雕圆珠,塔上的雕刻花纹,大多是莲花、卷草和飞天等浮雕,图案清晰、刀刻坦柔,为嵩山一带数百座浮屠塔中所罕见,在学术研究和建筑艺术上都有很高研究价值。寺西卧龙岭上有一座六角七级水磨砖塔,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五月,是月庵海公禅师圆寂之塔。塔身细小,重檐肥大,束腰大帽,别具风格。寺前小河东岸坡上的五座塔和隋塔下边园林中的八座唐塔,造型各有特点。群塔点缀,更给法王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七、结语



   综山所述,嵩山法王寺不仅“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在古刹林立的嵩山,大法王寺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而且又是“中国佛教第一朝圣地”。这里有中国入山建寺的第一座寺院,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僧人,第一尊佛像,第一颗佛教圣树银杏树等。嵩山法王寺晶莹宝塔、碑刻造像、殿堂楼阁、文物典籍等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精粹,成为华夏佛教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法王寺既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幽境胜地,又是重要的中国佛教文化传播中心。

   嵩山曾有“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之说。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东汉初年由西天竺国传入中国以后,首先在东汉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形成中国汉传佛教。

   为此,确立嵩山法王寺中国佛教第一圣地的地位,并举行相关的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还可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

   王剑淞,(曾用名王剑松、王暕淞、王建松、笔名雪松、正义等)汉族,新闻本科学历,1969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市。1988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多家报社、杂志社社副总编,记者站站长,编辑部主任和记者部主任等职,2004年2月任某局职员。他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小说20多篇,诗歌100余首,报告文学、论文及新闻数千多篇。著有散文集《走近嵩山》,诗集《活着》,主编有《铁路魂》等,有30多篇作品被选入有关文学作品选集中,现是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登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