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福州这些景点的故事,你知道吗?收好这份地图,一起去怀旧!

鼓楼鼓楼这些景点的故事,你知道吗?收好这份地图,一起去怀旧!

区是省会福州的核心区,是福州城的历史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有闽王祠、西禅寺等108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闽剧、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等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闽王祠、开元寺、西禅寺、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等还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

△福州海丝文化地图 福州晚报记者 阿琳 制图

1

庆城路:闽王祠

△闽王祠

闽王祠位于庆城路,祀闽王王审知。五代王审知及其家族主闽时期,积极推进与朝鲜、高丽、日本及东南亚、阿拉伯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并不断将海外商贸所得向朝廷进贡。

闽王祠内,唐天佑三年(906)唐哀帝李柷准敕建立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祇,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碑文记载了王审知治闽期间开辟甘棠港、促进福州海外交通、发展对外贸易的史实,是福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肇始地的重要实物见证。

2

开元路:开元寺

△开元寺

位于开元路的开元寺,创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历史悠久,对外往来密切。

空海法师是日本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作为“学问僧”之一,随日本第17次遣唐使团入唐,从长溪县(今霞浦县)的赤岸登陆后到开元寺过渡。空海在开元寺期间曾作《灵源深处离合诗》,与他写的另两篇《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与福州观察使入京启》,成为流传千余年的文宝,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圆珍法师也慕名随一行日本僧人到福州,在开元寺研习佛经达3年之久。

开元寺内保存有“空海入唐之地”青石碑、空海立像、空海纪念堂,藏有从日本影印回国的开元寺刻本《毗卢大藏》等经书的毗卢藏经阁、清道光年间琉球国王赠送的砗渠等,展示了佛教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3

工业路:西禅寺

△西禅寺

西禅寺位于工业路西边,始建于唐咸通年间。

清同治末年,微妙禅师从涌泉寺回到西禅寺,见殿、堂废圮,便下决心重修西禅寺。光绪年间,微妙禅师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新加坡、泰国等地募款,回国后主持新建了藏经阁,重修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等30余座殿堂,使这些建筑得到完整配套,形成今天西禅寺的规模和格局。

西禅寺在海内外有许多分院。历史上其在福州的分院就有西湖开化寺、于山护国寺、长乐文殊寺等;在国外的分院有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温陵会馆等。这些分院历来都是由西禅寺派出僧人常住管理。因此,西禅寺是福州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

4

光禄坊: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

△髹漆全皮箱

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约始于清朝顺治末年。当时,福州一家名为“马总铺”的皮具工坊从原本生产战马所使用的马鞍工艺中,衍生出髹漆全皮箱制作工艺,开始制作及销售髹漆全皮箱。鼎盛时期,福州杨桥巷遍布几十家髹漆全皮箱制作店。

“大的髹漆全皮箱选用干燥的杉木和整张柔软的水牛皮制作而成,结实耐用,防潮防虫,还十分轻便。”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传承人、位于光禄坊的福工皮具制造所负责人何巍介绍,清朝后期,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茶叶是主要的出口货物。

当时,为了防虫防潮,商人们大都选用髹漆全皮箱装茶叶,用船运输到东南亚一带,再将皮箱和茶叶分开售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髹漆全皮箱手艺人在福州皮件厂里制作各种皮具制品,为国家出口创汇。

5

道山路:八旗会馆

△八旗会馆

八旗会馆位于道山路180-1号,原本是明代官家有名的花园“中使园”遗址,清初改建为八旗旅闽京官要员住宿之所。

据《鼓楼区志》记载:明成化初(1466年前后)福州设立市舶提举司,管理外贸业务,另派太监建提督市舶衙门——市舶太监府,作为监察机关。当时,督舶太监在乌石山西北麓建一游宴场所,人呼“中使园”。园内“高台曲池,花竹清幽”。嘉靖初(1522—1525),园废。

6

南后街: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脱胎漆器

位于南后街82号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其中展示有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非遗项目。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

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

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这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钿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据《鼓楼区志》记载:漆器产品,我国古已有之,而脱胎漆器的发明与创造,则始于鼓楼区。发明人沈绍安,居家开店都在杨桥路双抛桥河墘小花巷内。原只一家,传到后代,有沈绍安镐记、恂记、愉记、喜记、澄记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城市正式对外开放后,为适应欧洲人爱好,境内脱胎漆器逐渐有了模仿西方造型的产品,生产烟具、酒具、咖啡壶和花瓶等实用品和装饰品出口。宣统二年(1910),福州脱胎漆器日益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

文 李琼

图 石美祥

来源:福州晚报 文化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