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书院为什么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机构,不仅在中华文明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流传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区,对儒教文明、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其独特的精神与价值是什么?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这段话虽重点谈的是宋学精神,但却揭示了书院在其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和社会发展与变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密切联系。其实无论是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的兴起,还是乾嘉汉学、清末实学的发展,均是以书院为研究或传播基地;而引领历朝历代政治、文化变革的众多士大夫,如范仲淹、朱熹、张栻、陆九渊、王阳明、湛若水、高攀龙、顾宪成、惠栋、钱大昕、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或主持书院,或于书院讲学,或为书院培养人才。正是因为书院的存在,从而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政治、学术与文化风貌。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办学宗旨;朱熹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强调为学修身、处世接物之要,认为书院教学当“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张栻与朱熹这种力图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创造性诠释与传承,培养不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是接续“道统”与“正学”,心怀家国天下、经世济民之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历代书院尊奉的圭臬。明代中后期,随着儒学的转向与“下移”,不仅书院向平民开放,而且出现了许多乡村书院,其化民成俗、教化大众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可见,书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弥新,就在于其能够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通过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以“文”化“人”、以“道”正“人”,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脉不绝,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世道人心,化成天下,这乃是中国书院的精神与价值之所在。

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书院,又该如何开拓创新,走向未来?

明确文化定位,传承而不固守,开拓而不忘本。传统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时代与社会问题、文明传承与重建、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回应。因而在当今世界,无论何种类型的书院,均要直面时代需求与世界发展潮流,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增强其适应性、现代性,服务于中华文化重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与个体发展,承担起以文化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虽然世易时移,书院文化传承的内容、创新的深度或传播的方式等会有所变化,但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却始终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媒体的融合,突破时空限制,建构书院文化传播的新范式。传统书院的传道授业与文化传播,其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式主要靠师生面对面传授、辨难,或师生弟子之间口耳相传、著书立说,即使打破地域与学术壁垒的“朱张会讲”等文化盛事,虽有“四方之学者毕至”而致“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但其文化传播的范围也只有上千人。在数字经济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大数据平台,采取“线下+线上”“文化+融媒体”等方式,则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有着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地域的人群,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自由选择并聆听不同学派的专家、学者的思想观点与治学心得,从而以一种更为便捷、广泛、高效的方式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大众,提升传播效能。

打造全方位传播矩阵,形成文化传播“合力”,拉近学术与大众的距离。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要拓展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现场互动与网络直播的形式,传播、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能够形成即时的热度,但却缺乏持续感染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因而还需全方位打造立体的传播矩阵,通过“中央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市县级媒体”的形式,将国内外一流专家的思想观点与学术精髓层层扩散,深入到不同的受众之中,扩大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采取“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书籍出版”的策略,设置讲坛回看、精彩瞬间、媒体聚焦等栏目,实现多次、反复的传播,并根据各书院的文化特色设置经典导读、国学课程、文化纵横等丰富的传播内容,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与趣味性、互动性、选择性,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构筑精神家园。

促进书院与文旅有机融合,赋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书院大多建在名山大川、风景优美、适合怡情养性之处,有着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如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下、汨罗屈子书院处在玉笥山麓与汨罗江畔之间,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的五老峰下等,且中国各省市各种类型与层次的书院众多,可因地制宜,依据其资源与文化特色,构建书院联盟,打造合适的省内、省外的旅游路线,实现互相引流。同时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的开展、主题活动的举办、文创产品的开发,甚至“云上书院”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书院的知名度与文化内涵。打造目标打卡地,提升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赋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激活传统书院的现代功能。(作者系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院长)

上一篇新闻

四次推迟,这批千年前的“中国制造”首次重归故里:没什么能阻止人类文明互鉴

下一篇新闻

厦门这里竟有座千年宫庙,至今香火旺盛!据说与关二爷有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