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福州人在海外建立一个“新福州”,龙应台感叹堪比美国开国史
一、
为了寻找一片安定之所,他们漂洋过海、背景离乡,只为寻得一片世外桃源。
时光倒流至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号称东亚最强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一败涂地。
民族英雄邓世昌及其副管带黄乃模,同致远舰上的所有官兵壮烈殉国。
黄乃模的兄长黄乃裳,得闻此消息悲痛欲绝,感慨国家内忧外患、清政府腐败无能。
二、
黄乃裳,福建福州闽清人。眼见清政府日益衰败无能,意图推进国家改革,重振国力。
在北京的时候,黄乃裳结交当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两人气味相投,力主清政府改革变法,于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运动。
1896年,黄乃裳回福建创立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鼓吹变法图存。次年进京会试,八次上书光绪帝维新变法。
在维新派的努力下,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认识结交了戊戌六君子。积极推动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黄乃裳遭清政府通缉,不得已避难于上海,而后辗转回福州。
公车上书
三、
回到福州的黄乃模,深感变法无望,又见老家民生困苦,实为痛心。
此时的黄乃裳想起了康有为的主张,康有为曾经上书光绪帝,大意是:
大清国四万万人民,人口众多,可以将人民移民到地广人稀的南美洲,再造一个大清国。
受到康有为思想的影响,黄乃裳决定南下东南亚,寻找移民垦殖的地点,为穷困的人们寻找一份出路,躲避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四、
1899年,黄乃裳从福州下上杭起航,举家随船来到新加坡,同年入职《星报》并担任主笔。
在此期间,黄乃裳在马来半岛四处寻找移民垦殖的地点。当黄乃裳考察到砂拉越的拉让江流域时,发现这里地广人稀、荒地广阔。当地的“拉者”(领导者)很希望华人能够来此开垦。
在闽南籍华人领袖王长水的帮助下,黄乃裳以港主的身份与查尔斯·布鲁克订立恳约,选定今日诗巫郊区新珠山为垦区。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华人来移民开垦,砂拉越政府为移民提供贷款。
“新福州”诗巫
五、
1900年9月,黄乃裳回福州、闽清、古田、闽侯等地招工,前后三年时间,召集了上千人前往诗巫开垦,由于移民此地的大部分都是福州,为了减少人们念家之苦,黄乃裳将诗巫命名为“新福州”,通用语言为古田、闽清口音的福州话。
人们安定下来之后,黄乃裳以港主身份,成立了“新福州开垦公司”,并在诗巫地区倡导建立教堂、学校。
后来,由于“新福州开垦公司”经营困难,无法偿还当局的贷款,黄乃裳被驱逐出境。
黄乃裳离开后,“新福州开垦公司”由富雅各牧师经营,并引进香蕉种植,使得“新福州”经济开始繁荣腾飞。
当地华人为了纪念这位“侨领”, 把诗巫的一条街道命名为“乃裳街”,设立了乃裳中学,立了黄乃裳塑像。
诗巫的旅游业
六、
如今的诗巫,是砂拉越第二大城市,90%以上的居民是福州人,金融业、旅游业、建筑业、造船业、棕榈业发达,实力与如今的“福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里,到处都是福州文化,说福州话、吃福州菜,相比如今的“老福州”似乎更地道、更原味。
这里的设立众多的华文学校,人们常用语言为福州话、普通话。来着旅游,你不需要会英语、也不要马来语、只要会福州话或者普通话,就可以畅通无阻。
如果你是福州人,来到这里,你丝毫不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出国,因为这里就是“福州”。
七、
黄乃裳被砂拉越政府驱逐出境之后,在新加坡加入了同盟会,并在海内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回到福建的黄乃裳在厦门创建“福建日日新闻”宣扬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期间,黄乃裳在福州东街口领导福建光复革命,成立军政府,并任交通司司长,为了支持军政府财政,黄乃裳以个人在海外的影响力,号召华侨捐款。
在任期间,致力于振兴教育、兴办实业,并号召华侨回国投资。
时年,闽清大旱,为了解决农业灌溉之需,黄乃裳兴修水利,现今闽清“福斗圳”,便是黄乃裳主持完成的,至今依然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
1924年7月,黄乃裳因肝病回闽清休养。同年9月22日病逝于闽清城关梅城镇。
黄乃裳耗尽一生,始终践行自己的铭言。
“矢志尽我余生,抱利他主义,至于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
黄乃裳逝世后不久,中国迎来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为了支持国内抗日,砂拉越的华人们,积极筹措捐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乃裳移民开垦计划,改写了砂拉越的历史。
台湾学者龙应台谈到黄乃裳时,不禁感叹:黄乃裳的移民开垦堪比美国开国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