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好羡慕这双巧手啊!沈阳非遗传承人巧手“掐”出民俗之美

指尖灵活、关节粗大、手掌厚实——这是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掐纸”传承人李雪的手。

这双手有一种魔力,经过掐褶、做形、粘球、组装等八道工序,将一张张平淡无奇的彩色纸,变成一幅图画,一个故事,一个传说,让民俗之美跃然纸上,惊艳世界。

小到一串花生、一挂大蒜,大到清朝皇帝大婚、满族民俗生活再现……李雪的作品灵动、鲜活、立体、惟妙惟肖,成为沈阳在世界上的独门“非遗”。6岁师承祖父母、25岁遭遇家庭变故、34岁获评非遗传承人,一路走来,李雪凭才情和努力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好羡慕这双巧手啊!沈阳非遗传承人巧手“掐”出民俗之美

李雪

一场变故 传承百年掐纸技艺

与印象中传统手艺人不同,李雪一头利落的短发,健谈又自信。说话间,她双手在纸面上翻飞起舞,一小会儿,纸上已是均匀的褶皱,再经过闷湿、定型、烘干、剪裁、拼接……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悄然绽放。

这项独门手艺,李雪从6岁开始学起。那时,她的家还在辽宁海城牛庄镇,李氏一家几辈人都靠制作售卖“掐纸葫芦”补贴家用。耳濡目染,李雪也慢慢成了“掐纸葫芦”的高手,从掐褶到组装,一学就是十几年。

好羡慕这双巧手啊!沈阳非遗传承人巧手“掐”出民俗之美

1996年,因父亲工作调动,李雪全家迁入沈阳。不久后,她留学新加坡,学习广告设计。原以为此生与“掐纸葫芦”再无交集,然而一场车祸夺走了父亲的生命,也让李雪的人生回到原点。

一次逆境 创新失败损失近5万

没有了父亲的家,空气都是沉闷的。李雪和母亲唯有制作“掐纸葫芦”,打发难挨的时光。那时,她们做的纸葫芦还是传统样式,分单桃、双桃,寓意福禄。一年只在端午节卖一次,收入微薄。眼看这项传统手艺成了边缘化的“季节性产品”,李雪意识到,再不创新,“掐纸葫芦”将面临绝境。

说干就干,李雪先从纸葫芦外观样式下手改良,将悬挂式成品做成可收缩的半成品,加绿叶藤蔓丰富造型。这次创新,让她接到一个南方客户的大订单。可是,转机竟成了危机。由于南方天气湿热,“纸葫芦”粘贴处使用的双面胶失效,成品被全部退货。这一单,她赔了近5万元本钱。

好羡慕这双巧手啊!沈阳非遗传承人巧手“掐”出民俗之美

难道真的没有活路了?李雪不顾亲友反对,带着作品去民间工艺展参展取经。这一去,她为“李氏掐纸”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一个转机 吉祥物成事业转折

在民间工艺展上,李雪看到很多造型各异的剪纸、面塑作品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实物,紧跟时代潮流。她想,别人能剪出来,捏出来,我为什么不能掐出来呢?

她开始从蔬菜、动物形象入手,将辣椒、白菜、兔子、松鼠等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销量也渐渐打开了。随后,她又制作机器猫、喜羊羊、灰太狼等卡通形象作品,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李雪的“李氏掐纸”被列为沈阳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掐纸作品越来越有名气。家传的技艺在创新中被发扬光大,李雪还没来得及感受这份喜悦,母亲却查出了癌症晚期不幸离世。

2013年,李雪迎来事业的转折点。“李氏掐纸”非遗项目进入辽宁全运村非遗展示馆。当时,她制作的吉祥物“宁宁”作为唯一指定的民间工艺品送给全运会38个代表团。她清楚地记得,展台前总是挤满了预约订制“宁宁”的运动员,王治郅、黄晓娟等文体名人也纷纷点赞。这些鼓励和认可,让李雪更坚定走创新之路。

好羡慕这双巧手啊!沈阳非遗传承人巧手“掐”出民俗之美

始终坚守 用掐纸讲述历史

吉祥物“宁宁”大获成功后,李雪又瞄准沈阳历史风俗题材。清朝皇帝大婚、满族民俗生活等系列作品,被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故宫、大帅府永久收藏。十年蛰伏,她的一套作品价格已升至万元,订单接到手软。

2017年,李雪的掐纸作品被选中去俄罗斯做文化交流,她设计制作的一套“穿着龙袍的俄罗斯套娃”,深受当地人喜欢。此后,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顾客,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她订制“掐纸”作品。如今,李雪已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很多大中小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推广“李氏掐纸”技艺。

“李氏掐纸”从民间走向海外,离不开传承人李雪的坚守、发扬、创新。李雪说:“‘李氏掐纸’的根在沈阳,将沈阳悠久历史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是我的心愿。”

这个夏天,李雪又酝酿了一部大作——由300多个人物组成的“阅兵式”作品,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唐晓诗 李浩摄影 徐小凌视频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

点击阅读详细报道,收看视频与更多精美照片↓↓↓

上一篇新闻

半汤半菜的“盐城八大碗”获地方特色系列菜肴“集体商标”,这是全国首例!

下一篇新闻

百年洋房中的新晋“网红”餐厅,竟有亚洲Top 5水准的新派法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