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专访 | 女画家的特殊任务

本次全国两会,来自四川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何学彬提出的推行“带薪陪床假制度”的建议,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她建议,为子女“常回家看看”创造条件,让“带薪陪床假”成为职场标配,独生子女每年陪床假20天,非独生子女每年陪床假10天。

专访 | 女画家的特殊任务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何学彬是著名国画家。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官网介绍称:何学彬生于1963年3月,笔名乙尼,四川眉山人。农工党党员,一级美术师。

她现任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执行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电视台艺术主编、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委员会委员、四川眉山市文联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委员会文化体育专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中央书画院副院长。

“专长国画创作、美术教育,独立完成巨幅山水画创作,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创作巨幅国画。”介绍称。

人民政协网刊发的一条来自农工党中央宣教处的报道,也介绍称:何学彬是国家级专家。作品曾在美国、法国、澳洲、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北京、天津、重庆、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展出,深受欢迎。作品《和谐之春》、《万泉和畅》、《旭日迎辉》、《上善若水》、《峡江行舟》等分别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管理局、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军委西山会议厅等处收藏悬挂。

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怎样让自己的画,被这些国家重要场所选中?何学彬经历了怎样的学画之路?她如何看待人大代表的职责?3月18日晚,在四川代表团驻地,何学彬接受了“政事儿”(微信ID:xjbzse)专访。

“政事儿”:本次人代会,你提交了一个推行“带薪陪床假制度”的建议,为什么想到要提这个建议呢?

何学彬:今年过年的时候,我看到一条新闻,感触很深,一名73岁老人坐在公园给儿子打电话,问孩子能不能回家过年。儿子说回不了,要工作。老人听了以后特别落寞。

我在调研中也发现,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年老,独生子女、特别是在外地的独生子女如何照顾父母,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截止2016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3%。

老人们需要孩子们的陪伴,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可是子女们也面临职场压力,特别是一些子女在外地工作,跟父母远隔千里。虽然“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可是孩子们哪有时间啊?那么是不是可以出台“带薪陪床假制度”,让独生子女每年陪床假20天,非独生子女每年陪床假10天?满足老龄社会的“精神刚需”呢?

“政事儿”:你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到今年,履职正好5年,之前提过哪些议案、建议?

何学彬:提过很多建议,比如文物保护方面的,文化建设方面的,以及反对校园暴力等等。还有一些建议是跟眉山有关的,比如“赋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权限区”的建议,眉山市彭山区是2015年12月27日,经全国人大授权的“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区,我建议在保证集体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赋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更灵活的权能。

“政事儿”:今年,除了呼吁推行“带薪陪床假制度”,您还提交了其他的议案、建议吗?

何学彬:今年也提出了跟文物保护有关的建议--“充分发挥三苏祠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突出作用”。

三苏祠是同列“唐宋八大家”的北宋文坛巨擘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是蜀中久负盛名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瑰宝。我建议要加强三苏祠的基地建设,加强对三苏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三苏文化的宣传推广。

同时还有关于党史教育、国史教育进中小学课堂的建议,党史、国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引导他们从小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他们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关于加快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国家立法的建议,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国家立法,是实现中央战略部署、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改革举措,全国多地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耳熟能详的“眉山经验”、“枫桥经验”,我认为这方面的国家立法条件已经成熟。

我还和其他15名代表提交了《关于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规范“全国雷锋文化联盟”管理的建议》。我们这代人上学的时候,经常唱的一首儿歌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等错误言论。雷锋精神核心在于服务他人、提倡良善互助的社会风气,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所以我们建议,应从顶层规范理顺“全国雷锋文化联盟”各项管理机制,并纳入共青团中央管理体系。

“政事儿”:你如何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

何学彬:我认为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职责,人民需要什么,代表就要反映什么,代表要为老百姓发声。

“政事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官网、人民政协网都介绍过你的艺术成就,“一级美术师,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创作巨幅国画”,哪些作品悬挂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国家重要场所呢?

何学彬:天安门城楼挂了我的三幅作品。其中一幅《和谐之春》,2.3m×6.5m,庆祝建国60周年时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人民大会堂挂有我的7幅作品,中南海有5幅。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楼里的《和谐神州》也是我画的。

专访 | 女画家的特殊任务

《和谐之春》(本人供图)

“政事儿”:国庆60周年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的这幅《和谐之春》,据报道当时竞争很激烈,你的作品是从三千多名画家的投稿中胜出的?

何学彬:竞争是很激烈,我觉得《和谐之春》这幅作品能被选中,主要是题材,取材于我的家乡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梅家湾水库,这里曾经很穷,许多农民饭都吃不饱,可经过60年建设,桃花飘香,水果满地,许多农民都住上了别墅,这个小山村的变化,展现出的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变化。

“政事儿”:四川代表团驻地是不是也有你的作品?

何学彬:在四川代表团驻地,我单独创作的画,有3幅,还有4幅是跟其他画家合作的。

“政事儿”: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多次选挂到国家重要场所?

何学彬:这些场所悬挂了不少优秀国画家的作品,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我认为,画家要紧随时代,跟上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用你的笔墨再现时代变迁,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画家。

苏东坡有过一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苏东坡的情怀。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审美情趣,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表达,好的作品一定是上可以接天、下可以接地,雅俗共赏。

“政事儿”:评论界如此评价你的画风,“擅长工笔花鸟、人物、山水,风格淡雅清新,手法浪漫”,“从作品中的一石一木、一山一水都能读到她女性画家纤细的情感笔触,也自然浸润着这个时代的意趣象征。”你觉得,这些评价准确吗?

何学彬:这是对我的表扬。我喜欢行走在天地间、山水间,喜欢原始、古朴的大山大水,旖旎秀美的山水风光是我灵感来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别人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时代变迁,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片刻宁静,感受到山水清风徐徐,有愉悦感,我会很开心。

“政事儿”: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何学彬:我6岁开始学画,外公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外公曾经是一名私学老师,书画功底很好,让我三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6岁开始拿画笔。

“政事儿”:当年,你的外公是否预料到你如今的成就?

何学彬:外公觉得我在画画这方面有悟性,算是可造之材。那个时候我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并不觉得学画多么辛苦,有时候画着画着就忘记时间了。上学之后,也没有放下画笔,经常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给老师画像,作业本背面全是画像。

不过,我真正开始系统地学习美术,是1994年到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之后,专科、本科、研究生,在那里学习了10年。美术学院里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方凤福、雷久泰、陈联辉、李白琳、黄静、戴政生、陈航、黄中贤、苏甦等等,在他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政事儿”:什么时候作品得到广泛认可,开始选挂到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要场所?

何学彬:是在1998年以后。1998年,我的老师方凤福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创作一幅作品,带着我一起来了。方凤福是著名国画家苏葆桢的弟子,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要求我们每周交一幅宣纸4尺左右的作业,他亲自批改,指出哪里画得好,哪里有问题,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过他。

“政事儿”:创作《和谐之春》这样的巨幅画作,需要多长时间?创作过程是不是很辛苦?

何学彬:一个巨幅画作,从采风到创作,怎么也需要半年时间。创作过程可以说很辛苦,因为经常连水都不喝一口,怕总上厕所耽误时间。完成一幅作品,胳膊经常是两三个月抬不起来。因为经常伏案,颈椎病也是难免的,我的第二节、第三节颈椎就都钙化了。

但是,当你沉浸在创作中时,并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愉悦。创作过程也是一种修行,孤独、寂寞这些感觉我就从来没有过,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经常说,我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人,因为我不会用电脑,微信也是前不久我女儿刚帮我装上的。我的脑子里全是我的画,站在画桌前拿起画笔,灵感不断涌来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候,真的有一种把酒听风的感觉,什么是非恩怨,全都不存在,只是想用画笔把脑海中的画面呈现出来。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新京报记者王姝 校对王心

上一篇新闻

腾讯游戏IP走入环球影城背后:是游戏“场景跃迁”的探索史

下一篇新闻

看不懂的Z代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