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农机企业成长的模式选择
农机企业成长有几种模式?新加坡创投媒体ThinkMaverick将其总结为两种:一是“毛竹”型,另一种是“阿斯彭白杨”型。先说毛竹,长达4年在地下生根,地面毫无生长迹象,根系能在土壤里延伸数百平米,从第5年开始,每天以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直至高达20米;再说阿斯彭白杨,只要两个月就能长到20米,但根基不稳,前一年生长疯狂,之后几年群聚扎根,运用群体力量保证根蔓的稳定性。
这让笔者联想看到了国内农机生态和企业成长路线。
事实上,国内农机企业绝多数采取的是“白杨”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受益于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机补贴政策等诸多利好,拉动了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成长速度可以用一日千里来比喻,但背后掩盖了很多问题。那么,面对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国内农机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按照据传统套路,笔者一定会告诉大家用“毛竹模式”,那是书生之见。企业千差万别,行业千变万化,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套,笔者认为,应用结构化思想去解决问题,不同企业区别对待。
比如,处于优势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和外部的企业,选择会大不一样。大家知道,潍坊地区有国内最大的拖拉机产业集群,企业成长和生存的法则,依赖的是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共享、产业协同、技术溢出等协同效应。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充分利用协同效应就可实现快速发展,集群内的企业,其生存取决于发展速度,最先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才有机会呼吸到新鲜空气和占领天空中的阳光。当然,集群外部的企业就不一样了,比如安徽、湖北、山西等地的拖拉机企业,多是单打独斗,如果想生存下来只有“毛竹模式”可选了,要比拟潍坊企业那是“邯郸学步”,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找到差异化优势也非常重要,如重庆宗申专注于山地拖拉机细分领域,其实也活得无忧无虑,因为没有多少企业进来。
再比如,传统农机和特色农机。当下的植保无人飞机、北斗自动导航设备、畜牧养殖粪污处理设备等,由于有产业政策支持,市场需示旺盛,这些企业理应采用“白杨模式”,站在风口上当然要以大规模投入换取增长速度,再抢先进入安全区不迟;当然,联合收获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等传统企业,风口早已关闭,在寒冬来临之际,如果仍采取“白杨模式”的话,由于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一旦由于销量下降、资金链断裂将陷入危险境地,选用“毛竹模式”则更为妥当,韬光养晦静待市场行情好转。
从目前大环境看,国内农机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正是“三期叠加”(速度换档、发展模式调整、前期政策消化)的关键时期,整体下行和不确定性是新常态,换句换说就是所谓的“寒冬”。寒冬中,“毛竹模式”会有更大的益处,由于根基牢固能抵御更大的风险,触角四通八达能输送足够养分,只要想办法活着生存下来,企业就能见到彩虹。
农机行业周期性鲜明,行情时好时坏都是常态。需要特别指出,有些企业在寒冬中兵行险棋,博取小概率机遇。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原载:《农机质量与监督》2020年第1期,作者:柳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