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8日 星期日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这是伸展向天空的渴望,是在风雨雷电中守卫古厝的勇气,是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它究竟有何魅力令世人痴迷

探奇泉州燕尾脊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闽南的庙宇、祠堂、古厝、民居多建燕尾脊,高高翘起,飞扬灵动。图为蔡氏古民居的燕尾脊。(陈起拓 摄)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对闽南红砖古厝建筑风格的生动写照。

踏入泉州城,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便是屋顶上飞翘的燕尾脊,其独特的造型及蕴藏的文化,成为四方访客探索古城之美的重要窗口。泉州是2021年携程年度口碑榜“最佳新晋目的地”,在担任评委的领域专家、知名建筑师、旅游达人眼中,这座城市的传统建筑是一项重量级加分项。

整个正脊建成曲线形状的屋脊,形如上弦月,脊两端往上翘起,尾端分叉为二,像燕子的尾巴,燕尾脊因此得名。由于微微叉开的尾部神似燕子归巢时的形态,本地人将燕尾脊亲切地唤作“双燕归脊”。而这一屋脊造型,也成为闽南文化的一个特有符号,是无数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被赋予“盼燕归巢”之意。

闽南地区的庙宇、祠堂、古厝、民居大多建燕尾脊,张扬地高高翘起、飞扬灵动。相传源起于古代“皇宫体”的燕尾屋脊造型,在古建筑专家的眼中,还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在常发生雷电暴雨的时节,有了燕尾脊的保护,置于沿海地区的闽南古建筑才能得以保存百年。从普通民居在燕尾脊上装饰的云纹图样,到宗祠、寺庙等建筑装饰于燕尾脊的龙凤、蝙蝠、狮首等神兽,这些富有寓意的脊饰,让现代人窥见古今建筑工匠们的超凡技艺。

燕尾脊,不仅是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闽南文化的载体,还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的缩影。“透过燕尾脊这一独特的屋脊造型,可以一睹闽南建筑的风韵,通过解读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屋脊、脊饰,也能领略到不同地区古建筑的独特韵味。”在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姚洪峰看来,正如闽南人将屋脊打造成燕尾造型,受地域的影响,其他地方的人也常在屋脊上“大做文章”,赋予屋脊不同的形态。北方地区屋脊大多保持和缓平直的造型,以此凸显建筑的庄重感,在南方一些地区,如苏州,人们则将屋脊建造成甘蔗脊、雌毛脊、纹头脊、哺鸡脊、哺龙脊等不同的形态,将屋脊打造得更为生动活泼。不仅如此,受不同时代的规制、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影响,登上建筑屋脊的装饰物也丰富多样,如北方地区的一些皇家建筑、官式建筑,屋脊上的装饰风格比较严整,处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民间寺庙、宗祠等建筑,在装饰物的选择则更为多样化,从龙凤到各种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可谓包罗万象。

□记者 陈士奇

燕尾脊,远望如上弦月,近看似燕归来,灰塑、剪瓷雕、交趾陶等传统建筑工艺赋予它华丽精细之美,同时,它还有加强屋顶稳定性,加快排水速度,削弱风力冲击,防潮避雷等作用

巧夺天工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泉州寺庙、宗祠上的精美脊饰。(陈士奇 摄)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燕尾脊华丽精细(陈起拓 摄)

古建筑屋脊 种类繁多

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宗祠、民居,传统建筑所搭建的屋顶形态万千,名称各异,比如,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庑殿式屋顶、攒尖式屋顶、卷棚式屋顶等,歇山式屋顶、攒尖式屋顶和庑殿式屋顶还细分为重檐屋顶和单檐屋顶。与不同屋顶相匹配的屋脊,虽多用瓦、砖、灰等材料筑造,但也有着正脊、垂脊、戗脊、角脊等不同名称。

那么,如何将不同名字的“脊”进行区分呢?对此,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姚洪峰介绍说,以常见的传统古民居为例,通常这类房屋的屋脊是由正脊和垂脊两部分组成,在闽南地区,人们也常将它称之为“中脊”,而垂脊则被称之为“规带”。其中,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成。从建筑的正立面看,正脊就是一条横走向的线。因造型的不同,正脊还分有大脊、元宝脊、清水脊、鞍子脊、过垄脊、扁担脊、皮条脊、镂空脊等。由于古民居的屋顶多为硬山式屋顶和悬山式屋顶,这两种屋顶除了拥有一条正脊之外,通常还搭配有四条垂脊,因造型的不同,垂脊还可分为铃铛排山脊、披水排山脊、罗锅脊,卷棚脊、箍头脊等。此外,与垂脊一样能够起到防止雨水流到墙面上功能的还有戗脊和角脊,其中戗脊是指歇山式屋顶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而角脊是指重檐屋顶下层房檐檐角的屋脊。根据曹春平所著的《闽南传统建筑》一书中的表述,在闽南地区,无论是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或是悬山式屋顶,除了正脊之外,当地常将其他屋顶上的脊称之为“归带”或是“规带”。

自古以来,能工巧匠常在屋脊的装饰上“大做文章”,从最初的简单式样,逐渐演变出成形式多样的缤纷脊饰。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屋脊上装载“配饰”的做法,可追溯到汉代,当时建筑风格多呈现为雄浑粗犷的形态。为让建筑愈加雄伟壮丽,匠人们便在屋脊上装饰多种动物形象,如在正脊中间装饰凤鸟、火焰珠,或是在正脊两端装点上鸱尾造型,以此寄托“厌火祥”之深意。后鸱尾逐渐演变为鸱吻,后形成了“龙吻”,时常出现在宫殿、寺庙、祠堂等建筑物的屋脊之上,稳固脊尾。同时,寓意“降雨消灾”,借此祈愿房屋不受外力侵扰。除了正脊之外,工匠们开始在垂脊之上,加装起翘姿态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同样被赋予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等寓意。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泉州的红砖大厝沿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将独特的闽南文化融入其中。(陈起拓 摄)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的燕尾脊屋顶(陈起拓 摄)

“双燕归脊”有颜值有内涵有实力

燕尾脊飘逸轻盈 抗风防潮还避雷

身处刺桐城的人无需跋山涉水,只要走出家门,便能在古城深巷中一睹由红砖赤瓦、燕尾山墙构建的南派古厝风采。

泉州的红砖大厝,在形态上沿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将独特的闽南文化巧妙融入建筑细节之中。对此,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泉州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服务团成员陈实生介绍说,传统闽南建筑,虽屋顶多为硬山式屋顶,但搭配的两种正脊却颇具特色,一种名为“鼎盖脊”,其表面多呈为工字形,另一种则名为“花窗脊”,又称为“车窗脊”“疏窗脊”,其多呈现为透空形态。不仅形态不同,正脊的末尾造型也别具匠心,一种形似“燕尾”,一种看似“马背”。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谈及燕尾脊,久居闽南地区,尤其是生活在泉州本地的人们,大多不会感到陌生。这一造型活泼的屋脊,是将正脊做成流畅的曲线形状,两端往上轻盈翘起,远远一望,犹如屋挂有一轮上弦月,而这一正脊的尾端会带有两个分叉,颇似燕尾,故而得名“燕尾脊”。据了解,在闽南地区,现存年代较久的燕尾脊建筑,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此时建造燕尾脊的材料,大多是使用白灰、筒瓦、板瓦及砖。但此时的正脊尾部起翘弧度偏小,且仅有极小的分叉,翘起的弧度不像如今这般飞扬,也还不太似燕尾之形。

除了造型独特之外,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本营看来,对于一栋闽南建筑而言,搭配上燕尾脊,不仅样式美观,具有的实用功能也不容小觑。闽南地区常受台风、雷雨侵袭,燕尾脊正脊两端弯弯翘起的造型,既能起到“避雷针”的作用,还会降低屋脊的重量和中心,加强屋顶的稳定性,加快房屋排水速度,削弱冲击房屋的风力。如此一来,便能对房屋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并起到防潮之效。架设在燕尾脊上的装饰构件,还会在雨水侵袭屋脊时,保护脊外瓦盖。

受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的影响,闽南的燕尾脊从细节之处有所区别。对此,陈实生介绍说,如在燕尾的分叉处,燕尾脊就分为三种,一种是单开叉燕尾,指的是尾端做两个开叉;另一种是双开叉燕尾,尾端有左右两个交叠的开叉;还有一种是尖开叉燕尾,指的是单开叉之上还突出一个尖端。在燕尾的翘度上,亦有细微差别,泉州建筑的燕尾脊较为弯曲,飞翘的形态颇为轻巧、俊逸,而漳州建筑的燕尾脊、显得较为“收敛”,翘度较平缓。

不同于燕尾脊常被用于主厝屋顶之上,常用于护厝屋顶的“马背”,则赋予闽南建筑屋脊另一种形象。对此,陈实生介绍说,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在厦门,不少屋脊会选择以“马背”示人,因房屋的山墙面形如马背弓起,也被称为“马背山墙”,闽南人常将之唤为“箍头”。叶本营介绍说,马背的造型多是依照风水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来划分,其中金式马背造型偏圆,带有单一的大圆弧;木式马背造型偏直,带有直、窄、高的弧线;水式马背造型带有三个或以上的弧形曲线;火式马背造型带有尖锐的、像火焰四射一般的曲线;土式马背则造型偏方。各种马背造型的细节因地域差异而略有不同,但终归是在这五种形式中变化。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泉州市区承天寺的燕尾脊和脊饰(陈士奇 摄)

灰泥陶土塑脊饰 巧匠妙手“剪”瓷雕

无论是民居、古厝的素朴装饰,还是宗祠、寺庙的繁缉装饰,带有鲜明闽南风格的屋脊,不仅在脊饰上凸显出了明显地域特色,同时也凝聚了闽南工匠的生活智慧与精湛技艺。

“闽南传统宫庙建筑的脊饰,大多是通过灰塑、剪瓷雕、交趾陶这三类装饰来美化处理。”叶本营介绍说,灰塑又称“灰批”“堆花”“泥雕”,是以灰泥为主要材料,由石灰麻丝,有时为增加黏度,还会加入糯米浆、红糖水来搅拌、捶打调制。制作时,将灰泥捏塑成形并进行彩绘涂色。而交趾陶是一种融绘画、雕塑、烧陶于一体的低温彩釉瓷,制作时,先将陶土捏塑成所要的形状,阴干后涂上釉色再烧制而成。

若要做繁复造型和图案时,往往用到“剪瓷雕”这一工艺,这被称之为“堆剪”“剪粘”“剪花”“剪碗”的工艺,相传是从唐代流传至闽南,于清代开始流行,且兴盛于民国时期,是一门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在叶本营看来,剪瓷雕的制作有点像是将器具“变废为宝”的过程,这是因为制作剪瓷雕时,会需要将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玻璃瓶打破重塑,或是可以选择以残损价廉的彩瓷来再利用。使用的黏合剂独特讲究,一般要用水泥、红糖水、贝壳灰来混合制成“胶水”。制作时,剪瓷雕也凝聚了工匠师傅的奇思妙想,他们时常将剪好的小瓷片粘贴在骨架模型、泥质胚胎或墙壁、屋脊的底板之上,拼塑成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用以装饰寺庙宫观、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此外,剪瓷雕根据手法和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平雕、立雕、叠雕、半浮雕,其中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而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用一片片彩瓷来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难度最大的立体雕,则是用来雕塑古装戏曲人物,如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通常都会采用立体雕方式来制作。

此外,叶本营介绍说,剪瓷雕具体制作方法还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屋脊高处进行制作,工匠们也将之称为“现场制”,这做法多用于屋脊上的大型装饰物,由于位置所处较高,工匠制作时会较为大胆,通常会用较为粗犷的手法表现大结构、大色块,所制造型也较为随意,如此一来,也使得所制饰物在远观时有活灵活现的装饰效果。另有一种是先在地面上根据所塑图形的比例大小,通过预先制作完整的剪瓷雕工艺构件,后再将其移至需要装饰的脊上安放, 也称为“预制式”。相较于“现场制”的剪瓷雕,这“预制式”的方式,则更要求工匠们的工法要细腻精湛。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开元寺建筑屋脊上的宝塔脊饰(姚洪峰 供图)

巧夺天工 泉州燕尾脊 闽南古厝的“顶尖”艺术

晋江五店市,鸟儿从燕尾脊旁飞过。(陈起拓 摄)

屋脊装饰藏寓意 闽南文化立体画

在泉州,带有燕尾脊造型的房屋随处可见,但因用途不同,民居和宗祠、寺庙的燕尾脊,还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一般古民居的燕尾脊,多是用砖瓦堆砌而成,只在尾端分叉的部位加上铁条或钢条来固定。”陈实生介绍说,传统民居建筑,要为屋顶架设燕尾脊,需要借助铁线为之塑形,制作时,要将其架在屋顶并拿起7至8寸等高度,后进行定型,如此方能制成弧度适当且漂亮的燕尾脊。相比宗祠、寺庙,在陈实生看来,泉州地区的民居、古厝所用的燕尾脊较为粗钝简朴,不单起翘度较为平缓,所用装饰品也较少,一般会用的是云纹、花卉、神兽等造型来装饰燕尾脊。在他的印象中,泉州本地的传统古厝民居在建造燕尾脊时,按照传统习俗,还会在燕尾脊所在的正脊中部放置一些“五宝瓶”之类吉祥物,并在瓶内放入五谷、毛笔、钱币、铜镜,其中五谷寓意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毛笔意在祝福人文荟萃,文化昌明,而钱币是为祈愿财源广进,银镜则用以驱邪镇妖。除此之外,一些民居还会在正脊上设置“风狮爷”“瓦将军”等摆件,或是选择一些带有谐音之意的装饰物为房屋增加吉祥之意,如以石榴饰物寓意“多子多福”以蝙蝠和钱币造型寓意“福在眼前” 。或是取闽南语谐音,以萝卜饰物寓意“有好彩头”,或是以菠萝饰物寓意“好运旺来”。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会员陈钦忠介绍说,依照闽南传统民间习俗,在修建房屋,尤其是家族大厝时,不少人家还会在正脊中央放置一个火炉,待房子建好后,点上炉火,借此来祈愿家族兴旺发达、家人平安顺遂。

与民居、古厝不同,在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当地建造的宗祠、寺庙等建筑,所配置的燕尾脊则大多起翘弧度明显,正脊看上去更为灵动,并从视觉上克服正脊的僵直感。同时,在姚洪峰看来,宗祠、寺庙装饰的物件也更为华丽、繁复。这些屋脊装饰既发挥着完善屋脊结构的作用,同时也体现着闽南地区深厚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如在一些寺庙建筑中,在正脊的中心位置,会装饰神仙、光凤、宝瓶、宝珠、宝塔、莲座等物件,这些饰物大多会选择耐日晒雨淋的砖、石、陶、瓷以及灰泥、水泥来制成,装置于正脊中央,既为达到显示寺庙的地位之用,也兼具“趋吉避煞”之意。此外,若是为宗祠、寺庙选择歇山式屋顶,工匠们则会在屋顶的垂脊尾端摆放装饰物,这被称为“牌头”,而牌头的造型更像是一幅“有故事”的立体图,创作背景选材多样,既有人物坐骑的武场题材,也有山水楼阁的文场题材。

现今,在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内的建筑屋顶上,依旧可见燕尾脊旁装饰有龙形的吻兽,其与正脊中央的宝塔、宝珠装饰物遥相呼应,相互搭配,形成了“双龙护塔”或“双龙戏珠”之态。对此,姚洪峰介绍说,龙是本地寺庙建筑屋脊上尤为常见的一种吻兽,寓有“防止火烧”之意。另一些寺庙的正脊有时还会运用凤凰装饰物来象征高贵与美丽,且取“鸟中之王”之意,借此让龙凤搭配,形成“飞龙彩凤跃于脊上”之姿。此外,一些泉州地区的寺庙屋脊上还会安放有吉祥之意的卷草装饰物,或是放置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等造型的装饰物,其被称之为“八瑞兽”,有祈福之意。

红砖飞脊“皇宫起” 思乡情切燕归来

“老泉州”将带有燕尾脊的建筑群称作是“皇宫体”。“皇宫体”因何而出现?

这还要从流传于闽南民间的“赐汝一府皇宫起”的传说讲起,姚洪峰说,根据《惠安县志·烈女名媛》中记述,唐朝有一女黄氏,其父是工部侍郎黄厥,机缘巧合被微服私访来到民间的闽王看中,娶为妻子。后黄氏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新的闽王。有一年,恰逢梅雨时节,雨落不停,黄氏想起在家中的父母,担心家中房屋破损不能遮风挡雨,因此哭泣不已。闽王询问其母为何哭泣,得知原因后,他便颁下旨意“赐汝母王宫起”。但因“母”和“府”在闽南方言里发音相近,旨意便被传旨太监误传为“赐汝府王宫起”,一时间,闽南地区大兴土木,原本只属于王宫才能使用的红砖、飞脊相继在民间拔地建起,不单是达官、豪绅、富商,甚至是普通百姓人家,都纷纷仿效起王府的样子造起房屋。这些房屋十分注重细节装饰,如墙体、梁柱、屋脊等,不仅外形似殿宇,富丽堂皇,也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稳实,气势宏大。后直到有人密报闽王,民间才停止了这种王宫营建形式。

虽相传燕尾脊这一造型源起于古代宫殿建筑,依照传说所述的旧时规制,本应是由家中有做官的人家,或有中科举的人家所住房屋才可使用,但叶本营介绍说,实际在民间并非如此,建筑风格流传甚广,时间一长,许多生活在泉州地区的人们,皆不再墨守成规,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便会给自家的房屋架设起燕尾脊,长久以往,便形成了现在泉州城中,随处可见、新旧不一带有燕尾脊的房屋造型。

“燕尾脊的造型两端翘起,尾部稍稍分叉,给人一种燕子归巢的既视感。”陈实生介绍说,在闽南地区,人们还将燕尾脊称为“双燕归脊”,这是由于闽南地区常有外出打拼的人,留守家中的亲人为祈求在外谋生的游子能如按时归巢的燕子一样平安返家,便将美好希冀与思念都隐于屋脊之上,借由燕尾脊来“倾诉”。这在张惠评、许晓松所著的《泉州古代科技史话》中有提及,“皇宫起”式的大厝,常是一个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燕尾归脊”,寓意子女不管漂泊他乡,不论路途多远,总要回归故里,大厝影响深远,成为海外侨胞认祖归宗、血脉相连而割裂不去的一种思乡情结和精神纽带。不仅如此,自古以来,不少远行海外的游子为表达归心似箭的情感,也将燕尾脊这种建筑风格带到了国外,尤其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不少华人的房屋、祭拜神明的寺庙,也都使用了燕尾脊的造型。

屋脊造型“入乡随俗”

生活在南北不同地域的人们,受地域文化、风俗、审美等影响,常将各种奇思妙想,通过建筑屋脊的外观造型、装点配饰来“表达”。

在陈实生印象中,闽南建筑的屋脊装饰少有束缚感,在广东地区,无论是民居还是宗祠、寺庙,屋脊的造型也较为灵动,同时在装饰物的选择上,尤其是当地的宗祠、寺庙,不仅正脊上装饰龙的造型,仼何的兽类、器物、花卉、人物都可以“走”上屋脊,任意组合。在安徽地区,会发现当地匠人们青睐于将寓意有“福禄寿”之意的装饰摆件置于正脊之上。而将目光转向西南方,在云南地区,一些传统的佛寺大殿,屋脊则会出现另类的装饰形式,当地工匠们毫不吝啬地在正脊、垂脊上装满饰物,不同于福建、广东、安徽等地的古建筑,在云南的一些传统古建筑,尤其是佛寺的屋脊上,有时还会装饰一连排的小兽或者由花草组成的带状饰物,犹如屋顶镶上了一圈花边,硕大的佛寺屋顶变得轻巧、美观。

相较于南方生动活泼的屋脊造型,北方地区的屋脊装饰则多依循严谨的规制,中规中矩,如山西、河北等地的传统古民居,不仅正脊的造型较为平整,屋脊装饰也比较规范,多是由砖瓦筑成长条屋脊,脊上有砖雕或空格花纹,正脊两端设有鸱吻,同时垂脊顶端带有小走兽作为装饰。

但无论是南方建筑还是北方建筑,样式繁复的屋脊和工艺复杂的脊饰,在凸显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凝聚了工匠们的生活智慧。中国古建筑脊饰的设置,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如防水、防火、抗震功能和稳固结构等。比如在传统建筑物正脊上放置鸱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等装饰物,能起到固定正脊的作用;在正脊末端安放鸱尾、龙形等装饰物,则是为了起到加固正脊尾端的作用。

各地屋脊风格纵览

●岭南建筑屋脊: 丰富脊饰“讲故事”

岭南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多是用两层筒瓦平铺,有利于通风挡雨。屋脊尾端起翘弧度不大,有时较为平缓,但脊饰丰富多样。当地一些宗祠、寺庙,如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的祖庙、德庆的悦城龙母庙等建筑屋脊上,所用脊饰多为陶塑、灰塑、彩绘,图样色彩艳丽,包含有代表祥瑞主题的花草、松竹、麒麟、龙凤和狮马等多种样式。此外,有的脊饰还会包括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仙山楼阁、山水佳境等场景的图案装饰物,例如广州的陈家祠,这一建筑物的屋脊上放置的装饰物就包括有224个人物,内容涵盖“群仙祝寿”“加官晋爵”“八仙贺寿”“麻姑献酒”“麒麟送子”等主题。同时在广东一些地区,当地寺庙还青睐鳌鱼脊饰,如在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其脊饰就是鳌鱼。

●江南建筑屋脊:在正脊上塑“画碑”

江南地方建筑的屋脊造型、装饰物因民俗而各具特色。苏州民居以硬山式屋顶为主,屋脊的种类分为甘蔗脊、雌毛脊、纹头脊、哺鸡脊、哺龙脊等多种形式。当地传统建筑的正脊多以砧瓦叠砌,正脊两端做成纹头、哺鸡等形态。在装饰正脊时,工匠们有时会塑上字碑或“画碑”,在“画碑”上塑以各种避邪祈福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古今人物、神怪鬼异等民俗图案。苏州园林中不少建筑物的脊饰还采用寿桃、佛手、石榴等带有吉祥之意的水果形态,同时这些建筑物的正脊正中还设置带聚宝盆、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的装饰物。

●湖南建筑屋脊:脊饰多为动物花草

在湖南,当地传统古建筑的屋脊偏向“细致、秀美”,呈现的线条一般较为平直。在脊饰的装饰上,多选择动物、花卉,衡南县隆市乡王家祠的脊饰就在正脊两端设有鳌鱼、卷草等装饰物,正中还放置亭台楼阁装饰。吴庆洲所著的《建筑哲理与文化》中提及,湖南当地的传统建筑使用龙吻造型脊饰多与官式龙吻不同,其形象更为活泼,且富有戏剧色彩。

●四川建筑屋脊:脊饰偏向多元化

在四川,传统古建筑的正脊亦有曲线弧度,但不似闽南燕尾脊那般飞翘,其曲线较为平缓,微微上扬的脊端也被唤作鳌尖或老鹰头。

对于脊饰选择,四川传统古建筑更偏向多元化,在当地民居屋脊的装饰上,既有用青瓦交叠制成的空花脊,也有用灰塑嵌贴碎瓷片,制作宝瓶、葫芦等装饰物。对于颜色的选择,当地人偏向于将脊饰涂成青、蓝、白等颜色。在当地一些祠堂、寺庙,如成都武侯祠、文昌宫应梦仙台、阆中张飞庙等建筑的屋脊上,塑有双龙戏珠、双凤呈祥、宝塔、龙吻、鱼吻等造型的装饰物,或是人物雕塑、仙佛塑像。

●北方建筑屋脊:厚重平直凸显庄严

相较于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带有飞翘的屋脊,北方的传统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庙宇等建筑,屋脊线条多以厚重平直为主。其中,一些宫殿、庙宇青睐于在正脊用龙吻,垂脊上放置寓意不同的走兽,如故宫太和殿,就放置了龙、象、凤、狮子、天马、海马、獬豸等脊饰。

在山东,依照当地的民俗,旧时民间在建筑房屋时则会在屋脊上装饰狮、马、牛、羊、鸡和鱼六种陶塑品,通称“六兽”,除了“六兽”之外,有时还会在屋脊上放置龙形的“大兽”与“小兽”。此外,在山西,当地的传统建筑在脊饰的选择上则更为丰富,其制装饰物的题材包括仙人、力士、童子等人物造型,也有龙凤、狮虎、麒麟、大象、马匹等兽形,还有奇花异草、日月星辰等各式各样的图案,包罗万象。

□记者 陈士奇

上一篇新闻

普京祝72岁特朗普生日快乐 后者却在推特上提了这俩日子

下一篇新闻

【家园记忆·华亭篇】一管酣畅淋漓笔 挥出东坡远谪身——周秀廷曲折人生与壁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