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波 与植物进行一场持久的合作
在都市建筑丛林的包围下,渴望植物。
却在日常中无视野草。
在郑波看来,他是在与植物进行一场持久的合作。
艺术先锋
郑波
郑波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视觉文化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他专注于社会性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多从边缘人群与边缘植物的视角切入历史与现实。2008年,获新加坡美术馆颁发SIGNATURE艺术奖评委会奖,2005年获中国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其个展包括2015年在中国香港文化中心的“为伊唱”,2015年在Leo Xu Project举行的“Weed Party”,2015年至今由卡斯雕塑基金会、The Space、英国文化协会支持的“awallproject.net”,2013年由西岸双年展支持创作“住在上海的植物”。
2013年,郑波第一次将自己的创作和植物联系在一起。
在上海西岸偶遇的一片野草,成为他和植物结缘的起点。
上海水泥厂在世博筹备阶段搬迁时,这片土地上没有人种植植物了,所以给了野草生长的空间,自然生长。郑波邀请了一位做景观的朋友帮他辨识了住在这里的20多种野草。每一株原本无名的野草被郑重地标注出他们的名字。
于是,每一株野草有了自己的故事。
在这些野草之中,有一个名字吸引着人们的神经——“加拿大一株黄花”。这种植物在上世纪30年代时被从加拿大引入上海,上海的环境同样改变了植物的生长轨迹,从一年生的植物,变成了多年生。华东的所有农民都认识这个植物,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一定可以准确地叫的出它的名字。
野草在阅读下,不再是野草,西岸的这片土地成为了一个微型植物园,观察与实践同时在这里发生。
之后郑波和在上海教书的朋友们一起做了一门关于植物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线上课程。8个人,每人一讲。何鑫在华师大做生态学,汤维杰在同济大学做文学研究,谈20世纪和上海有关的植物书籍,罗小茗在上海大学做文化研究,王家浩在中国美院做建筑和城市研究。每个人从自己学科的角度讲植物和上海的关系。汤维杰讲的是20世纪出版的几本关于上海植物的书,其中一本是1961年的《上海野生食用植物》,告诉大家哪些野菜可以吃。
郑波用周一上线在线课程,周日进行线下活动的形式,尝试“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而草地就是他的教学实验田。
这片草地,改变了郑波的创作方式。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大多是和人息息相关。之后其在Leo Xu Projects 所创作的个人项目《野草党》(Weed Party),他调整了对于植物的观看,退回到工作室创作,并非参与式的,而是架上的,开始进入对于植物的研究。
郑波不仅仅停留于对于植物的观察,他更将这种观察转变为主动的种植。
2016年,他将野草种植到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屋顶。在“山中美术馆”的展览中,郑波在前期考察时关注到了正在开放进程中的周边环境。新建伴随着对于当地景观的重建,杂草被去除,而完成后的工程会以人造草坪的方式填充。
于是,郑波和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将周围的野草移植到美术馆的屋顶,终止了两个三角形。人赋予植物既定的形态,但野草会根据自己的生长而将三角形渐渐打破。对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而言,这种心态上的变化,从某种程度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上周还在清理野草的团队,面临着需要将野草重视并认真浇灌的转变。
这件作品,直到今日,依旧在四方美术馆的屋顶生长,野草的种子会随风扩散,进入美术馆地面的草坪,不断蔓延。
对于郑波而言,作品并不是停滞在封闭空间之中的,而是在不断的对于本地产生影响。
他用植物写作,和文本及国际政治形态的思考相连。他发起的项目《野草党》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形式推进,探讨植物和政治的关系,从抽象到具体,包括文字、图片、文献、装置、花园等等。
他曾经把1961年的那本《上海野生食用植物》抄了一遍。而在2017年,他在中国台湾地区又找到一本非常相似的书,叫《台湾野生植物食用图录》,1945年3月出版,是占据台湾的日本人编的。书的前言提到,赢得粮食战争的胜利关乎帝国的荣耀。植物背后也与时局、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郑波最新的创作中,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术馆就地取材,使用大学农业研究实验中的被废弃的杂草,收集并移植到美术馆之中,学生可以在展厅中休息,同时进行研究。观看展览同时为学习搭建了空间。
对于植物的观察,同样改变着郑波对于世界的观察视角。
在过去的150年中,人类对于世界的想象是一种无限的增长。在这种看似正门的指数性增长之中,背后面临的是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背后同时发生的是物种的消失,能源的消耗。
在郑波看来,野草就是人跟人之外的东西的第一个接触点,当人类失去一点点控制的开始。是不是愿意放下一些自以为是的控制,让人之外的一些力量慢慢浮现出来。
现在,郑波还会时常回去看看他所种植的野草,这种“重回犯罪现场”成为他和不同城市空间的特有的链接方式。
“五年是一个很短的时间,现在的创作可以让我去到不同的地方,而不仅仅在电脑前。和不同城市的接触,不再依赖于交通图。我依旧处在一个很初期的阶段,和周围的土地植物产生情感连接。”
最近,郑波把家搬到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村子里,那里有很多的昆虫。他才了解到,地球上有30万种植物,但有3000万种昆虫。其实昆虫的世界更加庞大。在他看来,“我是在和其他物种,或者说其他力量一起合作。”
巴黎之花特别邀请艺术家石青将西岸格楼打造都市谧境艺术空间,呈现系列艺术装置“景观诗歌”,旨在用独特的视角呈现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展示品牌延续百年的艺术审美与思维。在Art 24 Hours闭幕后,巴黎之花也继续在这一特别的空间策划不同主题的活动。
巴黎之花携手艺术24小时,邀请艺术家郑波进入都市谧境艺术空间,讲述他与植物的合作。
- 特别鸣谢 -
巴黎之花香槟
- E N D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