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每一封侨批都是一个故事

每一封侨批都是一个故事

近日,歌仔戏《侨批》在厦门首演。图为《侨批》剧照。 林志杰摄

每一封侨批都是一个故事

图为1948年,一位印尼华侨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资料图片

近日,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初评结果揭晓,由福建省文旅厅、文物局主办,福建省博物院承办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成功入围。

展览开创性地使用3个“百”的策展理念,历时3年,从世界各地精选文物、侨批、文献资料300余件。“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此次特别展出侨批13件套,为展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百”展览放异彩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为展现华侨华人热爱故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福建省博物院于2018年向泉州民间收藏家征集了3万余件侨批,经研究人员认真解读,精心选取了其中13件套用于本次展览。

侨批,又称“银信”“番批”,是历史上华侨华人经由水客、侨批局等民间渠道,寄给国内亲人的书信、汇款票据等。由于侨批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华侨华人过往的生活经历,因而能全面反映侨乡和侨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

“侨批成为本次展览的特色之一。它不仅与国家还与家庭相关联,非常富有生活气息。每一封侨批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充实了展览内容,为展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侨批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一大批归国侨眷和中青年观众,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据介绍,展览勾起了归国侨眷们的回忆,他们动情地为现场观众作起了讲解,还有不少观众认出了展览中的家乡人,不约而同地向大家介绍,洋溢着自豪之情。“我们会不断积累文物和故事,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百国百侨百物展。”张焕新说。

“侨批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和福建的闽南地区,有很多人还不太熟悉。此次作为展品展出,起到了对侨批的推广与宣传的效果。”张焕新透露,福建博物院还计划将展览推广到海外,届时侨批将受到更多海外人士的瞩目。

家国情怀寄尺素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人联系交流、带信带钱带物的特殊文献载体。其中,侨批书信所记载的信息是真实的、私密的,是未经雕琢的史信,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黄海清介绍。

福建博物院此次展出了19世纪以来的侨批书信,勾勒出华侨群体的生命历程——

有华人初到海外谋生的艰难。1898年12月,李种德到马来亚谋生,他在信中写到:“祖母、母亲二老大人下:儿现时在吡叻坡顺茂行中,微躯粗安,不须介意。况此际暂‘新客’,百凡生疏,未得微利,先借英良二贰元寄邱铜夏带回……”

有父亲对儿女的谆谆教诲。1948年,一位身处印尼的父亲写下:“刻下正是汝兄弟用功求学之时,古人说‘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汝专心求进,毋负余之所望,是祷。”

有游子诉说对祖国的思念。在纽约的老华侨边守晨写到:“我待它(老手表)如宝贝一样珍藏,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亲人对我的想念,也让我带着希冀的心去回望属于我们的过往岁月,尽管,岁月早已远去。”

张焕新说,侨批故事里有华侨华人自强不息的拼搏之路,有对亲情绵亘的留恋难舍,更有海外侨胞报效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1939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难时期,中国的海上港口几乎被完全封锁,滇缅公路成为抢运军事物资的生命线。华侨女教师白雪娇加入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瞒着父母报了名,临行前才给父母留下告别信,轰动一时。

她写道:“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是不免凄怆心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了。”

保护实物永留存

侨批不仅是华侨华人独特的历史记忆,更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黄海清说:“侨批综合反映了华侨华人个人的心灵史、基层社会历史,是人类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不抢救保护,人类的记忆就不完整。”

近年来,侨批保护硕果累累。2013年6月18日,福建、广东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嘉庚讲席教授刘宏出版英文书《亲爱的中国:侨批与侨汇1820-1980》(美国加州大学出版),推动侨批进入全球视野。

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侨批在海丝馆展出,引起巨大反响。入选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歌仔戏《侨批》,近日于厦门公演。

“关山初度,前路尤长。”据黄海清分析,侨批保护也面临诸多困难,当前一大难题是侨批原件散落于民间,难以集中。“当务之急是要抢救保护侨批原件,避免它们在流动中被损坏、烧毁。分散的侨批也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

自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以来,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知名度不断提高。大量的曝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侨批的价格上涨、市场流动性增强,为保护工作带来困难。

对此,黄海清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快速度收集侨批,进行实物抢救。一方面可以出版的形式将原件集中保护,同时,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将侨批永远留存下来。”

上一篇新闻

中国与世界的七十年:深度交织 守望相助

下一篇新闻

二手交易平台只二获数千万元美元B轮融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