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聆听老柴芭蕾故事
直到走进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发现身边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带着小孩,我才意识到,这场《柴科夫斯基芭蕾故事音乐会》是【家庭音乐会系列】。
我身边坐着一个大约十岁精致打扮的小姑娘,她的妈妈在开演前一直在用和成人聊天的语气讲述柴可夫斯基。
我由衷地羡慕这些孩子们,他们从小就学了1—N门乐器,能够和家长们一起,在如此大气恢弘、清新高雅的国家大剧院听国家级乐团演奏世界经典音乐。
10点30分,演出开始,由指挥洪音携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共同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芭蕾故事音乐会。
音乐会以《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三部芭蕾舞剧中的故事剧情发展作为脉络,曲目选取其中多首经典音乐选段。
我曾经在天桥剧场看过由中央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现场聆听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演奏,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的是舞台上演员的演出,却忽略了乐团的演奏。
此场音乐会专注听交响乐团的演奏,随着熟悉的乐曲眼前浮现出芭蕾舞演员的表演。比如《天鹅湖》中四个小天鹅出场的经典片段,我的脑海中出现四个演员的精彩表演,这种不同的感受很奇妙又美好。
“睡美人”剧照
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名作不胜枚举,特别是他创作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三大芭蕾音乐巨作诞生之前,芭蕾音乐在芭蕾舞剧中,只是作为舞蹈的器乐伴奏出现。
而柴科夫斯基通过这三部作品,从根本上提高了音乐及作曲家在舞剧中的地位,使舞剧音乐与交响乐作品一样具有思想性、戏剧性和艺术价值。
由于此场演出是国家大剧院专门为青少年精心打造的古典音乐入门体验的【家庭音乐会系列】,现场配以生动的故事讲解呈现。
声音和形象俱佳的大剧院导赏男演员擅长和小朋友们互动,他介绍说:“今天我们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作品。你们知道柴科夫斯基是谁吗?”台下传来孩子们的回答:“知道、不知道。”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他五个字的名字是不是太长了,不好记呀?我们可以叫他老柴。如果他还活着,已经有180多岁了。”
“胡桃夹子”剧照
导赏人用生动的语言,将芭蕾音乐与故事情节巧妙融合,带给观众丰富的观演体验,在有趣、曲折的故事中,感受芭蕾音乐,了解艺术知识。
导赏人细致入微,做了认真的准备工作,比如讲到《胡桃夹子》,他拿起一个木偶做演讲道具;讲到《天鹅湖》西班牙舞,他提前介绍演奏中将出现西班牙独特的响板。当我听到响板响起来,耳朵立刻就被抓住了。
谁说古典音乐不吸引孩子们呢?在整场演出中,没有听到一个孩子发出异样的声音,他们知道跟着父母学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何时需要鼓掌。
此情此景不禁令我想起第一次看到芭蕾舞《天鹅湖》时是多么的激动,尽管只是从电影《列宁在1918》中看到非常短的片段,四个美丽的小天鹅和轻快的旋律便在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天鹅湖”剧照
那是1970年秋-1972年夏,我跟着父母从北京下放到山东农村,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思想。当时我见过的乐器是刘之根老师的小提琴。很多年以后在北京的一个社交场合,我见到一个公关公司的姑娘,盘道竟然盘出我和她住在同一个院子!
更为神奇的是,从她说妈妈曾经在内蒙古当知青的线索,我猜到她的老爷就是刘之根。因为我曾经在干校刘之根住的楼前偷听他在楼上拉琴的琴声,看到过晾晒在铁丝上带着羊毛的大衣。
我在干校期间,唯一摆弄过几下的乐器是小红家的手风琴。
小红的爸爸教小红拉会了手风琴,她上中学后进了学校宣传队,在学校的业余生活很丰富。我12岁回到北京上中学,京工附中的学生中有中央军乐团、总政歌舞团、民族大学的孩子们。
这些天赋异禀的同学们遗传了父母的艺术基因,从小就学习一门乐器。记得班里有一个来自总政歌舞团的男生,他说每天都必须吃鸡蛋、喝牛奶补充营养,因为他练习小提琴很辛苦。我听了很羡慕他每天能吃鸡蛋。
还记得一次去会拉大提琴的贝贝家,她爸爸看着我的双手说,这么有力量的手指最适合拉大提琴了。在那之前,我以为这双手只是像体育老师吴维正说的“这样的手指掌控球很好。”
演出结束后,我和李巾在大厅冰墩墩处会合。她感慨地说:“演奏的真好呀,现在这些孩子们太幸福了,我第一次看现场版都生完孩子了。”
为了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上一辈的音乐梦想,李巾的儿子从幼儿园起便学习小提琴,又在新加坡和瑞士学习了十年,如今已经是苏州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了,实现了上一辈人未完成的夙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