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笃生家族:一门两位太平局绅,新加坡早期华商典范
文/周冉
14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已经利用季风乘船到达新加坡岛,与当地开展贸易,这种贸易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1819年当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沿新加坡河岸已有华人聚居,这些华人将荒地开辟为甘蜜园,成为拓殖新加坡的先驱,但此时他们的人口数多不过百数十计,华人大量涌入新加坡,还是在开埠之后。
1819年,英国殖民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在他的经营下,新加坡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迅速发展为一个繁荣的国际商港。以莱佛士为首的新加坡殖民政府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大力提倡移民进入。自由贸易政策意味着发财致富的良机,吸引了大批移民前往,为这座海港城的崛起集聚了力量。
开埠初期新加坡的华人移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处是直接从中国华南地区而来,另一处则是很早便移居马六甲和横城等地的土生华人移民。马六甲是新加坡土生华人最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著名华商陈笃生便来自马六甲。
陈笃生是第一位由新加坡殖民当局任命的华人太平局绅,以其名字命名的陈笃生医院,至今在新加坡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儿子陈金钟在华人中的威望不输乃父,孙子陈齐贤更是东南亚橡胶产业的奠基人之一。回望自开埠以来的新加坡历史,陈氏家族的身影无处不在。《陈笃生宗谱》中收录了陈笃生自十三世陈国华至十九世陈齐贤的谱系,从中可窥见该家族的繁衍兴旺。
卖蔬果起家的太平局绅
陈笃生祖籍福建漳州海澄,祖父名良,娶妻张左娘,生长女陈初娘,次男陈月中,即陈笃生之父。据族谱记载,陈笃生祖父母分别葬在海澄东门外马河洋本田头及海澄西门外林坑山祖墓边。陈家先辈一直生活在漳州海澄,至陈月中一代始赴南洋。现在已经很难考证陈笃生的父亲具体是在什么时间移民到马六甲,也没有可靠的材料能够确定陈月中在马六甲的生活是怎样的。
根据《陈笃生宗谱》记载,陈月中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享年85岁。据此推算陈月中应该是在其青少年时期前往马六甲谋生,时间大概介于18世纪70到80年代。《陈笃生先驱》一书认为陈月中有可能受雇于港口,或是在马六甲市郊从事农业种植。而与陈月中同时代的一些马六甲华人有些是富有的商人,有的从事文书、记账员及出纳员等与商业相关的工作,少有从事体力劳动。可见陈笃生家族起初并不富有。根据陈氏宗谱记载,陈月中娶“后坑侯汉官之女名玉娘”。当时华人女人是不允许出洋的,侯玉娘很可能是生活在马六甲的娘惹。娘惹女人的名字中一般都带有一个“娘”字,如陈笃生的夫人名李淑娘,宋枉相的夫人中文名为杨喜娘等。
陈月中有3个儿子,2个女儿,长子陈孟郎,次子陈有郎,最小的儿子即著名的陈笃生,又名陈卓生,女儿陈罔娘和陈缘娘。据《陈笃生宗谱》记载,长子陈孟郎“往安南水途失事不知其踪迹”,而《陈笃生先驱》则认为失事的为次子陈有郎。宗谱对于陈孟郎一脉的世系记载极为简略,其后人只有长男陈源珍一人,相较之下,陈有郎一脉则人丁兴旺,英年早逝可能性较低,宗谱中所述应该更为准确
陈笃生1798年出生于马六甲,关于他在马六甲的生活未见确切史料记载。《陈笃生先驱》推测因为陈家家境并不富裕,陈笃生前往新加坡之前很有可能通过打零工来补贴家用。
1819年的马六甲尚属荷人管控,新加坡开埠之后,马六甲的华人大批南下,荷兰殖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为了防止人口外流,荷兰政府颁布了移民禁令,下令如果有人企图离开马六甲,不仅会被投进监狱,还将没收财产。虽然稽查严格,海盗也十分猖獗,但越来越多的马六甲华人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抱负在荷属殖民地无法施展。这些怀有梦想却身无分文的年轻人甘冒被抓的残酷惩罚,毅然告别家人乘船起航,到新加坡谋求崭新的生活。
新加坡开埠不久,年仅21岁的陈笃生只身来到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本,“只有勤劳和节俭”。开埠初期的新加坡物质贫乏,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陈笃生看准商机,从乡间购入水果、蔬菜和鸡鸭等拿到市场上兜售,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几年之后积累了一定的资产,他利用这些钱在驳船码头开设了一家小商店,专门经营土产生意,起名为陈笃生商行。
19世纪的英国殖民地官员沃恩就曾罗列了100多种在新加坡的华人职业,其中很多人经营熟食店、鱼肉店、鸦片店、米店、酒店、理发店、打铁店等等。当时新加坡的绝大部分商店都是华人开的,华人在商品经济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一些前往新加坡的外国旅客曾回忆说“进入城镇里,如同置身于中国城市。触目所见的都是华人,几乎所有商店都由华人经营。流动小贩大声沿街叫卖,他们的财富与势力,仅次于英国人。”
几年之后,由于商行生意颇有起色,陈笃生的商业才华得到一位英国商人赏识,二人开始合作经营。这位英商便是萧怀特黑德公司的怀特黑德,他曾经在创建新加坡圣安德烈大教堂的委员会供职,主要业务范畴包含输出当地特产和输入建筑材料,是新加坡有名的进出口商。具备敏锐商业嗅觉的陈笃生通过与怀特黑德先生的合作,迅速成长为华商中的佼佼者。新加坡《海峡时报》在陈笃生去世时曾这样描述;“他与老怀特黑德先生合伙进行了大量的投机买卖,他的大部分财富主要是从这个途径得来的。”到了1828年,陈笃生已经成为在新加坡拥有地契的新贵地主。此外还和他的大哥陈有郎一起经营着一个肉豆蔻种植园,旧圣安德烈教会医院对面曾经是陈笃生14英亩的果园。历经20年勤奋耕耘,陈笃生成为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商界领袖。
1846年,陈笃生被封为太平局绅,太平局绅一衔源自英国,其殖民地也实行这一制度。殖民当局授予当地富商和地方领袖太平局绅荣衔,让他们拥有某些法定的权力,处理一些轻微案件,替政府排解纠纷,维持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在英属殖民地获得太平局绅荣衔被视为一种无上荣耀。而陈笃生是第一个获得该头衔的亚洲人,足见殖民政府对其之倚重。
1850年陈笃生病逝于新加坡,享年52岁。当时的英文报纸撰文报道了陈笃生的一生并说:“我们很遗憾地宣布一则消息,伟大的陈笃生局绅于上周日逝世,他是最受推崇和最富有的华商之一。”
声望超过乃父
据《陈笃生宗谱》记载,陈笃生生前有九个子女,四男五女(也有说为六个子女,三子三女,其中长子陈金钟在华人中威望最高,成为继承家族荣耀的佼佼者。陈金钟出生于1829年,其时陈家已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陈金钟接受良好的英文教育,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通晓多国语言,少年时在父亲的商行工作。陈笃生逝世后,他继承父业,经营陈笃生商行。
自1851年到1859年,商行由陈金钟个人所有并负责经营。1860年他曾让兄弟陈秀林作为合伙人参与经营,商号改名为金钟兄弟公司振成号,但几个月后陈秀林离开,公司又改称金钟公司振成号。在陈金钟的经营管理下,商行生意蒸蒸日上,比陈笃生在世时规模更大,业务一度扩张至泰国,并在西贡及很多地方都设有碾米厂,这些米厂在当地收购加工大米,再运回新加坡销售,陈金钟商行成为著名的米商品牌。
除了粮食加工业,商行也开始涉足船舶业。1863年,陈金钟发起创办了丹戎巴葛船坞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船只的制造、维修和停泊业务,开创新加坡造船业和航运业风气之先。虽然在初期经历了几年的艰难期,但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世界经济的复苏,生意慢慢有了起色。至19世纪末,丹戎巴葛公司几乎吞并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里的龙头老大。如今这家公司被政府征用,成为新加坡海港局,长期以来都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公有机构之一,陈金钟也成为新加坡海港局的奠基人。
此外陈金钟还从事矿业开发,他在俄斐山、甘榜鲁沙、北大年等地方的若干矿山和其他若干尚未勘探的矿山都持有特许开采权。在陈金钟的经营管理之下,陈家商行的业务空前扩大,财富进一步累积,他本人成为新加坡最富有的华商之一,在商业领域比父亲走得更远。
陈金钟在新加坡社会的威望甚至超过其父。187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在新加坡成立,陈金钟被推举为首个亚裔会员。此外他还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先后受聘为商业矿业公会代表、陪审员、市政委员,后来也受封为太平局绅,成为陈笃生之后第二位获得此称号的家族成员。1872年,潮闽两帮发生冲突,陈金钟作为太平局绅应召成为平息骚乱的委员之一。同时陈金钟还被委任为警庭推事。这个官职并不是空头衔,在审理暴动当事人时,陈金钟在警察法庭上以推事身份开庭审判了许多案件,并坚决判决犯人施鞭刑,也由于采取此种严厉的措施,骚乱得以迅速镇压。以后根据新实施的市政法令,陈金钟又被推举为市政委员。
东南亚橡胶业开拓者
陈笃生家族的第三代同样不乏英才,孙辈陈齐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陈齐贤1870年出生于马六甲,少年时期在马六甲接受教育。他的父亲(即陈笃生儿子)陈德源是马六甲颇有成就的植物学家,受父亲影响,陈齐贤对植物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最大的贡献是把橡胶种植引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橡胶业发展的开拓性人物。
橡胶原产于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1889年英国人德利到新加坡植物园工作,从巴西秘密带回20多颗橡胶种子,向身边的人推广种植。由于一些技术难题,橡胶种植在新加坡的推广并不顺利。1896年陈齐贤接受德利的建议开始种植橡胶,他把新加坡植物园赠送的橡胶种子带回马六甲,在郊外开辟了一块40英亩的园地种植橡胶。由于有着多年培育热带植物经验,陈齐贤的橡胶种植最终获得成功,使他大受鼓舞,于1898年和林文庆、邱雁宾及英商埃格敦集资20万元购置3000英亩园地,从事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并发展为企业经营。此后他把这3000英亩橡胶园以200万元的高价转卖给英国人,获利10倍。
1901年,陈齐贤、林文庆邀请李俊源、邱丽容、陈若锦等人合作,将橡胶移植到新加坡杨厝港,成为新加坡橡胶业的创始人之一。新加坡和柔佛当局对此很重视,给了不少便利并大力推广。此时的陈齐贤开始转为培育橡胶种子,通过出售橡胶种子获得了丰厚利润。陈齐贤在成功培育橡胶不久,就毫无保留的公开了自己种植橡胶的经验,通过举办展览和演讲会无偿把橡胶种植技术贡献给社会。著名的华商陈嘉庚、陈六使、李光前等人也曾先后从陈齐贤手里购买过橡胶园或是橡胶种子,他们采用陈齐贤的种植经验,从事橡胶种植业而致富。
在19世纪末以前,国际市场上橡胶的主要供应商均来源于巴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制造业迅速兴起,巴西的橡胶产量远不能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陈齐贤的橡胶种植试验成功后,迅速被推广至整个东南亚。橡胶成为东南亚销往世界市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马来西亚的华侨以新加坡、马六甲为中心,不断向柔佛、森美兰等扩展,种植橡胶,从而使半岛西部成为举世闻名的橡胶地带。马来亚的橡胶种植面积在1897年只有345英亩,1910年便增至547,250英亩,1920年又增至2,206,750英亩,1940年更增至3,412,084英亩,1914年,东南亚橡胶输入欧洲达到4.8万吨,超过巴西跃居世界第一位。巴西橡胶独占世界市场的局面开始转变。
陈氏家族的公益传统
作为新加坡开埠早期首屈一指的华人富商,陈笃生家族热心公益事业在新加坡社会贏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
新加坡天福宫的捐建,便是由陈笃生领衔发起。1839年,陈笃生发动福建帮300余人,筹集资金2.6万余元建设天福宫,“宫曰天福者,盖谓神灵默佑如天之福也”。宫庙落成后华人为感戴神之保护,在天福宫内主祀圣母神像(闽南妈祖神),除在中殿主祀圣母神像特表尊崇外,一并在官内东堂、西堂及后寝堂分别供奉关圣帝君、保生大帝和观音大士。天福宫建成之后成为华侨和海商出入必到之处,他们到宫内祭拜妈祖,祈求神灵保佑航海时平安往返。天福宫同时扮演了福建帮总机构的重要角色。
如今已成为新加坡重要公立医院之一的陈笃生医院,是陈氏家族对当地公众事务投入最多,也最引人瞩目的项目。
1850年陈笃生逝世时,当时的英文报纸曾叙述陈笃生为新加坡街头饿死乞丐捐赠棺木埋葬的事迹。在1843年至1850年间,陈笃生共提供了1032口棺材,共花费1073叻币(当时英殖民地政府发行的货币),使很多穷人入土为安。安享身后,不如关怀生前。在陈笃生倡议之下,一间平民医院在珍珠山开始创办。他曾和当时的海峡殖民地总督频频书信往来,商讨创办医院事宜,最终促成了这件事。
1844年5月25日,平民医院在珍珠山落成,医院基石上刻有如下碑文:“此新加坡华人贫民医院之基石,奠定于一千八百四十四年之五月二十五日,其时任威尔斯太子岛新加坡及马六甲之总督者为白德孚斯,其时任新加坡之驻扎参事官者为丘吉,院舍之建筑费悉由博爱为怀之太平局绅陈笃生所捐助,彼系新加坡之华商。”该医院是海峡华人的最古老和最实用的机构,陈笃生被推举为医院董事会主席,黄埔先生胡亚基为财政。由政府派出医生,提供医药和医疗护理,病人膳食费用是由社会各界人心人士赞助维持。陈笃生的夫人李淑娘看到医院建立之初没有女性来看病,便出资建立了专门的女性病房。医院最终以陈笃生的名字命名,由于其公益性质,就诊患者很多,几年之后,医院规模和设备无法维持医院的正常运作,陈笃生长子陈金钟继承父志,提供三千元用于医院扩建和增添设备。陈笃生医院现在是新加坡著名的大型公立医院。
认祖归宗
如今,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成员已多达1800人,家族后裔散居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堪称小联合国。成员们定期要在新加坡举行一次家族大聚会,在他们眼里,新加坡永远是其无法割舍的故乡。2011年厦门华侨博物院举办了《笃行一生,继往开来——一个华人家族与新马社会》的专题展。陈笃生家族后人陈继廉率31名家族后裔,踏上祖辈的村落——海澄仓头村寻根访问,并举行了祭祖仪式。从陈笃生的父亲陈月中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算起,陈氏家族已经历了200余年的海外生活,陈氏后裔依然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心向故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