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怼BBC记者,炒英国女王鱿鱼,这个弹丸小国凭什么如此刚烈?
前几天,一段巴巴罗斯女总理莫特利回怼BBC主持人的视频,登上了全球热搜。BBC主持人多次拿中国说事,试图诱导莫特利说中国的坏话,但女总理兵来将挡,轻松化解。
BBC在采访他国领导人时下套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什么莫特利最出圈?
不是因为巴巴多斯是蕾哈娜的故乡。而是因为早在去年9月15日,莫特利就宣布,不再承认英国女王是国家元首,我们要在2021年11月的独立55周年纪念日之前,转变成一个共和制国家。
消息一出,全球吃瓜。一个加勒比小岛国要炒英国女王的鱿鱼,凭什么?莫特利给出的回答是:我们人均GDP高达15191美元(2020年),是全世界唯一一个黑人发达国家。
被强行创造出来的国家
巴巴多斯的发达,源于一段极其屈辱的血泪史。原本他们是孤悬在加勒比海上的一座小岛,面积431平方公里,略小于北京市朝阳区。印第安阿拉瓦克族人聚居于此,但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立刻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岛上的原住民要么被杀,要么被卖到种植园,这里很快变成了一个无人岛。17世纪英国人来带着大批黑奴来了,开始大力发展种植业,因为这里气候极端湿热,很适合甘蔗生长,巴巴多斯一度超越巴西,成为英国诸多殖民地中,最大的糖类产地。
别看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吃得起糖,但在那个年代,蔗糖之于欧洲大陆,就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巴巴多斯在英国贵族眼中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顺便,巴巴多斯还是朗姆酒的诞生地,这种酒用蔗糖的副产品糖蜜酿成,在加勒比海盗和水手之间,相当流行。
这之后的三百多年,巴巴多斯一直被英国统治,黑奴们兢兢业业的种甘蔗、制糖、酿酒。直到二战结束,亚非拉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巴巴多斯才在国父埃罗尔-沃尔顿-巴罗的领导下,于1966年获得独立。
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巴巴多斯却是例外
对日不落帝国来说,二战是他们的末日余晖,世界霸权迅速被美国人夺走。而早在二战之前,美国已经开始抢夺南美洲,尤其是加勒比海的控制权。美国最后一位担任总统的开国元勋詹姆斯-门罗曾说过: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他提出了著名的“门罗主义”,认为欧洲列强不应该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洲国家的主权事务。从美国率先独立开始,美洲国家接连脱离西班牙、英国、法国等传统殖民强国的控制。而美国控制美洲的方式,除了通过战争直接收服,就是贩卖“美式民主”那一套,大搞和平演变,颠覆他国政权。
但在美洲风起云涌之际,巴巴多斯却是一个例外,他们地理位置太过“优越”,孤零零地伫立在加勒比海的东南角,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对美国来说没有什么价值,反而成功躲过一劫,得以保持政权独立。
经济发达,却难逃小国的悲剧命运
巴罗成为巴巴多斯总统之后,除了继续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甘蔗,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抉择。作为一个小岛国,巴巴多斯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像新加坡一样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要道上,该如何实现长足发展呢?
巴罗找到的答案有两个,最传统的旅游业,和在上世纪6、70年代,最先锋的离岸港口金融。
所谓离岸金融,就是合法避税,设置远低于其他国家的税收,吸引外国公司来巴巴多斯设立总部,当地人通过当会计挣钱。因为总人口本就不多,巴巴多斯这一套“偷窃”他国税收的玩法一度行得通。
这给巴巴多斯带来了相当高的人均GDP、社会福利,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当高,成人识字率99.7%,根本不像是一个80%人口是黑人的国家。
但隐患呢?
为了吸引外资,巴巴多斯政府必须开放市场,政府的掌控率极低。这导致各行各业被寡头垄断,财富分化悬殊。巴巴多斯的29万岛民,除去老弱病残,都是财务,或者服务业。
他们的工资收入确实高,但随着自由市场规律发展,财富无限制地朝少部分人手里集中,巴巴多斯的经济也在不断恶化。
同时,严重依赖外部投资的经济模式,让巴巴多斯几乎没有抗风险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巴巴多斯背上巨额负债。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现在的巴巴多斯,就像是一个看起来很有钱的人,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但身上背着房贷车贷美丽贷。虽然生活水平高,但几乎没有存款。如果哪一天没有收入来源,贷款还不上,瞬间就会跌入绝境。
结语
当年,巴罗曾发表过一段著名的“镜像演讲”,他问国民,当你们照镜子的时候,看到了怎样的未来。你们是愿意当欧美国家的体力劳动者,还是愿意像新加坡一样,建立一个独立强大的巴巴多斯,能在国际社会争取一些话语权。
那时的巴巴多斯人当然会选择独立,如今的莫特利也依然坚持独立主权,不做大国博弈的棋子。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事,一个国家要健康、长远地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高附加值的科技社会,每个环节都得按部就班。新加坡、以色列们,要么有地缘优势,要么有美国大力扶植,不是巴巴多斯能比的。
莫特利的霸气发言,确实圈了一波粉,但巴巴多斯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而这就是小国的悲哀,想独立自主、想不被大国左右,真的太难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