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国高薪,80后博士回国创业,只为让中国人用上“中国芯”!
他,是西安邮电大学的张博教授,他为实现“让每个人都能用上自主可控的高品质核心芯片”的梦想,倾注了全部青春与心血。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力争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使国家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今后7年内,将禁止该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事件一出,舆论场引发深入讨论,禁售7年对应的正是2025年,美国如此行事,真正的用意昭然若揭。而同时,我国通信产业“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这些年来,中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但在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一些领域,国产芯片还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高达2300亿美元,花费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进口金额的2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隐患。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痛定思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自主创“芯”,道阻且长,但必须靠我们自己走下来。
“在丈量地板与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时可能会遭遇曲折”
七年前,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毕业的张博,陷入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一方面是美国著名公司与高校的高薪offer,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内顶尖C9联盟高校作博导的邀请,无论哪个选择都能看到高起点、大平台,都意味着光鲜亮丽的安稳生活。然而,张博却犹豫了。
张博得知西安邮电大学有一个专门做芯片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定位与自己的专业和想法一致,于是2011年,他毅然回国,选择进入西安邮电大学任教,成了一名大学教授,还组建了一支射频微波集成电路和微系统设计研发团队。这便是他的第一次“创业”。他说:“我是公派的留学生,学成归来,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才是正理……我可能需要从零做起,但是发展的前景有无限的可能性,更没有终点,只是在丈量地板与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时可能会遭遇各种曲折。”
为了更好地实现产品转化,张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于2014年成立西安博瑞集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于这个“长”在实验室里的理工男、技术控来说,种种现实问题一下摆在面前,房租被坑、遭遇冷眼、招聘困难……但他都坚持下来了。到2018年,公司已拥有一支近百人的团队,成为国内一流的专用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已研发出40多款专用核心芯片,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芯片,并在多个型号装备中得到应用;三轮融资之后,市场估值接近10亿元。
目前,西安正以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为目标,全力追赶超越。张博的公司也将和著名500强企业华讯方舟集团合作,总投资200亿元在西安落地以“太赫兹”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太赫兹”技术作为欧美公认的“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科学技术”之一,能够广泛应用于安检、通信、军工、生物、医疗等领域,在张博眼里,这就是标准的“硬科技”、核心技术,与西安未来产业发展十分匹配。项目将涵盖核心芯片、设备制造和行业应用等各个方面,将以“生产基地+产业基金+专业智库”的形式落地,力争在“太赫兹”这一战略技术领域尽快发出西安声音,将西安打造成本领域国际领先的研发高地、产业化高地。
如今,正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及中国“无芯之痛”风口期,自主创“芯”,道阻且长,35岁的张博正将全部青春与心血倾注其中,为实现“中国芯”梦想尽心竭力!
学者小传
张博,1983年9月出生,西安邮电大学教授,任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2013年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5年入选西部青年学者,2017年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西安之星。他先后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加坡技术专利3项、集成电路布图保护2项,主持主持国防“973” 子课题、国防科工局“十三五”重大基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职工创新创业优秀人物”、“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欢迎关注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头条号,让你看到更精彩的西安邮电大学!
(部分来源:人民网、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