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日本DRAM“最后的希望”:拿了一手好牌,尔必达却输给了命运

11月15日,紫光集团宣布正式,任命前尔必达CEO坂本幸雄(Yukio Sakamoto)为紫光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日本分公司CEO,协助紫光在5年内量产DRAM内存的目标。

2008年3月,时任尔必达CEO的坂本幸雄表示,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将使尔必达能够在DRAM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可于两年后将三星从DRAM市场的龙头宝座挤下。彼时的他,一定未曾想到,在十年之后,会以一家中国DRAM新秀的日本分公司CEO的身份,重出江湖。而曾经发下雄雄壮志的尔必达,则早已淹没在半导体历史的洪流中。

日本DRAM“最后的希望”:拿了一手好牌,尔必达却输给了命运

上图展示了一堆古董内存。从上到下是:采用三星颗粒的两根32M 72针DRAM内存,韩国生产。中间是新加坡NCP的256M PC133 SDRAM内存。最下面是采用英飞凌颗粒的64M PC133 SDRAM内存,葡萄牙生产。其中NCP是新加坡赫克松(Hexon)集团的内存品牌。赫克松成立于1989年,是德国英飞凌和日本尔必达的亚太区总代理,因此采购两家的DRAM颗粒,到新加坡组装成内存条,然后销售到中国大陆,靠价格低廉取胜。不过时至今日,德国英飞凌(奇梦达)和日本尔必达,都已经破产倒闭。只剩下了韩国三星独霸江湖。

十年间,日本DRAM产业从鼎盛到衰退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过去也被叫做电脑内存。1966年,IBM公司的研究人员罗伯特·登纳德博士发明了半导体晶体管DRAM内存,并在1968年获得专利。2年后,英特尔成功大批量生产DRAM,IBM在当年即宣布在其新推出的大型计算机中使用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以往的磁芯,而在半导体存储器中占据重要位置的DRAM内存芯片,成为潜力无限的大市场,半导体行业也在一夕之间风云突变。

很难想象,在DRAM产品上市初期,一个电冰箱大小的计算机存储器,只能存储几K数据,售价却高达几万美元。较早期的一些消费者应该还记得,在中国市场,1994年的时候,一根4M内存售价1400元,相当于两个月工资;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在北京中关村,一根64M SDRAM内存条,价格在几天内从500元暴涨到1600元。

日本半导体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也受到美国疯狂打压,日本为此开始以“举国之力”来进行自主研发。到了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70%以上,日本半导体业从此开启了“黄金时代”。

以1980年投入市场的64K DRAM为例,1981年,日立市场占有率达到占40%,居全球第一;第二是富士通,占了20%,NEC占9%。随后,NEC主导了256K时代,东芝主导了1MB时代。到1986年,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全球DRAM的市占率达到了80%,超越了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英特尔也退出DRAM竞争。

但是到了1980年代后期,DRAM市场结构发生巨变,市场需求从过往的高品质转为低价格。但日本厂商当时依旧以高可靠性为生产标准,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因为日本厂商的大量产能进入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引发了全球DRAM的价格暴跌。当然还有贸易摩擦、企业自身的战略方向、韩国厂商崛起等因素,导致日本DRAM市场份额开始大幅衰退。

日本剥离DRAM业务重组,尔必达临危受命

受困于经济衰退引起的DRAM价格急剧下滑,到了90年代末,各大日本半导体企业已无法承受DRAM业务带来的亏损,单个公司生产也不再具备规模经济。1999年,在日本通商产业省(经济产业省前身)的主导下,NEC和日立分别剥离旗下DRAM业务,成立了新公司尔必达(Elpida),2004年三菱电机的DRAM业务部门也被并入,自此,曾在IC Insights 1993年的全球十大半导体厂商排名中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八的三家日本半导体厂商的DRAM业务汇集在了一起。

Elpida是希腊语“希望”的意思,这个公司名体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对这最后的DRAM制造商所寄予的厚望。

尔必达组建后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回暖期。2004年,尔必达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经历了早期的大举扩张后,尔必达市场占有率和产能均大幅提升,并在2006年进入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前20强。2008年左右时,尔必达还在积极投资扩产,并表示将在未来三年保持每年2座12英寸厂的扩增速度。

尔必达体现了日本民族对高品质追求的极致,也充分暴露了重组型企业的弊端。日立系擅长新技术研发,NEC系擅长高成品率的量产,三菱系则擅长集成统筹。派系斗争中NEC系最终占据了上风,之后一直停留在日本半导体“技术第一”的自满循环里面,无心于DRAM的低成本生产技术。他们对DRAM芯片精益求精的心态,使得尔必达在1999年重组成立到破产的13年间,一直没有掌握用低成本制造技术来制造廉价DRAM的方法。

昔日日立、NEC、三菱等公司未能抓住大型机向个人电脑时代的转换,后来的尔必达,也没有把握住从个人电脑转向智能移动终端的变迁对DRAM市场带来的影响。

而在隔海相望的韩国那边,三星在1983年接受夏普的技术转让,建立了DRAM一厂,初步尝到了甜头,并更注重全局的成本优化,因而能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出面积更小的DRAM,在市场从个人电脑时代转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时代之时后发制人,悄悄坐大。

错失救命稻草,难挽颓势

虽是临危受命,尔必达可以说拿着一手好牌,拥有领先的制造技术和大量优质专利。尔必达在2010年宣布其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40nm制程的4-gigabit DDR3内存,又在2011年宣布成为全球首个掌握了25nm制程的DRAM厂商。

但是经过短暂回暖后,2007年DRAM市场就由于产能过剩价格急剧下滑,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DRAM需求继续大幅减少,DRAM颗粒价格价格进一步下滑,从2007年的2.57美元骤降至2009年的1.74美元。尔必达早已濒临绝境。

此时日本再次伸出援手。2009年,在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下,日本通过《产业再生法》修正案,授权日本政府可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但面临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施以援手。2009年6月,尔必达成为新法的首位受益者,获得300亿日元(约合3.7亿美元)公共资金和得到政府担保的1000亿日元(约合12.4亿美元)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融资。

尽管有政府注资和政策扶持,尔必达在接下来连续遭遇日元升值、韩国同行强势崛起、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双双下滑等影响,经营始终没有明显起色。尔必达2012年2月初发表的财报显示,2011年4月-12月期决算中,公司亏损达989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

终究大势已去,尔必达不堪负债最终于2012年2月底宣布破产。当时尔必达发型的普通公司债、可转换公司债等违约债务本息金额搞到1385亿日元(约合17亿美元),日本政府此前投入的部分公共资金也无法回收。2012年7月美光以25亿美元“白菜价”收购尔必达。日本最后的DRAM希望破碎。

据媒体报道,尔必达曾有一次握住救命稻草的机会,欧美仅存的DRAM厂商美光一直想寻求一个盟友来与韩系厂商抗衡。2012年1月前后,美光与尔必达的联手本已基本谈成,不幸的是时任美光CEO Steve Appleton突遭飞机失事遇难,美光和尔必达在最为关键的价格问题上需要重新进行讨论,谈判被迫推迟。不久之后,尔必达即宣告破产。

最终尔必达还是输给了命运。或许在更早之前,尔必达已经输给了自己。

2012年2月,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前,坂本幸雄表示,在DRAM市场上能够幸存到最后的是尔必达这样拥有技术实力的公司。

事实是,韩系厂商抗住了内存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凭借着DRAM市场的暴利翻身崛起。2017年在存储芯片市场的强势加持下,三星超过英特尔这位最初的DRAM制造者,成为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近50年来,DRAM内存芯片市场,累计创造了超过1万亿美元产值。随着中国玩家进场,DRAM市场上能够幸存到最后又会是谁呢?(校对/Aki)

上一篇新闻

三花智控可转债发行网上路演今日在全景网成功举办

下一篇新闻

祭出芯片法案,美国欧盟能重振芯片制造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