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客家人星耀海外之谜

在中国近代史上,“下南洋”是一场持续多年蔚然壮观的移民潮,与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并称。迁徙过去后,勤劳的华人往往成为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客家人星耀海外之谜

1862年,广东省大埔县唐溪村,16岁的李沐文决定和几名族人一起远行打工,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星洲(新加坡旧称)—一个他从未涉足、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南亚岛国。大浦县并不临海。他们先是乘坐小船,沿韩江顺流航行120公里,抵达最近的广东省港口汕头,再从那儿乘坐帆船到南洋。

那是一个动荡而令人不安的年代。前一年,清代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咸丰帝刚刚去世,继位的同治帝接到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才6岁的孩子,成为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其治下的国土正烽烟四起。

太平军已经与朝廷分庭抗礼多年。尽管洋务运动已经开始,但外国殖民势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进一步加深,国内连年战乱。处于底层社会的农民,谋生更加艰难。

李沐文所在的梅州,是客家人集散中心和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历来有迁徙的传统,最早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汉人出现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南迁。他们逐步移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

但是,闽、粤、赣并不是当地客家人的终点站。在李沐文之前,已经有大量客家人继续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迁徙。梅州,既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也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

距大埔县151公里外的丰顺县,也是南洋劳工主要输出地之一。比李沐文稍晚时候,丰顺县一位名叫邱顺盛的男子,踏上了去泰国的船只。彼时已是光绪年间。后来,他在泰国与当地女子成婚后,生下儿子邱阿昌,从此定居泰国,再未回去。

这样的迁徙很常见,并且持续多年。时间进入1911年,跟邱顺盛同样是丰顺老乡的丘细见,8岁时即随母亲南渡泰国,母子俩在那边相依为命,丘从小便一边打工一边刻苦自学。

1932年出生于丰顺县的蔡礼任,少时的经历也十分坎坷,父母以种田为生,他是四兄妹中的大哥,从小就要帮父母养牛,干农活。刚读了两年书,就碰上日本侵华,战事连连;又遇到三年干旱,田地荒芜,惨不堪言。

战后,蔡礼任的父亲到泰国谋生,蔡礼任15岁那年随母亲从汕头乘船到泰国寻找父亲。在海上颠簸了6天,到越南西贡上岸,徒步长途跋涉进入泰国境内,之后辗转到曼谷,竟历时一个多月,可见当时的移民并不容易。

客家人星耀海外之谜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中,下南洋最远可以追溯到汉代,后来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而迁徙者的主力军是广东和福建人,其中很多都是客家人。他们漂洋过海谋生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仔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中间更是伴随着数不清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动荡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去往南洋,既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是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中国太平洋学会对1935年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待不下去的人。

从1840年到1930年的90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

跟中国不同,当时南洋的情况则稍好。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曾经广泛推出系列优惠政策。

以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为例,在白色拉者(即当时沙捞越州统治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移民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等。

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的。

客家人星耀海外之谜

“下南洋”的中国人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

与此同时,很多华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第一代移民大都很窘迫,很多家族要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上才能真正出人头地。在他们中间,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富豪,后来甚至出现了很多政治明星。

1923年9月16日,在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号两层高的大浮脚楼里,李进坤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家里请来一位对取名素有研究的朋友,对方建议取Kuan Yew二字。这是方言发音,华文写作“光耀”。42年后,他成为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

1938年,邱阿昌选择了泰姓“西那瓦”,意为“循规蹈矩地做好事”。邱阿昌的儿子奔历·秦那越长大后,曾两任国会议员。孙子出生后,成为他们家族在泰国的第四代华人,邱家为他取名为他信·西那瓦。后来,他信成为泰国首富,是《财富》杂志当时评出的世界500位“大亨”中唯一的泰国人。2001年2月9日,他当选为泰国第23任总理。

上一篇新闻

这9个地方与咱甘家人息息相关,每个甘家子孙必去之地

下一篇新闻

一个客家小梅州,两个开国国父,三个实力政治家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