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输入性病例,新加坡有哪些经验
当前,如何有效应对海外疫情输入成为我国打赢这场“战役”最终胜利的关键。在这方面,被世卫组织点名表扬的新加坡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我们不妨听听这三位专家怎么说。他们分别是: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李舒、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亮、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任峰。
新加坡的硬核举措
截至3月11日,新加坡累计确诊人数为166人,其中82人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治愈率是比较高的。新加坡到底有哪些防疫抗疫的举措,能让它在病毒肆掠的世界中保持着这样的从容?
先让我们通过时间轴来了解新加坡防疫抗疫的硬核举措。
1月02日
新加坡卫生部发布公告,要求对两周内来自武汉的游客进行体温检测,提示有武汉旅居史的民众出现发烧或呼吸急促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1月23日
新加坡确诊第一例输入性病例。
1月27日
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实施“强制休假计划”,要求雇主对从中国来的员工实施14天强制休假,由政府给予企业补贴。
这一计划实行后,一直到2月17日,结束隔离的这一批人群没有发现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
2月02日
新加坡开始禁止所有过去14天曾到访中国大陆的旅客入境及过境,同时暂停签发持中国护照的各类签证。
2月初
首批生产了15000个试剂盒,保证了病例检验需求。其中5000个分配给本地医院,还无偿捐献了一万个送到武汉。
2月07日
随着新加坡感染者增加,新加坡将DORSCON 等级(Disease Outbreak Response System Condition)调高至橙色。
新加坡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DORSCON等级调高至橙色,分别是SARS和H1N1时期,很多新加坡人记忆犹新,对新冠病毒的严重程度有了直观的认识。
2月08日
新加坡卫生部建议,企业推迟不必要的大型活动(参加人数在 1000 人以上),对于不得不推进的小型活动,也必须做好严格的防控措施。
2月03日
新加坡实施“居家隔离令”。对于在新加坡工作或读书的人,如果在过去14天内曾访问中国大陆,强制在家隔离14天。隔离者居家隔离期间不得外出,违者将依据《传染病法令》被起诉。卫生部则安排工作人员对这批隔离者的健康状况密切关注,并对有需要的人提供食品或物资上的援助。
2月25日
新加坡卫生部宣布,在新加坡确诊第一例病例后不到一周,研究人员就成功培养出了病毒。根据声明,研究小组利用该病毒和来自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开发了几个特定的实验室测试,以检测用于接触追踪和其他应用的病毒特异性抗体。
3月03日
新加坡政府宣布,从3月4日凌晨12点开始,所有过去的14天里,到过伊朗、意大利、韩国的人员,都不可以进入新加坡。
通过这根时间轴可以看出,新加坡反应极为迅速。疫情发生后,新加坡卫生部和新加坡政府官网每日更新疫情情况,信息公开透明;在科学的接触者追踪机制的帮助下,政府部门会去寻找每一个曾经与确诊患者接触的人,让他们接受隔离或监测;另外,新加坡启用了大约800多家PHPC(公众健康预备诊所,类似于我国的发热门诊制度),并且为病患提供补贴,以确保病患“应收尽收”。而此前被质疑的“健康人不必戴口罩”的建议,也是出于患者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人戴口罩反而浪费资源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口罩留给医护人员。
从精确切断传染源到专业方法治疗患者,这中间离不开完善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到位的国民卫生教育、先进的医疗科研体系,新加坡能够取得如今的防疫成果绝非偶然。
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
新加坡经验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严格实施隔离令,坚决阻断传染源
在“隔离措施”的执行上,我们可以更多借鉴新加坡的“善治”和“法治”,比如为企业损失提供直接补贴,为隔离个人提供饭食,同时再配合严格的法律监督和处罚;对被隔离人员、确诊患者、患者家庭、医务工作者及家庭等重点人群,应当实行更人性化的政策和心理关怀措施,不能让他们感到被抛弃或被歧视。
2.直观实用的公共防疫预案
预案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符”,DORSCON等级是新加坡政府应对疫情爆发的专家打分卡,有绿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疫情程度。特别是针对个人的提示、跨部门协调、尸体处置等,细节周全,让人一看便知,避免社会上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此外,新加坡十分重视平常对国民的公共卫生教育,注重“以人为本”,提高每个人的公共卫生素养。正因为每个人都基本做到“精密运行”,新加坡政府才敢号召健康者不戴口罩,进而节约了大量防疫物资,致力于防控成本最小化。
3.科学系统的接触者追踪机制
相比病毒,人们更恐惧的是未知。及时公布详尽准确的信息,不仅能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也能降低疾病传播概率。相较之下,我国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及时,如多地发生的监狱疫情就延迟多日后才发布消息,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避免。
其实,中国大城市对病毒监测追踪的软硬件设施并不逊色于新加坡,但我们的监测追踪工作还是有着比较大距离。尤其是疾控防疫部门面临着和公安、电信、互联网公司等机构跨部门数据资源整合的难题。希望接下来能够尽快建立新冠肺炎病例关联链条的数据查询系统。
4.完善的基层医疗资源
中国当前每一千人拥有的医生数约为2.59人,这个数值比新加坡还略高,但新加坡以完善的家庭医生及社区诊所,严格的转诊制度弥补了医师资源的短缺,保证了大医院的正常运转,确保了本地医疗资源平稳运行。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与医疗资源铺设,尤其是做实“家庭医生”制度和“社区首诊”制度,推进医疗资源的扁平化布局,加大对基层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对待患者及其家庭有精准的保护性政策出台,建立病患特别档案,追踪预后身体和心理健康,保障他们在上学、就业的平等权益。
5.高效的病毒和医药科技研发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布局实施传染病重大专项,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缺乏对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全链条研究,面对疫情还不能全面、精准、有效地调动科技、医疗、防疫、生产研发等相关资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与疾病防控机构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完善突发新发传染性疾病检测的关键技术研发,规范技术下沉到有条件医疗机构的应急流程。要加大产学研的合作,特别是倡导新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的合作模式,迅速实现从原理技术向产品化技术的转化。
优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预防—主动”型的应急响应体系,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单位与临床医疗机构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在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设置感染性疾病专科,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全面建设达到检测生物安全相应等级要求的检测实验室。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