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树民》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安妮·普鲁,1935年生于康涅狄格州,美国当代重要作家,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并于201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安妮·普鲁作品可能是《断背山》,《断背山》出自短篇集《怀俄明故事集》,她的主要作品还包括长篇小说《船讯》《手风琴罪案》等。

这本书是安妮·普鲁暌违文坛十四年后的最新长篇小说,也就是说《树民》是一部作者年过八旬创作的作品。这部小说分为十个部分,长达五十五万字,贯穿了两个与森林密切相关的家族的兴衰。17世纪末两名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离开法国,来到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迁徙、逃亡,征服遮天蔽日的古老森林,也被森林所征服。这部小说借由三百年的家族历史故事,回顾了北美的移民史与印第安人的历史。作者以此书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多种可能,探索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一直以来也都是安妮·普鲁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其他几部作品《恶土》《心灵之歌》和《随遇而安》也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

《我的乔治亚》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我的乔治亚》是西西将纪实与虚构编织一体的长篇小说。书写的中途,西西的右手突然失灵了,于是她开始学习用左手书写,写了几年,倒也可以写了,因此中间隔了一段时间。小说以西西亲手搭建的一座十八世纪英国乔治亚时代的娃娃屋为线索,探索了英国的建筑、家具、摆设,展现那时的人物绘画、家居日常,并括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看作是一册世界微型博物馆导览与十八世纪家居装修指南,如她所说,“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小说有四分之一曾在《印刻文学生活志》上发表,这也是此书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同时出版的另一部西西作品还有《哨鹿》。《哨鹿》创作于1999年,以小说演绎清朝郎世宁等人所作的《木兰图》,图卷成为了西西创作认识清人生活的重要参考,“虽然是长篇小说,其实是看图讲故事。……对照图卷,可以找到小说场景的许多渊源。” 这也使得书中的文字充满着画面感与色彩感,比如描绘巴洛克风格和中国风混合的西洋楼,西西写粉红色的石灰墙、紫色的圆形琉璃瓦还有建筑物上镶嵌的灿烂瓷砖,仍保留着她独特的文学趣味,“一切都是假的,这里是一座假城,一条假的街道:假的人,假的歌。但是所有人都在热心地表演,仿佛一切都是真的。……有时候,连乾隆自己也给弄糊涂了,走进了南北长街,到底眼前的一切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假?”

西西,香港文学代表人物,1937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著有长篇小说《我城》、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等。

《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这是一本探究医院与死亡的人类学著作,从死亡与医院文化谈起,也讲到了医院体系,还涉及到医学治疗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诸如如何帮助患者应对痛苦,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实现有尊严的死亡等等。作者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健康与老年研究所、社会与行为科学系教授莎伦·考夫曼,为了写成此书,她在加州的两所社区医院医院从1997年至2000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仔细跟踪了100多位后来离世(以及更多的没有死亡)的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跟随患者经历一个又一个疗程,并跟他们当中三分之一的人进行交谈——当然大多数只是简短的交谈。她也与患者的家属交谈,和他们一起在等候室里相处,目睹他们哭泣、踱步、打电话,以及跟随医生、护士、社工、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问询、观察、走访、讨论许多患者的情况。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莎伦了解到了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是如何体验医院生活以及医院中发生的死亡的:她亲眼目睹的一些场景让人内心十分不安,但这却是美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习以为常的场面,比如为了延续患者生命对呼吸机的依赖。通过还原医护人员、重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这本书旨在探索美国医院所形塑的死亡——医疗行为如何决定疾病、疾病处理、老龄化及生命终结之间关系的本质的历史。此前我们曾推荐《纽约时报》记者探讨美国医疗系统的非虚构作品《美国病》,与此书也可以形成对照。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如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多芬所评价的,这本书以珍稀松茸为主角,透视了当代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作者罗安清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跟随一条鲜为人知的商品供应链,为读者呈现了松茸的身份变换:在废弃工业林悄悄破土而出,被遁入山林寻求自由的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这本书的奇妙之处也在于将日本美食家、老挝丛林战士、中国牧羊人与芬兰乡村向导的故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串联了起来。

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政治、女性主义、全球化、多物种人类学等。此书属于“薄荷实验”系列,这个系列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记录社会,此前我们也推荐过该系列中的《人行道王国》《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给物价的孩子定价》等。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本书考察了唐(618—907)与四邻的关系。唐王朝在将近两百九十年的统治期间,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突厥、回鹘(原名回纥,788年改为回鹘)、吐蕃及南诏的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从和平共处到公开交战的种种变化。这些政权相继崛起,除了回鹘,其他转而成为唐朝的主要对手。此书以“多极”作为分析唐代对外关系的工具,“多极”指的是数个国家为增强各自实力而相互竞争的国际环境,实力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呈分散不均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霸天下。而正因为“多极”的存在,各个政权必须借用软实力而并非硬拳头来处理对外事务,唐朝在鼎盛时期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软实力,包括成熟的机构、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以及发达的文化。

从唐朝战略思维的方面来看,本书认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实用多元主义,尽管唐朝惯用普世性的道德目的论来包装其对外政策,但这些政策实际上是以理想主义为表、以务实主义为里的,是道德原则和实用主义结合的产物。此外,要了解唐朝的外邦关系,人们须从多极、相互、彼此依存的视角加以审视。

本书作者王贞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属于“汗青堂”系列,“汗青堂”是后浪的历史品牌,曾出版《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等。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著名策展人和批评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自己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本书收录的正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雷姆·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扎哈·哈迪德等人。

艺术家与建筑师在这些采访中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所面对的个人及社会问题、具体作品的创作思路、未来的创作计划,以及对年轻艺术家的建议。19篇对话,19位(组)艺术家,浓缩了当代艺术的19种面貌,折射出当代艺术的形态:我们亦可以通过艺术家之眼,审视我们生活的时代。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0亿岁了》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诗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仅仅是我们这副皮囊,就已经进化了30亿年。从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30亿年的进化让人体是如此地特别:人类的拇指比黑猩猩多了三块小肌肉,所以能够更有力地抓握工具;大脑比一万年前小了很多,但它30秒处理的信息比哈勃望远镜30年处理得还要多;身体保留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

然而这30亿年进化出的也并非全是好处:直立行走让人类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骨盆变小成为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生物;人体的进化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所以人类面对病毒永远手足无措。这本书从人体结构与部位,皮肤、大脑、头、嘴、心脏讲到人体免疫与锻炼机制,也涉及癌症、衰老和死亡,堪称一部人体指南书。本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是一位科普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全球销量超过千万的《万物简史》。

《海鸟的哭泣》

一周新书推荐 | 我经营我小小的房子,无论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

海鸟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一亿年,但似乎正在被人类摧毁。在过去的六十年里,海鸟的数量少了三分之二,许多海鸟在海湾与栖息地哭泣,或将永远成为回忆。《海鸟的哭泣》带领我们游历信天翁、海鹦、鲣鸟等⼗种海鸟的栖息地,从赫布⾥底群岛到奥克尼群岛,再到设得兰群岛,并配以海鸟⼿绘插图。作者亚当·尼科尔森是一位英国作家,著有多部自然和乡村作品。在这本书中,他将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揭示了海鸟的⽣活细节和⽣存智慧——它们⾝体的运作⽅式、令⼈⽬眩的⽅向辨识技能、能够运⽤嗅觉捕鱼或寻觅归途的能⼒,以及懂得赖以为⽣的风运作的规律等。

英美自然写作有着悠久的传统,此前我们推荐的《消失的飞蛾》也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写就的向人们发出警告的自然之作,这本书也可视为这个传统的当代接续:自18世纪起,英国绅士环游欧洲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并享受这种惊心动魄的美感;18世纪下半叶“风景如画”的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在艺术之光的照耀下,人们学会温和地看待自然。19世纪威廉·华兹华斯宣称自己是彻底的自然追随者,美国本土的自然作家爱默生和亨利·梭罗作为先验论者都将自然视为通往精神真相的途径,尤其是梭罗提出了野性和荒野的概念,《散步》体现了他最为有力的荒野观。

上一篇新闻

新西兰海外教师工资低于法定最低 华人教师不满

下一篇新闻

2019亚太区美容展 全球美容业界精英云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